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总理遗愿,于1983年开始筹建,1991年6月建成开放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筑吸取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博大,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规模宏大,典雅凝重,古朴大方,体现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具有极高的品位和价值,其中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享誉华夏,唐墓壁画举世无双。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如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陕西对外文化交流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四塞险固、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揺篮之一。</p> <p class="ql-block">远在一百余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此生存繁衍。</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繁荣发展,华夏始祖炎黄部落勃兴于黄河与渭河流域,拉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秦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立制,历时1100余年。尤其是周、秦、汉、唐数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陕西也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地。自西汉凿通西域、开拓出人类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化与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至唐代海纳百川、博大包容,京师长安成为当时万邦崇仰、八方辐转的国际大都会。在此,中外文化交流融汇,其灿烂光华举世瞩目。辉煌灿烂的陕西古代历史,造就了陕西文化遗存的完整性、丰富性福出诺多万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现藏文物171万件,馆内的基本陈列为展示了三秦大地史前文化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重点突出周、秦汉、唐时期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常设专题展览“陕西古代文明”、“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代壁画珍品馆”,其与“陕西古代文明”三个展览皆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构成国内领先且蜚声国际的陈列体系。</p> <p class="ql-block">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作为被首批确定为中国“4A”级旅游景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优越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已成为陕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ロ。</p> <p class="ql-block">《陕西古代文明》展从本馆170余文物藏品中遴选出3000余件精品,旨在展示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程。</p> <p class="ql-block">无论站在中国历史进程的纵坐标、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横坐标去观照,陕西古代文视为一种辉煌的我们相信,曾经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与传承发挥过重大影响的陕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为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皿</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皿</p> <p class="ql-block">西周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p><p class="ql-block">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西周旟(yú)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千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tāo)餮(tiè)纹。腹内壁铭文27字,记王姜(周康王后)把师栌的三田转赐给旟(yú)。为纪念受赏之荣耀,旟特作此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旟鼎为立耳,三柱足,口沿下方饰有兽面纹,地衬细雷纹,耳外侧饰两条蟠龙。雷纹是一种带有方折角的回旋曲线,蟠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条像龙而只有一只脚的动物。这些都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是我国文字史上继甲骨文之后又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根据旟鼎的形制及铭文可知,这件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器物,之所以确定为国宝,很大程度就是源自与这补史、证史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西周柞钟是196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的,柞钟是比较典型的西周中晚期的编钟,一组八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递减。钟的鼓部饰有一对卷唇回首的夔龙,篆间饰双头兽纹,舞部饰云纹。钟体上有铭文,前四件稍大的甬钟都铸有一篇相同的铭文,后四件稍小的甬钟所铸文字合起来为篇完整的铭文,内容与前面四枚大钟的铭文相同。</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日己觥 西周</p><p class="ql-block">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是商周之际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器。 日己觥通体由盖与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育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餮餮纹,园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p><p class="ql-block">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p><p class="ql-block">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处,是首次在雍城郊外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较为明确、持续时间最长的秦汉“皇家祭天台”。</p><p class="ql-block">在对山梁高处的古遗迹调查中,发现不少夯土基址和战国至西汉早中期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是秦代青铜器文物。1993年冬天,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西安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辆赃车,在其后备厢内发现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铜锈斑驳,总共8块,重92.5公斤。西安市公安局将8件秦代青铜龙残件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经文物修复专家反复研究、仔细拼对,发现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秦代青铜重器。1号、2号残件经粘接为龙头;4号、5号残件粘接后为一个整体,长83厘米、宽20.1厘米、壁厚0.4厘米至0.6厘米,从中可见龙体是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它们与3号残件龙体呈穿插关系,构成盘屈缠绕的双龙。8号残件为龙尾,是4条龙尾交缠,呈中空锥体,底径32厘米、口径19厘米、高28厘米。专家判断,盘缠青铜龙应该是一对,只可惜其他残件不知身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秦代弩机</p> <p class="ql-block">秦陵铜车马</p><p class="ql-block">秦陵铜车马于1978年6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地方勘探出土,共两辆,逼真再现了秦始皇御用马车的全貌,反映了秦代工匠运用高超的铸造技术,被称为“青铜之冠”。