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b></b>芳菲醉,人间仲春时。一场春雨一场梦,花落知多少。在这样的时节,语文组全体老师跟随李凡老师的足迹,与初二(2)班的学生一起踏上了通往桃源之路,寻觅那个似真似幻的桃源世界。 桃源世界究竟是真是幻呢?韩愈有言“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陈寅恪又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课堂伊始,李凡老师便借此不同学说设置了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请大家小组讨论。<div> 在热烈而又有序的讨论声中,小组成员很快便有了自己的立场,并派小组代表从“情节”“景”“人物”“事”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有理有据。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的言语交流中不断碰撞,刹那间迸发出多彩的思辨色彩。</div> 循着李凡老师和学生的思辨之声,我们发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世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平等自由、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美安乐,这样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br><div> “此中有真意,欲觅即杳然。”这样的桃源世界,虽令人向往,但不可寻觅,暗示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那么,“绝境之外”的现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div> 既然这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还要塑造这样一个似真似幻的桃源世界呢?借助李凡老师拓展的助读资料,学生很快便解读出了陶渊明在文中的所寄之意。<div> 通过桃源世界之美与现实世界之乱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和平安宁之虚,写战乱饥荒之实,将虚幻的桃花源寄托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和自身现实之中,于乱世之中开拓了这片“世外桃源”,给自己,也给世人一方心灵皈依的净土。</div> 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语文组老师们的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课后,全体语文老师们汇聚345初一年级会议室进行评课,各位同仁踊跃发言,献计献策。点点微光汇聚便是璀璨星河,大家携手为这条曲径通幽的桃源之路又增加了几分确定性和真实性,只待柳暗花明时。<div> 作为一名语文人,成长之路长且漫漫,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踔厉奋发,踵事增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