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学习忙,云端共研好风光—岔河中心小学组织学习强震球老师《为理解而教》报告活动总结

东青

<p class="ql-block">  春风和融,草色萋萋,暖风凝露,翠云低映。在惠风和畅的谷雨时节,我们迎来了全区线上集体性学习的第一课——聆听微师平台强震球老师的《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报告。</p> 研修部署 <p class="ql-block">  根据教研室工作部署,我校于4月19日将链接发给全体数学教师,并组织教研组长部署学习活动:报名参与—调整时间—做好记录。</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下午2时,直播准时开始,在各个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全校25位数学教师准时参加活动。本次报告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强震球老师的《体积单位》课例播放,第二部内容是他以课为例的讲座《为学生的理解而教》。</p> 研修启动 <p class="ql-block">  在聆听课例及讲座活动过程里,大家撰写学习笔记,记录课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思考每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什么。</p> 共研共学 <p class="ql-block">  从本堂课解析,全课分为三部分:以两个立体图形体积大小比较激发学习体积单位需求——以学生活动建构体积单位的表象——以课后检测诊断学生学得怎样,教师教的效果。从小学阶段度量内容的纵向角度思考,这是继《长度单位》的种子课、《面积单位》的发展课之后的总结课,更注重对以往学习内容方法的迁移和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线测大线、小面测大面、小体测大体”的测量单位体系。</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是他“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数学教学理念的诠释。一堂课都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去建构,强老师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慢下来,让学生经历、体验,因此,他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究。他还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应该使学生从经验性理解上升到原理性理解,再上升到文化性理解。</p> 记录成长 <p class="ql-block">  《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教学报告立足于他的教学理念,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将自己生命课堂的构成给我们做了充分阐释:促进学生理解的课堂就是生命课堂,一是实现目标——聚焦本质;二是实现内容——凸显联系;三是实现情境——关注儿童;四是实现方式——讲究多元。</p> 团队思考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在撰写学习体会中表达着自己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王 悦:强震球老师带来的《体积单位》一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强老师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运用迁移策略学习,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内容,由认识长度单位到认识面积单位,再到认识体积单位,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再一次发展,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建构是重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强老师没有直接把书本上体积单位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激发需求、创造单位、理解单位、建构测量单位体系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强老师确实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专家的课堂作业设计让我受益。强震球老师的作业设计立足双减,启示我们在作业布置时要做到少而精,指向性明确,针对性强,安排思维发展的梯度作业。这需要我们比以前下更大的功夫,费更多的时间,做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课前准备要更加充分,教材研习要更加透彻,知识要点要更加突出,学生的情况要全面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安排。</p> <p class="ql-block">  王阳:在讲座中强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言语,讲述了目前教学中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误区。他用五年级的一个调研题目开始讲座,提出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浅表化,教材讲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拒绝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理解的过程,从知识内容、方法技能、策略方法三个方面,表达了从数学角度去理解现实。</p> <p class="ql-block">  孙艳娜:强震球名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的快乐。体积是需要学生去感知的,因此在学生们已经提出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后,强震球名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想出哪些办法记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索方法。有找到骰子表示1立方厘米的,有找到一桶泡面表示1立方分米的,还有的联想到家里的洗衣机、学校的讲台为1立方米的。这就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的过程。把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身的能力,才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素养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郭志梅:通过听讲座,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两种观念:一种确立发展发展性的学生理解观,渗透在适合学生个性的快慢深浅的学习过程里;一种是要以一种数学知识的文化观统整学生对各个层面的理解。多维度的理解可以渗透到课堂里,进行科学性理解、个体性理解、情境中应用、具有洞察力、反思与认识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薄永环: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核心和本质”并且“内化知识”,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而不是仅“知道”而已?我今天有幸参加了远程学习,倾听了强震球老师的讲座,对于数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数学理解其实质就是学习者在现有的认知水平范围内,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数学对象的外部表征,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从而把新知识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新学习的内容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逐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对理论的学习仅仅是刚刚出发,落实到课堂上才是真正的师生相长,我会朝向这个方向努力。</p> <p class="ql-block">  赵 辉:我今天听课后,对理解性学习有一点思考。数学理解性学习是一个具有目标指向,不断建构复杂心理联系且具有灵活迁移性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才叫真正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身的能了,才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验性理解基础上提炼、精细、升华,达到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进而认同、感悟、领会,形成文化性理解。三种层次的理解互动影响,才能最终达到知识的扩充和规范,形成知识体系。借此利用知识及学法的迁移来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数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董凡平:我认为教学方式应多元,我们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大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率。</p> <p class="ql-block">  王春红:今天的学习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我讲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为了理解算理,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环节。在课下让同学们准备了5捆和2根小棒。课上我让同学们用小棒把52平均分成2份。同学们都知道先分5捆小棒每份是2捆还剩下一捆和2根小棒。这时我正好走到任佳琦他们的小组,他们小组各个拧着眉看着任佳琦手里的1捆和2根小棒。我问任佳琦:“你们怎么不分了?”老师:“我们不知道怎么分了,这1捆怎么分成两份呢?”大家都知道这正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笑了笑说:“你有什么想法吗?”任佳琦小心翼翼的说:“老师,我们能把这一捆小棒拆开吗?”我点了点头。他们很快就分完了剩下的12根小棒。我想,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动手操作真正的去思考,他们会对除法的含义从心里真正的感悟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感悟还有很多,学习从来都是一场思维的旅行,我们可以汲取新内容,也可以衔接已有的经验,将之收入囊中,服务教学。</p> 任重道远 <p class="ql-block">  谷雨日,牡丹期。在一个半小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于云端齐集学习殿堂,虽处于不同的书桌前,但一起享受着名师强震球的数学盛宴,感受着高站位的数学教学智慧——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素养生长。这场盛宴,让学习之花绽放在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脑海中,相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洗礼下,我们一定能够从儿童立场出发,为学生的理解而教,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团队向阳而行。</p>

学生

理解

学习

数学

知识

强震

课堂

单位

老师

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