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淡泊中见真淳,简朴中露风骨

陈国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任翰林学士,哲宗时任宰相。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极高价值。司马光一生为官正直,诚实待人,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其功绩名垂青史,彪炳后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仕途坎坷,为官正直</b></font></h1> 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20岁时,一举高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奉礼郎、华州判官等。27岁时,司马光被调往京师任职,先后担任评事、直讲、大理寺丞等。皇祐三年(1051)在宰相庞籍力荐下,司马光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皇祐五年(1053),庞籍罢相知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庞籍让司马光一同前往。司马光的《奉和始平公忆东平二首》就是描写当时他前往郓州的所见所感和愉悦之情:千岩秀色拥晴川,万顷陂光上下天。<br> 清康熙《东平州志•宦绩》记载:“(司马光)通判郓州。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判郓岁余,尽心郓事。”次年,庞籍改任并州,司马光跟随庞籍到并州任通判。嘉祐二年(1057),任开封府推官;嘉祐六年(1061),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英宗治平二年(1065),任龙图阁直学士;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在欧阳修的力荐下,神宗重用司马光,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后又升任为御史中丞。在任职的这些年当中,司马光历经无数坎坷,仍不改其正直的品格。皇祐四年(1052),太师中书令夏竦病死,他是宋仁宗的宠臣,然其卑劣的行径为众人所不齿。仁宗赐谥号“文正”,司马光坚决予以反对,他直言不讳,认为仁宗所赐的谥号与事实根本不符,并两次上书言此事。仁宗感于其正直,最终更改了谥号。后来,司马光任谏官时,更是忠心耿耿、针砭时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耗尽心血。他上呈的奏章无数,仅《传家集》中收集的就有一百七十八份。<br> 司马光十分同情百姓的疾苦,他认为“利百姓”才能“安国家”。治平三年(1066),陕西、河东一带旱灾严重,民不聊生,朝廷却仍无动于衷,大肆搜刮百姓、挥霍无度。司马光对这些状况极为愤怒,要求朝廷节省开支,而他自己则将各种恩赐用于公务的开支。北宋时期,徭役繁重,有一次,他居然拍案而起,要求皇帝自我检讨,并采取有效措施“养百姓”。英宗时期曾下诏陕西地区三丁抽一来组建义勇军,司马光认为此项措施没有什么用处,只能加重百姓的负担,劳民伤财。为此他敢于触怒皇帝,直言不讳,甚至与诸大臣展开辩论。他的忧民之心由此可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崇尚节俭,为官清廉</b></font></h1> 司马光一生始终坚守着淡泊简朴的心境,他在给养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中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其简陋,于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仁宗死后,遗嘱赏赐群臣财物价值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上表章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但朝廷不准。司马光个人也获得赏赐近千缗,但司马光不为所动,他只好从自己做起,将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作为办公费用。<br> 司马光与张氏结发三十余年,始终是相敬如宾。因为没有生养一男半女,张氏自觉对司马光有愧,便背地买回来一年轻美貌女子,并借故离去,期望玉成良缘,却被司马光婉言谢绝了。为了彻底断了张氏收妾的念头,司马光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将其视为己出,言传身教,终归不辱门风。司马光的君子之风,一时传为佳话。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置棺理丧,才让夫人入土为安。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正如当过父母官的金朝大诗人元好问所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font></h1> 元丰五年(1082),司马光突然得了说话困难的毛病,怀疑不久将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一旦有了紧急情况,准备交给所信任的人呈给皇帝。元丰新定官制实行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到《资治通鉴》撰成,司马光加资政殿学士。在洛阳他一共住了十五年,天下人认为他是真宰相,村夫野老都称他司马相公,妇女小孩也都知道他是司马君实。神宗驾崩,司马光前往朝廷哭拜,卫士们远远看见他,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说:“这是司马相公。”所过之处,百姓拦路聚众观看,甚至马都不能前进,百姓们说:“公不要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拜司马光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去朝觐,允许乘坐轿子,三天到一次中书省办事。司马光不敢接受,说:“不面见君王,不能治理政事。”朝廷诏令他的儿子司马康搀扶着他入朝策对,并且说:“不要行拜礼。”太后和皇帝虚心地听取司马光的建议。辽、西夏使者来,一定问候司马光的起居安好,敕令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率地惹事,开启边界冲突。”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想以身殉国家,亲自处理各种政务,不分昼夜,呕心沥血。宾客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因少进食多劳累而死的事劝戒他,司马光说:“死与生都是由命决定的。”办事更加尽力。司马光病重,神志已不大清楚,还像在说梦话一样谆谆议论事情,然而说的都是朝廷天下大事。元祐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消息传出,高太后和宋哲宗深表哀痛,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各界人士也哀痛异常,人们自发为他送葬。司马光之深得民心,由此可见。就连后来的康熙皇帝也赞叹道:“司马光立朝行已,正大和平,无几微之可议。不祗冠有宋诸臣,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 参考文献:<div> 《司马温公集》</div><div> 《宋史》</div><div> 《东平州志》</div> 作者简介:陈国梁,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安市教学能手;2009年11月,获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12月,被聘为泰安市首批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2012年4月,获泰安市首届中小学“优秀读书人物”称号;2015年10月,被评为泰安市首批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2019年4月当选为东平县作协副主席;2020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协会;校刊《萤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