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u>🍀历史背景🍀</u></b></p><p class="ql-block"> 59年前是公元上世纪1964年。这一年,我正在上小学四年级。</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在赤峰市二完小读书。 1964年,赤峰市新建第十二小学,新校址设在头道街东端原亚麻厂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学校建成后,从赤峰市二完小和赤峰制药厂子弟小学,各分出来一个四年级的教学班,做为第十二小学的第一批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正是从赤峰市二完小分过来的这批:在二完小,我是四年三班的学生;到了十二小,我成了四年一班的学生。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主任老师也是从二完小调过来的。他叫贾广讓,是一名40余岁的资深老教师。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他的两鬓斑白,那时也没染发这一说,感觉这个老师也太老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缺了一颗牙,背后同学们都管他叫贾豁牙子。他很严厉,学生们对他有点望而生畏。但实际他是一个外冷内热,极负责任而且教学水平很高的老教师。</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教育局分配了几名幼师毕业生来学校当老师,记得音、体、美老师都换成了新人,我们班主任换了一个叫谢永贤的女老师;二班班主任换了一个叫张宗坤的男老师。</p><p class="ql-block"> 那时他们都很年轻,均不足二十岁,从外观上看,似乎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我至今难以忘记的情节:二班的苗**去水炉子给杯子加热水,发现他前面有个男学生装束的人,也正在往杯子加热水。不知道他是认错了人,还是出于什么恶作剧的动机,总之,他把手伸向了这个人的裆部,嘴里还嘟哝着:“抠个腚玩!”前面的人一激灵,水撒了出来。一回头。“啊,是老师!”吓得他大惊失色,撒腿就跑。</p> <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我突然极想和这两位当年的小学老师在一起坐一坐,聊一聊。几经联系,终于如愿,我找了几个小学同学做陪。</p><p class="ql-block"> 师生多年未曾谋面,相见甚欢,回忆当年的糗事,有说不完的话题,令人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得到证实,谢老师和张老师均比我大9岁。因为那时入学没有严格规定,有的六七岁就入学了,有的十来岁才入学,一个班的同学年龄差两三岁一点不稀奇;高年级的初中毕业就可以报考幼师,幼师毕业后就可以到小学当教师。所以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大,师生之间年龄差距小是那个年代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谢老师的记忆似乎出了点问题,许多学生,许多事情都忘的一干二净。我当时直观感觉她脑子可能有病。果不其然,去年7月18日传来噩耗,她突患脑血栓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她的去世,使我很悲痛,好几天都打不起精神来,感觉就像少年人生一段美好时光被突然抽走了似的。</p> <p class="ql-block"> 新班主任的更换,给我们这两个平行班带来了一些新变化。突出感觉是:原来两个班的师生,平时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来往多了起来,特别是集体活动开始渐趋一致。</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那时他们刚刚上班,还很年轻,都想尽快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感到一个班的活动毕竟势单力薄,不如两个班人多势众。</p><p class="ql-block"> 所以1965年“六一”这个节日,我们这两个班就一同去赤峰长青公园进行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列队出发🌾</u></b></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二小校址在一东街。那时城区面积很小,这所学校可以说地处城东最边缘,距离地处中心城区的长青公园有好几条街,估计里程不低于二十华里,徒步要走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去公园过“六一儿童节”,参加节日活动,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按学校要求,“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参加活动的男女学生必须统一着装白衬衣,蓝裤子,女同学也可以穿裙子。</p><p class="ql-block"> 但那时的学生家长工资普遍偏低,每个家庭孩子也比较多。所以生活困难的家庭,即使白衬衣蓝裤子这点要求都很难做到。许多学生到了这个时候都是四处去求借,但还偏偏各个学校都有这个服装要求,弄得许多家长都很尴尬。</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的家庭,母亲把父亲穿破的旧白衬衣或蓝裤子改成小号的,平时舍不得穿,就是为了满足家有小学生节假日统一着装的需求。可见当时的物质条件是多么匮乏。</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次“六一”游园活动是7.30时在学校准时集合,然后排着队徒步走去的。</p><p class="ql-block"> 似乎还有两个比我们低一届的班级也参加了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时街里很少有小轿车,偶尔有大货车驶过;马车在街路行驶也不受限制,马粪拉在街路上很快便被拾粪人拾走;路上行人也不多。我们这支身着整齐划一的白上衣蓝裤子,系着鲜红的红领巾,举着红彤彤队旗的队伍,在马路上行走还是很引人注目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学校出发,去长青公园的路线是这样走的:</p><p class="ql-block"> 头道街往西走,到东横街再往南,然后进三道街,十字路口东北角是“向秀丽商店”。</p><p class="ql-block"> 三道街继续往西走,到赤峰当时最大的“百货大楼”。</p><p class="ql-block"> 然后再往南走,到现在的哈达街和步行街交集处,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叫“红旗剧场”。</p><p class="ql-block"> 再往东走,远远便能看到“工人俱乐部”。</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东一走就到“长青公园”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到达公园🌺</u></b></p><p class="ql-block"> 长青公园是当时赤峰市城区最大的公园,“文革”期间曾改名人民公园,后来又改回了原名。