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害死无数朝廷忠臣(116)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魏王和赵王订好条约,魏王送儿子去赵国作人质,派大夫庞葱陪同,定好起程的日子了。国事为重,庞葱临行之前,魏王为庞葱举行告别仪式,因庞葱心有疑虑,进宫面见魏王,庞葱说:“如果现在,有一位大臣,进宫对大王禀报,市中心有老虎,大王你会相信吗?”魏王说:“寡人不相信。”庞葱又接着问:“如果有两位大臣,进宫对大王禀报,市中心有老虎,大王你信不信呢?”魏王思考一下,便回答说:“寡人处于怀疑状态,可信可不信。”庞葱紧接着说,臣再次斗胆问一句大王道:“假如有三位大臣联名上书,同时进宫而且都是异口同声地说,市中心有老虎,大王您相信吗?”魏王不加思索,回答庞葱说:“既然三位大臣,都是这么说有老虎,那么,寡人肯定相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p> <p class="ql-block">庞葱听完魏王说这话后,深有感触地对魏王说:“大王,市中心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本来没有老虎的,而老虎都是住在山上的森林里,深山老林才安全。众所周知,老虎也是怕人的,不敢闯入市中心。如今大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了解,只凭三位大臣说市中心有老虎,你就这样深信不疑。按常理来说,市中心本来没有老虎,然而即被三位大臣说成有老虎,‘三人成虎’太可怕了。市中心离宫廷较近,大王不加思索地相信有虎于市。要是等臣到了比市中心更远的赵国,大王耳边要是听见三个以上不喜欢臣的人,说臣的坏话,臣愿望请求大王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要多方观察辩明真假,彻底查明事实真相。”魏王回答庞葱说:“寡人知道怎样做的,你也要好自为之吧!”于是,庞葱就辞行,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庞葱走后不久,有少数官臣平时对庞葱心怀不满,暗中发泄,趁庞葱还未回国之前,先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各种坏话,魏王听多了,信以为真,果然听信了这些虚假的谎言。到了太子做人质期满回国,当庞葱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没有了之前的热情,对庞葱失去了信任,再也不愿意召见庞葱了,最终结果还是不得见魏王。</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典故。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在年少时,于谦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时,一个僧人见到他,觉得这个孩童日后必有大的作为,断言他将来必定是“救时宰相”。于谦在12岁的时候,他路过一座石灰窑前,看到师傅锻炼石灰。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激烈焚烧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一首《石灰吟》便脱口而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短短28个字成了千古绝唱。于谦想要为国家一心尽忠,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表明了对国家的忠心。这首诗正是于谦刚直、清廉、坚毅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也开启了报效国家的历程。于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从永乐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中央和地方许多重要职务,以廉洁、干练闻名全国。所以明王朝初设巡抚这一重要位置时,明宣宗瞻基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作为两个行省的最高长官,对自己要求极严,无论出巡还是进京,从不摆封疆大吏的架子,总是轻骑简从。</p> <p class="ql-block">王振凭着明宗对他的宠信,在朝中作威作福,贪赃受贿,卖官鬻爵,培植党羽,排斥忠良,真是无恶不作。一时间,朝中百官和各地军政官吏献媚取宠,争着给他送金银,献财宝。据史书上记载,当时的官员送白银一百两,才能被王振接见一次;送白银一千两,才能巴结到王振家吃一顿饭。可是,于谦根本不理这一套,他每次进京办事或述职都不肯带任何礼物送给王振和朝中其他权贵。为此,一些好心的朋友常常劝他说:“你不肯巴结那些权贵小人,当然是对的,可是也不能太刻板,太不入时俗!地方长官进京带些土特产送送人,也是人之常情。你从河南、山西带些线香、蘑菇、包头用的手帕等小东西也行啊!”每逢这种场合,于谦总是风趣地扬起两只宽大的袍袖说:“我呀,只带着两袖子清风去看望他们。”当时,他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王说短长。”</p> <p class="ql-block">于谦的刚直清廉受到朝野的钦佩,特别深受河南、山西两省人民的拥戴,甚至皇室的王公贵族也对他的才华和为人表示称赞。但是,王振一伙却把于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明英宗朱祁镇,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9岁,由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社会尚算安定。塞外瓦刺南犯,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亲征,用兵不当导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于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被瓦刺释放后,被景宗囚禁,后趁景宗病危复辟,并大杀群臣。英宗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将抗瓦刺的名将于谦杀害。朱祁镇一伙害死于谦后,派人去抄没他的家产时,才发现他“家无余货,萧然仅书籍耳”。连去抄家的人,面对这种情况,都目瞪口呆,感叹不已。忠臣蒙冤被害,君王失去忠臣。经过多年以后,读懂了好与坏,故事它早已不在,翻阅曾经保留的旧照片,幕幕往事重又回想起来。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会明白。原来丟掉了自己一生所爱,想要回到过去早已不存在,只能把所有的美好留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可见,“众口”的力量是多么大啊!“‘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众口一致的言辞可以把金属熔化,其原因是由于语言的偏差和曲解造成的。如此看来,妖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确实能够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的也会说成假的,真可谓“众口铄金”。