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2021年冬,我们考察了距离几公里的红旗村,也联系了学校所在地的新湖村,就为找一块合适的地让孩子们了解水稻的生长。不过,在校外种植,学生外出的安全风险是极大的,且不可能组织千多号人多次出去。几经思考,和大家商量,决定把学校图书馆前的草坪改建成水田。</p><p class="ql-block"> 开挖之前,很多人已经“打破”——这地方怎么可能种水稻,土壤不合适,水也留不住……除此之外,挖了的土哪里去?从哪里挖来适合种植水稻的土?水稻谁来种?怎样照料?是不是需要农科所技术人员?连锁的问题似乎都预示着这三分地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困难,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与集思广益的才智。既要有科学的精神,也要依靠农人的经验。我们期待“稻花香里说丰年”,也深知“锄禾日当午”。不畏惧困难,干——才知原因所在,才能破解问题!</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我们有信心坚持去做农耕这件事,就与去年劳动教育的实践有极大的关系。从九月的大蒜“集体阵亡”到今年春天“郁郁葱葱”,让我们增添了一定能闻到稻花香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感谢湘潭日报社的记者们主动来校进行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 《湖南教育》刊发了我们的文章《菜园里的对话》,让我们对利用劳动教育基地进行育人实践带来极大鼓励。</p> <p class="ql-block"> 三月底,趁着学校另一处场地施工,我们请施工的挖机师傅为我们开挖图书馆前草坪。</p> <p class="ql-block"> 一下午,草坪区域下降了四十公分。</p> <p class="ql-block"> 挖机来回走几趟,目的是通过压紧底层来减少水的渗透。效果如何?得后续检验。</p> <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感,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种类、水稻种植对土壤的要求,我们发动每个孩子从家中带一包适合水稻种植的黏质土,并录制了这个“有趣”的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光靠学生带“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得到村委会的支持下,学校在附近的征拆区发现了一处还没有被填埋的水塘,其周边的土质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周六的清晨,挖机和拖运车辆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车程离学校仅几百米,还方便装卸,这真是应了“地利”之说。</p> <p class="ql-block"> 拖土进校园,倾泻在坑里。</p> <p class="ql-block"> 十一点,在估算拖土量达到能基本填满大坑后,挖机开始进行平整。</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小时的作业,水稻田初具雏形。未料想,多出了好几车土,于是又是一番“倒腾”,把多余的土放置在校园另一处,那里又将成为我们种植南瓜、红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热心家长送来了肥料。</p> <p class="ql-block"> 周一早上,孩子们用各式口袋带来了各种土壤。</p> <p class="ql-block"> 我倒!</p> <p class="ql-block"> 我也来倒!</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来倒!</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一个班,又来一个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体验官,将来人人都是收获者。</p> <p class="ql-block"> 放水浸泡。</p> <p class="ql-block"> 发现西头略高,扒出一条沟来,让水流向四处。</p> <p class="ql-block">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这土地平整,就需要好几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浸泡一个多星期后,家长帮忙联系了一台翻耕机,利用周末时间将田土打碎、再次平整。</p> <p class="ql-block"> 学校保安丁队长原来在家里种田多年,我们聘请他兼职稻田的日常养护者。再次拿起锄头下地, 他说“还是那样亲切”。大自然给农人打下的烙印,是那样的深刻!</p> <p class="ql-block"> 水波荡漾,我们的稻田终于建成了。</p> 附录: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