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州谯楼的变迁

晨风

<p class="ql-block">作者:陈洪明</p><p class="ql-block">诵读:蒋 黎(晨风)</p> 1955年9月,刚刚十三岁的我考入息县当时唯一的中学息县一中。从四十公里外的农村第一次来到县城,对城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尤其是对县委大门楼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刚解放没几年,百废待兴。县委大门楼是一座砖砌的四方高台,中间是弧形拱门,上面有几间小瓦房。墙壁沙灰脱落,门窗破旧,小布瓦顶上长着的稀稀疏疏的荒草,在风中不停地抖动。左边的角上一口铜钟挂在木架子上,有火警的时候,就有人敲响,噹噹噹噹,低沉而悠长的报警声在空中回荡。右边是高高的围墙,里面一排排低矮的小瓦房是看守所的牢房,给人一种破败、阴森恐怖的感觉。后来才知道,这里曾为息州州衙谯楼,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为息州州同乌公所建,后被战火焚毁。经历代多次重建修缮,仍荒废到如此情景,令人感叹。不久,看守所迁走,围墙拆除。门楼又陆续被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四个单位的楼房所包围。门楼拱门里面,一重一重的大门,一幢一幢的瓦房,是县委机关办公的地方。屋里的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地办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伏案书写,有的低声交谈,不知在忙些什么,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 1984年县委门楼改建,保留了砖台和拱门,上面盖起了三大间雕梁画栋、重檐叠椽、檐角高翘、石麒麟把门、镂空雕花门窗的仿古建筑。2006年重修,拆除了四个单位的楼房,建设成广场。谯楼定名为息州谯楼,赭红色的墙壁古朴大方,白色的护栏蔚为壮观,橙红色的琉璃瓦顶熠熠闪光。一前一后,飞天仙女图簇拥着“息州谯楼”、“政通人和”两块匾牌;八个风铃分别吊在檐角下面,微风吹来,叮咚作响;二龙戏珠高卧于屋脊之上,在彩色霓虹轮廓灯的辉映下,分外显眼,又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这里先是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后又成为人们开会、办展览的场所。广场被称作谯楼广场,大理石铺地,花带围绕,巨大的花束灯柱高高耸立,冬青苍翠欲滴,香樟树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这里风景秀丽,宽敞明亮,成了人门集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清晨,东方刚刚现出鱼肚白,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打太极拳的马步轻移,猿臂缓舒,气定神闲;跳蹦迪的摆动双臂,轻扭腰肢,欢欣鼓舞;扭秧歌的轻舒广袖,挥舞彩扇,潇洒飘逸。老爷爷、老奶奶牵着憨态可掬的小狗,提着小鸟啾啾欢叫的鸟笼,脸上洋溢着安逸和幸福。打球的蹦蹦跳跳,健身的挥汗如雨,散步的悠然自得。半晌或午后,人们三三两两,在小亭之内,广场之中,石墩之上,有的聊天,有的拍照合影。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男女女的舞伴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踏着溶溶的月光,对对双双,翩翩起舞,传递着友谊,锻炼着身体,享受着欢乐和健康。特别是节假日,这里成了儿童的乐园。孩子们有的在蹦床上跳高,有的在木马上旋转,有的在秋千上晃荡,有的在小“火车”上飞奔,有的在“动物世界”里观赏。滑板的,套圈的,放气球的,应有尽有。母亲们的嘴角上挂着笑意,孩子们的脸上流露着天真、活泼、惬意、稚嫩的笑容,一派欢乐、和谐景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提高 ,精神风貌在改变,息州谯楼及其广场越变越好。已成了息县的标志性的建筑,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像。<br><br>(此文获“相约北京. 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并收入获奖精品集。)<br> 作者简介:陈洪明,男,河南省息县人,曾在广播、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多年。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和网络平台。著有诗词曲赋散文集《闲时花开》等。 <p class="ql-block">诵者简介:蒋黎(网名:晨风),中共党员,公务员,1962年7月出生,息县发改委四级调研员。朗诵爱好者。现为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信阳市朗诵协会会员。通过声音让文字插上翅膀,让声音更好的诠释文学作品的内涵!作为一名平凡的朗诵者,愿以一颗好学之心,用声音传递情感,温暖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