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来组织教学,对于教学目地的达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呢?4月22日,学前组全体教师带着沉甸甸的理论与实践围绕本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学习动机是孩子奋发学习的内驱力,只有激发起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刘今朝老师和金玲玲老师应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控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 王楠老师和范广英老师借鉴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和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自信。让学生在教师适度的支架下分很小的步子强化,每次强化的难度加大,这样由易到难逐步掌握知识点。 赵明老师、段伟娜老师和王丽娜老师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入手,根据教学心理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优化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异常现象,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实施感化教育。 邱菊茹老师、李超老师和史丽娜老师一致认为归因理论和期望理论可以激励学生遇到问题转变学习态度。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学生是如何解释和运用反馈信息的,同时也指导教师如何提供反馈信息才能获得最大的动机价值。如果某学生将以往的学业失败(成绩差)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那么他便不再期望自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取得好成绩),因而也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应该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式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所以,你不懂得学生心理就无法合理设置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选择就会随意,流于形式。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效果难尽人意。课堂情景结构,包括课堂的设置,我们大都是采用传统教室,讲台课桌泾渭分明!但是小朋友的课堂,形式就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的兴趣为主!情景结构也包括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感情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压抑,老师则无方向。而进行互动,必须得益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懂得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变化!再次,我们要把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老师善于观察并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就会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动态,更加容易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喜爱。当一个学生内心被你折服了,你的课堂对于他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