《查令十字路84号》——爱书人的圣经

骆骆

《查令十字路84号》,一本书,一个书店,一段书缘情缘,一段无法尘封的岁月传奇。 1971年6月17日,海莲终于飞抵伦敦,实现她长年以来的夙愿。 今天一口气读完《查令十字路84号》,正如此前所预料的那样,读此书的象征意味会大于它的文字本身,以至于读到最后掩卷良久,生出几分暖意,几分怅然。故事其实很简单。 1949年10月,独居纽约的女作家海莲,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则广告上发现了伦敦查令十字路84号有一家专门经营古旧书籍的小店,叫做“马克与科恩”书店,于是写信前往索购自己想要的旧书。没想到书店经理法兰克很快回信,并且寄去了一些她订购的书籍。两人就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这本书也就是这些书信的合集。 最初两人的书信内容也不过是买卖海莲钟爱的英国文学,不久由于战后的英国由于物资短缺,对许多商品实行配给,海莲便从美国给书店的全体员工邮寄一些生活物品,从鸡蛋到火腿,到各种各样的礼物,邮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更是一份难得的淡淡情缘。 法兰克的妻子如此包容理解丈夫和海莲之间的书信情缘。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个,名叫怀念。 ——海莲·汉芙 20多年后,当年那个孑然一身穷居一隅的女作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当她终于可以有机会自己去伦敦,来到马克与科恩书店这家“自己的书店”的时候,法兰克却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 也许时间才是最最无情的吧,正所谓故地虽在,斯人已逝,查令十字路84号也成为了海莲和所有爱书人忧怀感伤的记忆。 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这段从未谋面的情缘给双方带去了异常珍贵和温暖的欢乐。海莲甚至一直在内心和文字里设想着能去伦敦一趟,去看望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盼望着有一天轻轻敲开书店的那扇门,然后跟大家说,我就是海莲。这是怎样美丽而感人的场景啊,然而却永远都只能成为幻影了。 读完此书,目睹了他们如何基于对书籍的共同喜好,分享彼此的智慧与诚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