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小时光,再次来到了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渔矶湾畔,对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景点古楼阁甲秀楼文物景区进行旅游观光,又详细的欣赏一下贵阳此处景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周围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万鳌头石矶之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涵碧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p><p class="ql-block"> 此楼为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取名“甲秀楼”,意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景区由浮玉桥、甲秀楼主体建筑和翠微园三部分组成,桥前有城南胜迹石木牌坊、涵碧亭;楼外飞甍翘角,楼内彩绘、雕饰精美;拱南阁、翠微阁和龙门书院组成的翠微园更是将明清古代建筑的特色充分诠释。整个景区古香古色,非常秀美,坐在水边的茶楼品尝赏景也颇为享受。</p><p class="ql-block"> 景区集楼、台、阁、亭、桥而成,无论从形制布局还是建筑功能上,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p> <p class="ql-block"> 沿着南明河边,边行走边欣赏甲秀楼风景。</p> <p class="ql-block"> 浮玉桥北部前的城南胜迹牌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前的广场上,摆放了由鲜花组成的“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标语。</p> <p class="ql-block">【涵碧亭】</p><p class="ql-block"> 桥上有涵碧亭,为1981年重新修而成,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市县令汪炳嗷的联语。桥底下有涵碧潭、水站台。</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被誉为贵阳市徽,就建在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后人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名曰“江公堤”,后改称“浮玉桥”。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楼屡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 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p> <p class="ql-block">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如笑如妆,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早午炊烟飘散,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所以文人雅士题咏甚多。</p><p class="ql-block"> 刘韫良仿昆明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共206字,概述了贵阳市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甲秀楼美景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许芳晓《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数峰青。盈盈细草裙腰色,随着游人绿进城”。</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贵阳翰林刘韫良所撰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洋洋洒洒206字入联,长短相见,妙语连珠。</p><p class="ql-block">甲秀楼长联:</p><p class="ql-block">“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p><p class="ql-block">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p> <p class="ql-block"> 登甲秀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甲秀楼几经毁建和修葺,并一度易名来凤阁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韫良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p><p class="ql-block"> 翠微园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园内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雄、朴于一体。主要由雄奇挺拨的拱南阁、端庄沉静的龙门书院、灵秀俊逸的澹花空翠园、曲经通幽的鹤悟栏组成,是集寺、祠、园为一体古建筑群,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动静相宜的美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拱南阁】</p><p class="ql-block"> 进入翠微园大门,拾级而上即是拱南阁,气势不凡。