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我传承

刘守学律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良好家风我传承</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王春武</div> <div> 一个家庭教育的方式就是家教,而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然而,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去遵守,良好的家风能够熏陶出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影响潜移默化,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br></div> 我的父亲名叫王振英,1920年生人,2013年去世,享年93岁。父亲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也留给我们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良好的家风家教,他把往日的磨难当作一种精神历练,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坎坷,把勤劳节俭的家风传承给我们这一代。<br> 父亲生于1920年,弟兄三人,排行老三。父亲在抗战时期曾参加过区小队,扛过枪打过日本鬼子,解放天津时参加担架队,累得吐血回家养病,一直在老家务农。<br> 父亲一生坚守孝顺、勤俭、和善、诚信。这八个字,也成为我家的好家风,代代相传。<br> 勤劳一生,助人无数。我们家姐弟8人,父亲从未动手打过我们,在我的记忆中,从未听过父亲骂过一句脏话,也从未和别人争吵打架。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他捡到200元钱,硬是在原地等了两天,一直等到失主来找。<br> 我们姐弟小的时候,父亲总会给我们讲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故事,并告诫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不说谎话、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常对我们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br> <br> 父亲告诉我们勤劳是致富之源,孝顺是做人之本,和善是做人之道、诚信是做人之基。<br> 小的时候和我们讲的最多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拾柴捡粪如捡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帮别人做点事,别求回报,别人帮你做点事,永远不能忘;凡事要留余地;别人比你强,不可有妒忌之心 ,别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之心;善为人知者不为真善,恶不为人知者为大恶,默默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才是真善。 我现在一直按着父亲的要求去做,教书40年,无数次帮助困难学生,多次为经济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书费、医药费等。几十年来,从未收学生收过任何财物。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为人师表标兵。退休后仍然坚持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坚持带领小区一些中老年人健身锻炼,排忧解惑,今年还被所在唐山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br> 我的父母没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供我们姐弟八人上学,除大姐之外,其他七人都读到中学以上毕业。父亲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供养八个孩子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又多么有超前的意识。<br> 父亲常说:只供你们上学,剩下的由你们自己来奔。当年,因为我们家里人缘好,虽然生活条件不太好,没有结婚的房子,弟兄五个结婚都没用一点聘礼。在党的培养下,弟兄五个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二哥、三哥都曾参军,二哥还在越南前线立功受奖。现在弟兄几个都已过花甲之年,儿孙满堂,家族成员68人,可谓团结和睦、家族兴旺。<br> 我们兄弟几个继承了父亲的家风,孝敬父母,团结和睦,诚信做人。记得在父亲88岁那年,我们弟兄几个一起陪着老父亲,到北京参观了天坛、游览了颐和园,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2004年母亲去世后,为不让父亲寂寞,每天晚上我们兄弟几个必有一人和父亲住在一起,直到父亲2013年去世,没有一句怨言。父亲晚年因患腿动脉血栓住院期间,兄弟几个轮流陪床照顾,争前恐后,从未攀比。后来父亲回家康复七个月来,大家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在我的记忆中,除去这次住院外,几乎没去过医院,没输过液,身体保养的非常好。<br> 父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兄弟和睦。父亲去世时,按着父亲的意愿,我们高规格款待前来帮忙送行的父老乡亲,没有收取任何人的礼金,我的同学、同事、学生、和朋友公司一概没有通知,连我们夫妻所在学校也不知情。我们按照父亲的意愿,没有给任何人添麻烦,发送父亲的所有费用,弟兄几个都是主动去拿钱,没有一个人攀比。这在当今以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子女儿孙,仍然团结和睦,相敬如宾,其乐融融,将良好的家风继续传承。<br> 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br> 确实,父亲的为人处事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善勤俭真诚待人的家风。父亲的晚年算是幸福的。许多年以来我深深的理解父亲的家风家教,并将良好的家风同样会传承给下一代。<br>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些优秀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弃忘。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为 “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br> (王春武作于2022年4 月)<br> <div> 作者简介:<br></div><div> 王春武,遵化市人,唐山学院退休教师,曾先后在唐山市粮食学校、唐山市经贸学校、唐山学院任教,曾荣获唐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为人师表标兵等称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