</p><p class="ql-block">两乘铜车马,6000多个零部件,集机械、铸造等青铜工艺之大成,两乘都是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一号铜车马也叫立车,二号则叫安车,大小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一号车“立车”,通长2.25米,高1.52米,重1061公斤,每件马个体重230公斤,配件3064个;舆为横长方形,进深48.5厘米,舆广74厘米,舆中部竖一独杆圆形伞盖,盖径1.22米,既能遮阳避雨,又可使乘车者远望四方。伞顶呈圆形,车厢为横向长方形,这与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有关;每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当时以三十天为一个月,车轮滚动象征日月轮转。一部车子,巧妙地将古人“天圆地方”、日月轮回的宇宙观念蕴含其中。</p><p class="ql-block">一号车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处,手执六辔,身佩长剑。此外,在车舆左前阑板上有承放弓弩的承弓器一付,同时在舆内前阑板内侧还置有一个彩绘铜质箭箙,箙内尚存50支三棱带羽铜镞和4支平头带羽铜镞,身旁车厢内侧放置有铜盾,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出行途中的意外情况。</p><p class="ql-block">二号车“安车”,通长3.17米,通高1.06米。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其中马个体重约230公斤,御官俑重51.95公斤。车总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金质制件737个,银质制件983个。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广35厘米,进深36.2厘米,仅供御手一人乘坐,后室舆广78厘米,进深88厘米,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车厢呈凸字形,分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前室较窄小,是御手乘坐;后室宽敞,是车主乘坐。</p><p class="ql-block">二号车前室跽坐着一个半米多高的御官铜俑,头戴冠,身穿长袍,手中握着辔索,身佩“青锋短剑”,面庞丰满,神态恭谨,活灵活现。后室有篷盖,四周严实。车后有一尾门。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户,前窗为刻有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调节室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叫做辒辌车,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这种高贵的马车,在古代只有皇帝、皇后、太子可以乘坐。四马拉车,轻快稳当,所以叫“驷马安车”。</p> <p class="ql-block">(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p><p class="ql-block">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三十五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三十二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p> <p class="ql-block">汉景帝阳陵,汉景帝刘启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阳陵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p><p class="ql-block"> 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p> <p class="ql-block">胡人男立俑,咸阳底张湾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长安上林苑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长安上林苑,是汉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p><p class="ql-block">上林苑地跨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纵横340平方公里,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出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西汉彩绘雁鱼灯</p><p class="ql-block">出 土: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p><p class="ql-block">原件规格:高53cm,长34.5cm</p><p class="ql-block">复制件规格:高30cm</p><p class="ql-block">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汉代绿釉陶猪圈是一种低温釉陶质的随葬模型器,猪圈与厕所合一,反映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肥猪。围栏一边处建有一间方形厕所,歇山式顶,檐伸出墙外,屋顶与厕可分开。顶圈外有梯拾级而上,通向厕门,粪坑与猪圈相通。猪圈胎呈红色,烧成温度较低,通体施绿釉,釉色光亮,是同类模型器的精品。猪圈</p> <p class="ql-block">汉代出土陶器</p> <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202年—220年)玉佩、玉璧、玉婵</p> <p class="ql-block">双口鎏金刻铭铜扁壶</p> <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陶楼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陶器文物,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陶楼1960年出土陕西省潼关县吊桥镇汉墓</p><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高119厘米,宽39厘米。红胎绿釉。三层楼阁式建筑,庑殿式顶,正脊中央立有对鸟。</p> <p class="ql-block">金怪兽——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长11,高11.5厘米,160克。</p><p class="ql-block">怪兽为鹰嘴兽身。大耳环眼,头生双角。每角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有立耳环眼鹰嘴怪兽。怪兽弯颈低头作角抵状。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像。身驱及四肢上部满饰凸云纹,颈及胸部以细线条刻划成鬃毛。怪兽之角、尾、托座系分铸焊接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汉马踏匈奴雕刻于汉武帝时期,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西汉马踏匈奴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体现西汉征服匈奴的历史过程,为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形象写照。</p> <p class="ql-block">皇后玉玺</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戚阳市长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汉高祖刘帮与皇后吕雉合葬墓长陵东侧约1000米。《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玉玺,金螭虎鈕。"</p> <p class="ql-block">此印玉质为珍贵的和田羊脂玉,金螭虎钮,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书体流畅。从质地、钮式和文字推测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印章,也是迄今所见唯一的汉代皇后印章,弥足珍费。</p> <p class="ql-block">唐俑</p> <p class="ql-block">含光门遗址模型</p><p class="ql-block">1986年西安市整修西安城墙时,发现了唐含光门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唐代的含光门共三个门道,门墩呈长方形,东西长37.4米、南北宽19.6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为完好的隋唐城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含元殿是唐京师长安城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p><p class="ql-block">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1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p><p class="ql-block">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体量巨大,气势壮丽,极富精神震慑力。