台阶中有一方丹陛石雕刻精美,应为当年原物。</p> <p class="ql-block"> 翠微园内的拱南阁,是贵阳市目前唯一未经改建过的明代建筑。根据资料介绍,拱南阁的大梁上有“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表明建造年代为明代永历年间(公元1646年-1683年),永历己未即公元1679年。</p> <p class="ql-block"> 拱南阁曾经作为甲秀小学的教室,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建筑造型基本维持原样,古朴挺拔。匾额楹联则都是新修缮后增添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进拱南阁,有明代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与清朝作战图及南明史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据传,南明王朝偏寓贵州,孙可望部占据贵阳,其欲“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登基自立为王。</p> <p class="ql-block"> 在拱南阁后有赑屃一座,为南明永历年间遗存,其上原立有石碑一座,刻有《新建观音寺记》,早年已毁。</p> <p class="ql-block"> 拱南阁房檐造型,是龙鱼结合形式。</p> <p class="ql-block">【翠微阁】</p><p class="ql-block"> 翠微阁现为贵阳籍的中国著名书法大师萧娴女士的作品陈列馆。漫步园中,你定能深深地体验到翠微园的幽、雅、雄、朴,乐在其中,醉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萧娴</p><p class="ql-block"> 萧娴(1902年11月—1997年1月16日),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p><p class="ql-block"> 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贵阳市翠微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翠微园区里的幽、雅、雄、朴,充分展示出特色的美颜,使得乐在其中。园墙上的窗口灰雕造型,非常有当地的习俗特色。</p> <p class="ql-block"> 翠微阁下面的曲经通幽的鹤悟栏通道,是非常精致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走出翠微阁院落,观赏翠微园出入门口的牌楼,其建筑十分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龙门书院】</p><p class="ql-block"> 龙门书院,中国古代书院名,寓“鱼跃龙门”之意。</p><p class="ql-block"> “康熙7年(公元1708年)因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刘荫枢先后三次在贵州任职14年,“政绩卓著,吏民讴歌”,故设祠奉。后祠堂建筑修葺,仍用“龙门书院”原名。</p> <p class="ql-block"> 走进龙门书院,看到了龙门鲤鱼跃,刘公廉名扬的专题展览,介绍鲤鱼跃龙门故事、清廉巡扶刘荫枢、中华民间的爱鲤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 刘荫枢(1637-1724),字相斗,别号乔南,晚年又自号秉烛子,陕西韩城潭马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志向远大。</p><p class="ql-block"> 韩城是个多山多水多沟壑且交通不便的小县。县城南有一条澽水河,水深齐腰,终年不断,河上仅有一座浮桥。刘荫枢小时与伙伴们常在澽水河畔边割草边玩耍。看到因暴雨水涨桥断、行人被阻隔的情景,他说:“我将来要是干起了大事,先要在澽水河为韩城人造一座坚固的大桥。”</p><p class="ql-block"> 康熙八年(1669年),刘荫枢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出任河南兰阳知县,后又入京任吏部给事中,不久迁为刑部给事中,又调任户部郎官。他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澽水河边看看,心中念念不忘为家乡造桥的事。</p> <p class="ql-block"> 刘荫枢居官清廉爱民,勤于国事,深得士民的爱戴。朝廷嘉其廉能,命他补任云南布政使。</p><p class="ql-block"> 刘荫枢初到云南时,发现昆明湖水路不通,经常有水患发生,于是决定治水。为了摸清水路的来龙去脉,他深入山间、旷野、草滩、泥沼,多次勘察了解。摸清情况后,他向朝廷上奏了治水计划。但国库空虚,朝廷无银可拨,遂下诏旌表刘荫枢,言明所需银两由当地自筹。刘荫枢看到当地民众受灾之惨状,毅然动工治理。</p><p class="ql-block"> 天佑贤人,在开掘渠道时,竟意外地挖出三个连接的银库,内藏大量黄金白银。刘荫枢毫不动心,立刻上奏朝廷,拟交国库。</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看到奏章大为感动,认为刘荫枢是个清廉能吏,将这批金银奖给刘荫枢,任其自行处理。刘荫枢没有独自受用这批金银,而是把它用于治理水患。在昆明湖治理工程中,资金用度全由刘荫枢的奖银支付,工程进展十分顺利。</p><p class="ql-block"> 此外,刘荫枢还拨出一部分银两,为家乡修建一座澽水石桥。他亲自设计图纸,并注明施工的具体要求,写信告诉韩城县知县,由县府出面造桥,言明一切费用由他承担。经过一年多的辛劳,一座宏伟壮观的十眼大石桥终于建成。现在韩城县城南边的澽水桥,仍保持着原风原貌。来往的人们并没有忘记造桥的刘荫枢。</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以刘荫枢才智超卓,调任贵州巡抚。