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年前,我曾在电视上讲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那时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养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关注生命之道,愿意详细地了解《内经》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籍,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和指导我们几千年的生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从去年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内经·素问》全本,到今年七月,大致讲了四篇。没想到线上的学生非常踊跃,光笔记就有几大本了。我说过,要想读懂经典,关键在第一篇,关键在第一句,所谓开卷有益,也是这个意思吧。而所谓经典的慈悲,就是一定要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能读懂,而且能受益、能开悟,能让我们的生命有美好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黄帝内经》都是上千年的东西了,你还讲她干啥啊?是的,几千年来什么都变了,但人体结构没变,依旧还是五脏六腑,再怎么着,也没进化出什么新东西,冷不丁长个六指,都不容易。而且,人的思维内涵其实也没有大的变化,依旧是贪嗔痴慢疑的无尽轮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大家要记住,经典对治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世界会越变越花哨,AI都出来了。但是机器人再怎么着,没有五脏就没有本性,就没有好也没有坏。人呢,却可以回头是岸,就是只要我们肯回头,我们就知道经典能够给我们生命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这个才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 出品方丨凤凰联动在开讲之前,我先大致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内经》分上下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一部分叫《灵枢》,《素问》是八十一篇,《灵枢》也是八十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是《素问》八十一篇中的第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经典讲解,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以经解经”,所谓“以经解经”,就是要用经典解释经典,而《内经》的妙处就是有《素问》和《灵枢》两册,正好可以相互解释,所以此次讲解也会大量地讲到《灵枢》。祖宗的经典呢,是一定要让你懂得,这句不懂,可以接着往下看,下面必有对这句的解释,甚至在别处也有解释,这,也是经典的慈悲。但我们若永远不拿起这本经典,就永远无从领受这份慈悲。</p><p class="ql-block">《素问》和《灵枢》的最大差异是,《素问》基本是讲“道”,讲“医理”,而《灵枢》基本上是讲医理之“用”,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做学问的一个要点:明理比运用更重要。至于医理“怎么用”这件事,只需要医生知道,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道理”上下功夫。懂得了“道理”,就是“存乎一心”,可用之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枢》之名,很有道教意味。枢,是枢纽、机窍,灵枢二字当属对人身体机窍的灵用,因此多讲经脉、穴位,及其运用。《素问》呢,最简单的一个意思就是“平素问答”。也可以说是问“素”,这“素”,指太素,古人大致把宇宙生成分为四个阶段,太易(无气、无形、无质的状态)——太初(产生气)——太始(气成形)——太素(形成质)(见《易纬·乾凿度》),在这里面,太素为物质层面,在人,就是肉身。所以,问“素”,也就是问肉身。这一生,我们带来的就是这个肉身,一生,折腾的也是这个肉身;修道、悟道,靠的也是这个肉身。本性是贪嗔痴慢疑,情绪是喜怒忧思恐。本性是你生命与生俱来的东西,情绪是你发散出来的东西。参悟了肉身,实际上就参悟了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此收听节目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身体,现如今,医学已成为市场,一旦有利益在里边,就缺乏了最初的人文关怀,总之一句话,现在已经没有人爱我们了,学习《黄帝内经》的首要,就是自救,就是重新培养我们爱护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而不是把自己随随便便地交付给别人,特别是交给不爱我们的人。有人会说,那中医就全好、全对吗?问的好啊,任何专业的从业人员都有高低上下之别,遇不遇到好的中医,是福报问题,但中国古语说“自天佑之”,就是自己的命最好自己打理,所以才鼓励大家学习《内经》和《伤寒》,有点小病小痛的,自己弄弄就成了。身体,如果自己不“作”,哪有那么多大病,有点小病就乱用药,反而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最后就很容易不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学习医道,就是给生命一次新的机会。生命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多机遇和方法,我们必须学会使用,比如气道、穴位等等。传统医学的价值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践道,先理解,然后去做,就可以了,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感知生命被唤醒、充盈,这,便是经典给予生命的无上回报。我经常鼓励所有的家长,希望大家能在家里备一套中国古代经典,比如《十三经》,或《诸子集成》。万一哪天你的某个孩子看了、读了、喜欢上了,中国的文脉,就在你的家脉上有了那么美好的一缕传承……开讲之前,我希望大家去买一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素问》,然后准备一个大笔记本,可以抄一句原文,我解读一句,每晚我会讲10分钟,刚开始我会细细地讲,等大家基本概念、思路都熟知后,进度也许就快了。好,让我们一起,慢慢启程,不断地深入,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代,我们国家的医学系统,除了内经以外,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到现在为止,就留下了这么一本《黄帝内经》,为什么扁鹊、白氏等人的书都没有留下?这个话题要深究的话,可以拍成一部纪录片。</p><p class="ql-block">其实,古代人给书起名字的时候非常讲究。像扁鹊、白氏这些书呢,它毕竟带有一些个人的偏见,而“黄帝”二字,是个天大的名号。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岂不妙哉?!所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人无非是在借势,但至少没有给自己留名的私心。</p><p class="ql-block">古代道统有青帝、白帝、黑帝、赤帝,和黄帝五方之帝。</p><p class="ql-block">黄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所以《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人,未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p><p class="ql-block">所谓五方道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藏:肝、心、脾、肺、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 </p><p class="ql-block">出品方丨凤凰联动</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谓先天、后天,都应该活着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了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小孩子吃西药呢?因为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在二十岁之前,四十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就很差了,所以能不吃就别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想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时刻牢记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弄明白的话,古书看起来就容易了,而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总《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一是重视中央之神——脾胃;二是借黄帝建立中国大一统之势,表达了以这本书一统天下之医学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问》是黄帝跟六个老师学习并探究生命原理的一本书。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创造了大一统,创立了天文历法,和封建制,可临了还要不耻下问,渴望明白生命之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显然,此书关乎明心见性,而他的几位老先生对此也真诚传授,每每赞叹黄帝的问题直指要害,总是说:善乎哉问!这问题提得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驭。什么意思呢?就是跟圣人交流那叫一个过瘾啊!无障碍啊!黄帝的问题提得妙,而老先生们的回答更是令黄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