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最好不要轻信于人,更不可人云亦云,否则就可能会被假象所迷惑。从“三人成虎”的成语典故,进一步延伸到相关的资料。有许多的朝廷忠臣死于非命,他们并没有死在百万大军的战场上,偏偏死在“三人成虎”的虎口之上,多么的令人感到痛心啊!</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中,皇权大于天,人们宝贵的生命反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怪不得有无数的人,为了争夺皇权而失去生命。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意思是说,口可以用来吃东西,却不可以用来说话,因为说话的人有忌讳,言语会歪曲事实的缘故。聪明的臣子会献策,而非决策。以此来提醒才华出众之人,应该在不利时刻隐藏自己的才干,而不是自作聪明,这样才能保证成就事业而无祸患。祸从口出,正是由于锋芒毕露的缘故,处处显示自己比主人高一等,必定会导致祸患的降临。功高盖主,过分张杨,锋芒太露,不会有好结果。总是给人以自以为是,爱出风头的感觉,必然将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会容易有“三人成虎”的现象发生。</p> <p class="ql-block">“三人成虎”的典故,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三人成虎”是胡言乱语,纯粹是在造谣,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拉帮结派,攻击陷害他人,造谣污蔑毁坏他人名声,提高自己声誉。本来不是坏人,人品也很好,思想境界高,只是源于性格与众不同,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政见不统一,渐行渐远,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局面,导致难以随众且极不愿将就的真正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领导有高度智慧,分清是非,浮光掠影 ,洞察秋毫,见微知著,洞若观火。古代皇帝高高在上,无法面面俱到,深入了解官员的素质,所以,才会有弹劾和推举的出现。由于功利心作祟,官员在弹劾或推举时往往会加入主观的毁谤与赞誉,偏偏皇帝无法分辨官员的主观因素,听信一家之言。</p> <p class="ql-block">再简单列举一件容易让人理解的事:陈平是汉朝的开国丞相,有人向刘邦诬告陈平时,他便遭到了刘邦的疏远;有人向刘邦称赞陈平时,刘邦又重新对他张开怀抱。也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小人喜欢在皇帝的耳边“吹风”,这可是扶持亲信排除异己的大好机会呀。这个道理套用到古代皇帝的身上同样适用,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皇帝总会想当然地认为事实就是那样。归根结底,历史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权力游戏,处在这个游戏不同位置的人,使命自然不同。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擅长操纵忠诚之术的奸佞小人?还不是因为皇帝非常吃这一套。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尽相同的,皇帝如此,臣子如此,平民百姓更是如此。偏听偏信几乎是人之通病,只不过皇帝的偏听偏信造成的后果比普通人更加严重罢了。片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处理事情的态度显然不公正。众口铄金之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无”是迷惑对手的假象,“有”则是假象掩盖下的真实企图。此计在官场竞争中常常被采用,让对手以假乱真,出其不意地实现真正目的。</p> <p class="ql-block">君王听信谗言佞语,让奸臣挑拨离间,说坏话诽谤忠臣,江山动摇。“帮派”“团伙”以利益为核心,以权力为纽带,以谋利为目的,他们对内抱团取暖,对外相互勾结扶持,最终导致权力变味,诱发各种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的腐败温床,为害甚远,百姓深恶痛绝。任由朝官“帮派”、“团伙”发展,危害性更大。对那些投机取巧、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的朝臣,要严格防范。小团体主义实际上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腐蚀集体。其特点是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及大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利益。</p> <p class="ql-block">“三人成虎”是小人,丑恶嘴脸心狠毒。三人成虎的典故,说的人多了,就成了真事,这是谣言的可怕之处。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毋容置疑,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真正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但是我们至少有责任坚守道义,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推波助澜。坚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p> <p class="ql-block">庞葱出国就是好几年,在赵国做了什么工作,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又有了什么新情况,外交方面有了什么新变局等,他自己因交通、通信不方便,很少主动汇报,也不勤请示,魏王不能及时获得最新信息,造成影响外交政策因素。魏王自然听不到好话,更没人帮庞葱说美言,只有听到谗言佞语,于是,在魏王内心开始萌发疑心,自然而然地对庞葱失去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双方不断地深度沟通,不断地互相发送信息,互相了解实情。被领导赏识的必备要素,那就是“多请示,常汇报,少犯错”。这样,虽然领导不一定见到你,但是依旧不会忘记你,你仍然与领导保持良好关系,还有君臣之义存在。只要你有办法拿人,别人就会拿你没办法。处理好你的上下级关系,别人也难找到机会中伤你。现代社会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君臣有义,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细节至关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三人成虎,以古为镜。表面看似都是谣言惹的祸,实质是权力信任问题。</p> <p class="ql-block">权力的信任,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都会慢慢变淡。两个人关系一旦出现缝隙,那么立即被你的潜敌所利用。这些人将会成群结队、多角度、不定时、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不断地去破坏你和领导之间的信任关系。