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呼唤青春活力

北国风光

<p class="ql-block"> 田野,呼唤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青壮年农民厌耕弃农现象透视及对策初探</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身躯佝偻的年迈老翁,艰难地从田头水塘里打上一桶水,提到自家的庄稼地边;他的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伴,则一瓢一瓢地舀出桶里的水,吃力地浇向近乎枯焦的棵棵秧苗……</p><p class="ql-block"> 放眼广袤原野,类似老翁老妪“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情景随处可见。这并非美丽浪漫的田园诗,它折射出的是一个不容乐观、另人忧虑的现实: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已经与土地渐行渐远,一年四季相伴土地、躬耕垄亩的,是数以千万计的白发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厌耕弃农知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几十年来,关于农民工、民工潮、打工族等内容的报道浩如烟海。在这汹涌民工潮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家乡,走出田野,走出曾经养育自己、自己也为之付出过汗水、收获过希望的土地。与此同时,随着民营经济、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现代农民择业观的日渐变化,加上生活负担所迫,广大青壮年农民弃农打工、弃农学艺、弃农经商、弃农进城现象日趋增多,并愈演愈烈。“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不知道世上有人种地”的现象,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鲁南地区某村作过粗略统计:该村2500多人口中,除少数学生外,20—50岁的青壮年男女共有850余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者达70%以上,在家或在外经商、学艺的有20%以上。他们大多常年脱离土地,仅有少数务工学艺所在地距离家近的,才在农忙时节抽几天时间回家帮个忙。而常年与土地为伍、专以耕种为业者,50岁左右的仅有十几人,“80后”则一个没有。类似现象各村都存在。</p><p class="ql-block"> 通常情况下,相对贫穷的村里,青壮年外出远走打工的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自做小生意、学点小手艺或到就近企业务工的多。鲁南地区某村有一年正月,先后有5个包工头、二工头来村里招工120余人,分别去或远或近的建筑工地、砖场、煤窑、水泥厂、林场、水产养殖场及食品加工厂等。村民王述志从16岁初中毕业,年年外出打工,除春节前后回家看看亲人,基本常年不着家,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算是见多识广的“老江湖”了。</p><p class="ql-block"> 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大片大片的耕地日益荒芜。在南方某城郊乡野,目之所及,撂荒的耕地少则几亩十几亩、多则几十亩,一望无边长满茅草,偶有片把插花地,也是老人们在粗放耕种。鲁南地区有的村庄已出现撂荒端倪,很多耕地任野草疯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厌耕弃农为哪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这片曾经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广大青壮年农民理应与之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投入全部感情和精力去呵护、去侍弄,然而,他们大部分人还是忍痛绝情弃之而去,究竟为何?</p><p class="ql-block"> 谷贱伤农。这是大部分青壮年农民不愿务农的首要原因。近十几年来,粮价基本原地踏步,稻谷每斤1元出头,两斤稻谷仅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价钱;小麦玉米多年收购价1.1-1.2元左右。以水稻小麦轮作、一年两季计,每亩每年净收入仅800元左右,相当于男劳力打工四五天的收入,这无疑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位农民沮丧地说:种田只能糊个肚子而已,遇到虫旱水灾常常连种子都收不回来。</p><p class="ql-block"> 传统思想作祟。千百年来形成的轻农贱农意识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上至今未消除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得很多人认为种地没有出息,农民低人一等。他们无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通过招工、考学、当兵等途径离开土地,改变农民身份。然而,这样的希望又实在很难实现,于是,他们便趁年轻纷纷四处闯荡,既可以更长时间地脱离土地,又可以比务农挣到更多的钱。一位在省城混了多年的民工讲:在家整天围着二亩薄地转,也就只能凑合着过日子,可在外务工就不一样了,既挣钱,又见世面,乡亲们对自己也挺尊重的。</p><p class="ql-block"> 耕作环境艰苦。“种田苦,种田累,靠田吃饭真受罪”,这是广大农民的共识。一是农业生产受气候、天气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干农活大都为野外作业,常年风吹日晒雨淋,还要赶农时、赶节气、抢天气,遇到即将来雨,即使不睡觉也要连夜抢收。二是务农有风险,遇到年景不好可能导致歉收绝收,遇到市场行情不好会导致丰收不丰钱,遇到假化肥假农药必定导致减产,遇到假种子基本颗粒无收。 三是种田程序繁多,比如种水稻,要完成整田、育秧、拔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晒干等几十道工序;田间管理又分除草、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抗倒伏等穿插进行的一揽子活计。四是农具繁杂,从最大的农用三轮车,到中型犁、耙、锄、撅、筢、杈、筐、篓、铁锨、木锨、抓钩、喷雾器等,直到小小的菜铲子、蒜薹剥刀等大大小小近百种农机具,都要熟练掌握。上述种种因素,使得不少刚走出校门的农村青年对种田产生厌恶、鄙视和畏难情绪。 </p><p class="ql-block"> 婚恋困难。如今相当部分农村女青年将找对象从过分注重长相、人品转到更重职业、手艺、能力上。她们认为种地的人没本事、没出息,只有找有手艺、懂经营、外出闯荡见过世面的青年,婚后生活才有保障。受此影响,许多农村小伙纷纷舍家离土,外出学艺、务工,以便身怀一技之长或是身缠一定钱贯后,赢得姑娘芳心。有位小伙虽长相出众又善于理家,但一连谈了几个对象,女方都因为他没有正当职业和谋生技能而告吹。小伙一气之下果断去县城学习烹饪,学成后在一家大饭店就业,月薪6000多元,婚恋问题很快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厌耕弃农令人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民种地同工人做工、商人经商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本分和义务,适量的青壮年农民利用适当的农闲时间外出打工、经商、学艺,既可以支援城市建设、活跃农村经济,又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无可非议。然而,大量青壮年农民长期厌耕弃农,弊端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造成农业减产。