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近日,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里面有句话,我,深以为然:“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地,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即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若说,《诗经》是人类春天的繁花,那么,人间四月天便是春天的繁花。林徽因这书名《最美人间四月天》,亦,可见一斑。四月天,处处花草颠连,毋容赘述,借戴望舒翻译的、洛尔迦的小诗《最初的愿望小曲》一用:灵魂啊,披上“野豌豆”的颜色,灵魂啊,披上爱情的颜色……可,毕竟,这动人的繁花啊,开在了春之四月天。于是乎,蒋捷叹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照此,红意绿情,转瞬,便会被时光“烤”量成,红瘦绿肥,呵呵;再加之,每一个春天,又都是新朋;遂,便又有了屈子《九歌》所吟之:“乐莫乐兮新相知,哀莫哀兮生别离”,更有甚者地使春之短暂,“在此刻加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想起,不日,所读迦陵《小词大雅》之第五讲之“在神不在貌”。论的是王国维关乎:“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迦陵分别用了永叔的《玉楼春》以及少游的《减字木兰花》来阐述王国维之论点。永叔与少游的词不只是现实的,像欧阳炯所写的那种享乐,他们都有一种精神,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在其间。王国维所说的这个词的雅郑,在精神不在貌,他是看到了永叔、少游,超乎外表所写的、情事以上的另外的一种精神和感情的境界。于焉,蛮疫当道的当下,有,同工于,苏子“墙内秋千墙外道”之异曲之“窗内蝀子窗外春”这么个焦灼之惜春之情形,何尝,不可是,王国维所论之“在神不在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者般,“铁栅栏”内的过活,对于每个人来说,众“想”纷纭,尤其,在这春之四月天;要不,就不会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一说词。实则,春天,不仅仅在乎表浅的“望闻问切”,即“不在貌”;更在乎我们用心灵去touch,也即“在神”。此时,窗外正春,我们犹可静听莺啼燕语鸟啭,细看花叶枝影的慢移。亦可像余光中所写的《春天,遂想起》,“如果再回到从前”:于,春雨后的花下小径,一壶茶,一本书;再,“花间一壶酒”,花下一卷诗;我,忖,春,更像是珍藏于心的春醪,了醉是也。如此之怀想,有着出乎意料地、无可名状的妙境,不仅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会心之处,不正是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么?苏子又有言:“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下,给自己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也算是,不负于,这,一刻千金的“春之人间四月天”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有了新的疫情,故,一连三天的核酸,势在必行。野豌豆,便是在核酸空档拍得;核酸,俨然,成了我与春天幽会的《红娘》,那番《天堂窃情》般的欢娱,“不足为外人道也”,哈哈。乐天吟:“人间四月芳菲尽”,少游却道:“春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更有余樾哦:“花落春常在”。孟子尝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同理,我,蠢蠢地,推断出何日不《春歌》来。我们,大可以,让我们的世界,无日不是春天,无处不是春天;让,春天,始终“在我们身边围绕”,直教,“人间四月天”,《无处可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文:蝃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壬寅纯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