被领导者失去领导的信任后,根本上没有辩解的机会了。庞葱为了防范于未然,提前跟魏王打了招呼,相当于打了预防针,提高了免疫抗体。有“免疫”在先,按常理说,这个策略很好。后来源于潜伏期缘故,导致防疫失控,不管用失灵了。国家之大,原因复杂,诸多因素。主要在于庞葱出国前,有政敌在先,而且没有具体指明谁会进谗;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里应外合,出招巧施“反间计、离间计”蒙蔽君王的双眼,让魏王对别有用心之人,没有丝毫防备,失去了警惕心,彻底破坏了“君臣之义”。</p> <p class="ql-block">“三人成虎”正是《鬼谷子》第九篇“权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权术”是游说,游说就是为了劝服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而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就是为了对别人有所帮助。花言巧语,是通过谄媚以求得忠诚之名;而谄媚之言,是通过繁博的虚浮之辞以求得智慧之名;带有粉饰性的说辞,都是不真实的谎言;所谓不真实的谎言,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所谓进退应对,必须有伶俐的外交辞令。满足对方欲望,就是谄。策划选择,运用智谋,就是权。“权”的本意是秤锤。在古代是称量砝码,为衡量、比较、权宜、变通等意思。在游说过程中如何依据权宜局势、随机应变地选择恰当的说辞,从而更有利于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人言可畏,舆论亦能杀人。嘴是可以杀人的,古人留给后人的言语,句句精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做人做事多多参考,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受益终身。与人交谈,无论任何场合,都值得注意语言表达方式。为人处世,不要扮演“三人成虎”小丑角色,成为“害群之虎”,被人讨厌。现实人群中存在这种不良现象,令人防不胜防。三人成群,四人成帮,这类群帮,读书没兴趣,工作不积极,搬弄是非最肯卖力,成为造谣者,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娓娓动听,滔滔不绝,将不明真相的粉丝骗得团团转,好像成了是非批发部,貌似成了是非专家。一传十,十传百。殊不知,灾祸源于“祸从口出”,害人最终还是害己。聪明人明白因果定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三人成虎”的烂人。《增广贤文》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俗话说得极是:“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居安思危,防人陷害。古训之醒世名言,足以令人醍醐灌顶。警钟长鸣,长鸣长警,醒言常省,常省常醒。彰显人之智慧,好人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三人成虎,危害极大。在现实中,如何防范,怎样避免“三人成虎”,仍是人生大事,不容小觑啊!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预防“三人成虎”陷阱的最好武器。践行“中庸”之道,是预防“三人成虎”最高智慧。学好《中庸》,终生受益。中庸之道,人人可修。圆滑处世,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这是中庸特点,是国人最普遍生存方式。源于人们对安全感追求,经历“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太多了,人们逐渐领悟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懂得凡事不应该赶在最前面,而是应该朝后退一步,以便更好保护自己。行“中庸”之道,既可以保留自己的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又能够保护自己,不至于轻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生存形式。</p> <p class="ql-block">懂得平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上天造就人类时候赐予了我们双臂和双腿,就想让我们获得平衡的力量。“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领导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时,喜欢同时掌握两种极端的意见,然后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极端与中和,展现平衡的智慧。这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能真正做到“执其两端取其中”的人,不光要有非凡的智慧,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只有懂得“中庸”平衡术,才能避免“三人成虎”。</p> <p class="ql-block">本文列举历史典故,古为今用,聚焦主题,围绕中心,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谈论古人故事,本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而不乱,乱而不杂,杂中有序,序中有理 ”。谈古论今说历史,所知道都全说了,说得很详详细细,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而条理清晰不乱,就算乱了也不脱离主题教育而感觉不杂,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似乎夹杂,不以为然,文章逻辑性强顺序得当,顺序中各环节间的衔接都有道理。由于每个读者文化素养与自身修养有所不同,所以读者理解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建议有缘读者,多读遍数心定了,总会读懂里面的精髓,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恩美篇推荐流通,传播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造福子孙后代,日夜审稿辛苦了!深谢感恩读者点赞、评论留言。</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歌曲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写作特色与众不同,一切从大众利益出发,不是为加精而创作美篇。之所以选择参与话题“读书笔记分享会”,目的让读者明白读书写笔记的好处,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在此发表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欢迎读者参与评论留言,最终总会有贵人赏识您们的才华。因本文作者水平低,故不参与任何网络辩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