由于青壮年农民对耕种缺乏热情,仅将农业生产当作一项副业,因此,他们有的对土地懒得投入,既不愿意下功夫养地肥地,也不肯付出足够体力侍弄庄稼,导致地力日渐变薄,禾稼无精打采,最终造成庄稼减产。有的家庭种地粗放,只在耕种时草草撒肥播种就万事大吉,任由庄稼自由生长、靠天收歉。如此,造成了本来就难以出产的土地更加减产。</p><p class="ql-block"> 导致抛耕撂荒。厌耕弃农使得一些缺乏劳力的家庭,有的将田地转包他人,有的干脆撂荒了之。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到处可见成片成片的荒田,很多良田摇身一变成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幕幕在此上演。有对夫妻因受不了耕种之苦而将自家责任田转给一户村民,该村民种了一年后见无利可图,又将田地退还,导致责任田日渐荒芜。</p><p class="ql-block"> 降低了农技水平。很多农村青年刚走出校门就踏上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道路,基本没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耕种技术,造成“农盲”比比皆是。他们不辨时令节气,不识化肥农药,不懂耕耧插播,即使务工间隙勉强可以下田,也离不开“老把式”的指导;有的青年已经结婚成家多年,还不能独立种地,更有甚者连个喷雾器、喷灌机都使用不了,更不用说使牛唤骡驾驶农机等技能含量高的农活了。</p><p class="ql-block"> 劳动力出现断层。大量的青壮年厌耕弃农,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严重年龄断层,许多家庭都缺少年轻劳动力,仅靠老人、妇女勉强支撑田间劳作。环顾四村原野,种田主力都是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准老人”,10年以后,当他们老了、去世了,能够接茬的只有目前在城里艰难打工、10年后在城里依然未能扎根的70后、80后。可是,他们届时愿意种地吗?会真心种地吗?鲁南地区八湖镇某村辛老汉笔者倾诉:“俺两个儿子从下学就外出挣钱,结婚七八年了还在外晃荡,地里的活全是俺两老顶着。以后老人死光了,谁来种地?”辛老汉的担忧,并非多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野,呼唤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曲《希望的田野》红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广大农民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跨入新时代,我们的田野本应更加充满希望。可是,一方面,田野呼唤生力军,呼唤爱土地、爱农业、懂科技、会耕作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农民却无情地离开生养自己的田野,不能不令人忧虑。笔者认为,要唤起他们对土地的热情,重新走向希望的田野,有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落实“一号文件”。本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20多年都是关于“三农”的,可见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但要使文件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共同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围绕文件精神,各级政府年初都要相应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办法、实施细则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指定专人专责专抓好这项工作,特别要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种田的扶持和投入,以此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切身感受到“种地不亏本,种田有甜头”。</p><p class="ql-block"> 强化农业观念和务农意识。瞄准农民即将绝后断后这一严峻现实问题,从强化农业观念和务农意识这个源头入手,努力解开十几年后可能无人种地的死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乡村、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政府要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环境氛围,出台刚性制度鼓励和留住农村青年务农。农业部门可协调教育部门联合发文,结合开设劳动课,让乡村中小学于三夏三秋时节,专门休教休学10-15天左右,动员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农活、助力农业生产、体验劳动艰辛。家长可在课余时间适当把孩子引到田间地头,言传身教一些农业知识和务农要领。</p><p class="ql-block"> 提高种粮补贴。这是振兴三农、促耕助耕的最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举措,和提高粮价异曲同工,但提高粮价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在不宜提高粮价的情况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下定决心,较大幅度提高种粮补贴。要变“以地施补”为“以收施补”,组织专门工作队于粮食收获前夕,挨家挨户把补贴送到田间地头。如此,可有效避免种粮户只领补贴、不好好种地甚至恶意套取补贴的现象。可以想象,如果每斤稻谷补贴2~3元,必定会有很多年轻农民工回归农耕。</p><p class="ql-block"> 加强农技培训。参照工厂车间“师傅带徒弟”的做法,采取“一带N”“父带子”等方式,由庄稼老把式手把手带教想种田、愿种田的年轻人。充分发挥农校、技校、农技站、农机站的功能作用,分期分批举办种植养殖、农机使用修理等技术培训班,使他们掌握过硬的务农本领。有条件村镇可分批组织青壮年农民赴外地参观取经。</p><p class="ql-block"> 表彰宣扬种田能手。参照工会系统评选“劳动模范”“齐鲁工匠”“荆楚工匠”等做法,各级政府于“丰收节”前夕,大力表彰宣扬种田能手先进典型,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探索推行农艺师、农技师、农机师等职称评选聘任制度,给予相应特殊津贴或扶持金,营造种田光荣、种田有为、种好有钱的良好氛围,激发青壮年农民务农种田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加强务工者组织管理。每年初,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要广泛收集外地用工信息,根据情况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以避免盲目外出、倾村出动导致抛耕撂荒。要密切关注务工者信息,对于活计不多、挣钱困难的农村青年,及时动员他们转变思路、回乡种田。</p><p class="ql-block"> 可以相信,只要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些曾经厌耕弃农的青壮年农民,终究会亲近土地、重回土地怀抱。只要广大青壮年农民用青春、真诚和汗水去侍弄土地、呵护田野,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万里沃野必将再现“喜看稻菽千重浪”“麦苗儿鲜来菜花儿黄”“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四海无闲田”的无边美景。</p><p class="ql-block"> 田野,呼唤青春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