</p> <p class="ql-block"> 贵州紧靠云南,居民多为苗族。苗人亦为华夏族的一支,应一视同仁,但历代封建朝廷总是歧视苗民,征伐不停,干戈不止。要治理好贵州这块地方绝非易事。</p><p class="ql-block"> 刘荫枢任贵州巡抚时,四川的乌蒙土司与贵州的威宁土司正在对峙,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派员通知刘荫枢与四川巡抚年羹尧共商对策。年羹尧说:“待两方土司激战时,我们从背后掩杀过去,即可一举扑灭苗蛮,永绝后患。”刘荫枢却说:“我等为官,当体天心,慈悲为怀,理应体恤,何以杀戮?还是安抚为上,如招抚不成,再动刀兵,也不为迟。”年羹尧答应以三个月为限。</p><p class="ql-block"> 刘荫枢轻装简从,分别拜见土司酋长,先交朋友,后阐述双方仇杀弊患,劝解双方罢兵和好。乌蒙、威宁两土司也已厌战,又探得朝廷将调动大军先抚后剿,内心已自惶恐,适值刘荫枢前来招抚,没费多少功夫就已谈妥。三方歃血为盟,息兵罢战。一场血腥杀戮,因刘荫枢从中周旋,最终化干戈为玉帛。</p> <p class="ql-block"> 战乱平息后,刘荫枢正式以巡抚的身份引导百姓开发贵州。当时,贵州属于未开化的蛮荒地带,遍地生长白茅草。只有动员大批劳力,将茅根全部挖干净,然后晒干、焚烧,才能开出良田。</p><p class="ql-block"> 刘荫枢派人回到陕西,招募了许多青壮年到贵州来挖茅根。官方设立“茅草收购站”,按斤论价。由于锄、锨、镢锋利,挖草根工效很高,这些陕西来的青壮年一人一天可挖100多斤,收入很高。他们回去跟亲朋好友一讲,结伙到贵州挖茅根的人就更多了,连一些铁匠也跟着来了。</p><p class="ql-block"> 苗民见挖茅根很赚钱,便都跟着效仿起来。刘荫枢手下有个差役很是纳闷,便问:“这种无用之物,买来做什么?”刘荫枢很神秘地说:“这是一种很名贵的中药,叫‘了几散’,尤其贵州的更名贵更值钱。”消息一传出去,挖的人更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挖茅根的过程中,苗民也学会了耕地,一些人也跟着铁匠打造铁器,称蛮镢。随着大片荒地的减少,刘荫枢下令将开垦出来的土地分给苗民。来到贵州的陕西人,将关中先进的耕作技术、农具、牲畜,包括碾打方法引入了贵州。贵州雨水充足,日照充沛,昔日的茅草滩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地,苗民当年就收获了大量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直到这时,苗民才知道刘荫枢收购茅草根的真实用意。有人对刘荫枢说:“你过去说茅草根是‘了几散’,原来是‘疗饥散’,是治疗饥饿的良药。”</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刘荫枢的夫人把陕西韩城一带的纺线织布等技术引入贵州。当地人民实现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都尊称刘荫枢为“刘抚院”。</p> <p class="ql-block"> 刘荫枢八十多岁时,退休回到韩城。一日闲暇,他走到澽水石桥附近,看到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心中十分高兴。他的儿子站在身边说:“您告老还乡,坐在这桥头,只要从每个人手中收一枚铜钱,也就吃穿享用不尽了!”刘荫枢听了这话,心中像压上了一块石头,很是不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刘荫枢约请韩城知县和邻里父老来家里议事。刘荫枢说:“我今日有一事商量,想把南桥卖给韩城县。”知县问:“县库空虚,想来您是知道的,从何筹措这一笔巨款呢?”刘荫枢伸出三个指头:“只要这个数!”看众人都不解地望着他,刘荫枢微微笑着说:“只要三两银子。”众人七嘴八舌地嚷开了:“三两银子连一块石头都买不下来呀!”</p> <p class="ql-block"> 刘抚院招招手,叫人取出早已写好的契约。知县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本人情愿以三两银子作价,将澽水河上的石桥卖掉,此后该桥永属韩城县所有,与刘家无关,绝不反悔,立据为凭。”知县这才明白了几分,感动得把这份契约传给大家看。刘荫枢说:“我请大家来做个见证,这石桥从今日起属韩城县。我既然当了卖主,得了银子,以后也就请大家不要再提起我造桥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事情已过去三百年,人们走到石桥上,还是情不自禁地提起刘荫枢为民造福、不为子孙留特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公生明,廉生威。一个人只要为百姓做了好事、善事,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的。</p> <p class="ql-block"> 走出龙门书院,在翠微园区里继续观赏其风景。</p> <p class="ql-block"> 漫步河滨,垂柳轻拂,花色撩人。河中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撒在碧波古楼之上。</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旅游景区的外围风景。</p> <p class="ql-block"> 旅游观光完甲秀楼文物景区,在附近的商圈去瑞银鸟品牌装饰品商店,欣赏下其银制工艺品、耳环、珠宝首饰、项链、表、 手镯、 戒指、首饰盒等产品,并有国家艺术大师作品,很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随后又去灌木咖啡馆休闲下,品味有特色的咖啡。然后徒步去地铁站,走到东山寺山下,观赏其风景。</p> <p class="ql-block"> 前往旅游景区是乘坐贵阳新开通的100路公交车,该车是加长式的新能源车,内部造型及设施布置还是很现代有时尚的。通过游玩,给自己的周末带来一个小确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