并影响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p> <p class="ql-block">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p> <p class="ql-block">唐赤金盆是唐朝的古容器,唐赤金盆</p><p class="ql-block">赤金盆 一般指本词条</p><p class="ql-block">唐赤金盆是唐朝的古容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活实用器。,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唐赤金盆</p><p class="ql-block">馆藏地点</p><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p><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类别</p><p class="ql-block">古容器</p><p class="ql-block">快速</p><p class="ql-block">导航</p><p class="ql-block">文物鉴赏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文物历史</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p><p class="ql-block">文物鉴赏</p><p class="ql-block">盆,是容器,也用作洗涤或盥洗,从古至今,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活实用器。用陶制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用金银贵金属制作盆则出现于文明发达石器。而金盆则只有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可以使用。唐代,金盆是皇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皇子(女)出生后三天,皇宫中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为皇子洗身时要用金盆。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或浴盆。唐赤 金盆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却厚重大方,显得高贵、典雅、殷实、富足。透射出不同寻常的豪华大气。何家村窖藏一共出土了两件金盆,另外一件金盆与这件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两件唐代金盆,也是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武官俑,唐代、明器,</p><p class="ql-block">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71.5厘米</p> <p class="ql-block">唐代宫女头饰</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绘捧杯女立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十二生肖俑,唐(公元618年—967年)</p><p class="ql-block">这一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均为兽首人身,头部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形象;身体作人形,着敞领宽袖袍服,衣襟垂至足下,双手拱于胸前,于文雅中显露着一种滑稽之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是在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出土,为镇墓随葬物品。每件俑高约25厘米。整组俑组合完整,造型生动,是难得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公元2002年—220年)咸阳市杨家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 足径8.7厘米。</p> <p class="ql-block">以下展出的是出土的唐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彩绘啸马——裴氏小娘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骑马俑——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铠甲骑马俑——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骆驼——西安郊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马</p> <p class="ql-block">三彩骑马狩猎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打马球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泂墓出土0</p> <p class="ql-block">【唐 · 双狮纹金铛】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铛的最主要造型特点就是带柄、有足。此铛金质,捶揲成型, 单柄作叶芽形,下有三兽足。外壁以九条水波纹曲线分成九个 S 形区间,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立狮及花卉等纹饰, 底部满饰鱼子纹。内底饰有奔跑嬉戏状的高浮雕式双狮,双狮周围环绕麦穗纹圆框,这种雕饰纹样常见于域外金银器上。</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的钟山南麓,始建于宋平治四年(1067年),几近一千年了!此石窟在宋代石窟中属翘楚,最壮观的是中心坛一铺三组造像,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就复制了其中一组。因为这三组造像,这里被称为“最美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唐代壁画珍品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展示唐代壁画的展馆,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由中国意大利两国合作建设,于2011年6月20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唐代壁画珍品馆是国内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唐代壁画专题陈列馆,展品包括章怀太子墓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懿德太子墓阙楼图、仪仗图,永泰公主墓宫女图在内的壁画珍品97幅。展览运用了先进的意大利展柜等文物保护展览设备,展示了陕西省在壁画研究、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p> <p class="ql-block">陕西关中是唐代的京畿地区,当时由于统治者把绘画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对壁画的创作和绘制极为重视,并在政府中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壁画艺术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西周到宋辽金元,历代墓葬壁画均有发现,但无论是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可谓空前绝后。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存有保存数量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李寿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14座墓葬的近600幅、约1000平方米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所收藏的唐墓壁画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现状之好而又具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293幅可供观赏的壁画中,有5件组18幅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确定为国宝级文物,69件组82幅被确定为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薛氏墓壁画</p><p class="ql-block">薛氏(687一710年),太平公主第二女,封万泉县主。其墓位于咸阳市底张湾村,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基室组成。墓室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壁画题材有青龙、白虎、楼阁、列戟、武士、男侍、侍女、花鸟、狮子等。</p> <p class="ql-block">短短4个小时的游览,只能让我在这历史的长河边上湿湿脚,根本没有能力甚至是无法去畅游。710万件的文物如同汪洋,只能让我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形容。尽管导游老师一直在细心的讲解,我也是一直在听着、在看着、同时也在拍照着,更本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只能是皮毛性的了解点滴,所以至此也只能给各位看官介绍到这个水平,谢谢你的欣赏,下次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