</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当时比较流行、相对简陋的园门;下面的照片是现在富丽堂皇,有点欧式风格的园门。</p><p class="ql-block"> 现在进公园免费,那时是要买票的。记得当时在屋里坐着卖票的是一个跛脚,似乎姓王,孩子们背后都叫他王瘸子。王瘸子原则性很强,一般人不花钱想混进公园~没门。虽然一张门票才一毛钱,但那时冰棍才二分钱一根。所以,一般家庭是舍不得花钱买票去逛公园的,能去公园里面玩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游园适值“六一儿童节”,又是集体活动,所以是免费的。我们骄傲地看着那个卖票的王瘸子给我们开开门,昂首阔步走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花坛,花坛上矗立着一幅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放大手迹通透影壁。</p><p class="ql-block"> 从这幅黑白老照片看,大花坛上的通透影壁造型做工精细,大气壮观,充分体现了当年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绕过花坛继续往里走,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甬道用水泥块组成,道旁绿树绿篱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抬头不见天日的绿色走廊,这段入园景色给我的印象颇深,有一种进入电影环境那种的恍惚感觉。</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现在这样的景色可谓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小区绿化景色也不输当年的公园。但却是熟视无睹,激不起心中半点波澜。反而对那时公园的一段景色难以忘怀,真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解释。</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和当年的眼界狭隘和当时的低级居住环境有点关系?</p> <p class="ql-block"> 顺着公园甬道继续往东走,便来到了“知春亭”。</p><p class="ql-block"> “知春亭”是长青公园“十景”之一,是一处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传统仿古建筑,据说其名称来源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处同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赤峰的古建筑本来不多,留下来的更少得可怜了。所以对散发着传统古风的仿古建筑,往往有一种“发思古之幽情”的感慨。每次去公园,都要到“知春亭”去坐上一坐。</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为了体现全国山河一片红,亭子整体被油漆涂成了大红色。</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知春亭”因为地基倾斜下沉,彻底被拆除。在原址代之而建的是,一处不知名的新中式八角防腐木制亭子,但人们习惯上还叫“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最近,看到老摄影师孙国辉1994年拍摄的高清彩色“知春亭”:在白雪雾凇映衬下,“知春亭”风姿绰约,古风盎然,令人心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唉,当年令我魂牵梦萦的“知春亭”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后只能从照片和记忆中去寻觅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往里走,沿着石头台阶登上了园内的一座高山,所谓高山实际就是人工堆砌一个土丘子。但那时在我们眼里就是一座很大很高的山,在山上我们藏猫猫,翻跟头,嘻笑打闹……玩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登高眺远,公园平面景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假山和原来相比,已经完全面目皆非。现在的假山是由红山石堆砌的,设计高低错落有致,审美那是没得说。假山上还建了一个和“知春亭”相似的仿古亭子,叫“秋韵亭”,这多少弥补了一点“知春亭”被拆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但总体上给我的感觉,还是缺少一份接地气的质朴。这个石头假山,别说是小孩,即使大人上下山也要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 谁都知道,石头山肯定不如土山安全,谁敢在石头山上随意嘻笑打闹,那不找病吗?</p> <p class="ql-block"> 假山是公园唯一制高点。从假山上俯视四野,会看到距山脚不远处有个茅草亭。给我的印象是:这个茅草亭在亭亭玉立,直插云霄新疆杨的衬托下,更显得简单低调,素木立柱,茅草漫顶,朴实无华,和北面辉煌瑰丽的仿古“知春亭”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建茅草亭成本较低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过去赤峰城内外这样的茅草亭并不鲜见,虽然看着档次不怎么高,但其迷人的原始魅力一点不逊那些朱碧甍瓦的亭子。</p><p class="ql-block"> 红山脚下的茅草亭名气最大,这得益于老舍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察赤峰市留下的著名诗句:“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思思,临风莫问秋消息,燕不思归花落迟”。</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注意到,长青公园茅草亭和红山脚下的茅草亭风格大同小异。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历史上是不是同一个人设计的?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长青公园这个茅草亭后来经过几经整修,茅草由天然的换成了合成的,素木柱也涂上了红颜色,最后因年久无法再修而被彻底拆除。</p><p class="ql-block"> 茅草亭原址经过绿化改造,现在已经很难确切定位了。假山东面稍远一点,后来建起了两个四角防腐木制亭子,如果和假山联想起来看,还能激起一些老年人触景生情的淡淡思绪。</p> <p class="ql-block"> 那时园内中间地带还有一处做工精细的宣传橱窗。</p><p class="ql-block"> 橱窗很惹人眼,玻璃面干净整洁,整体材料都是喷漆工艺,还有不常见的不锈钢装饰,特别是那宽宽长长弯弯曲曲的雨搭,更是令人惊叹。现在看当然很普通。但在那个年代,放眼全市,也就能在长青公园里看到这样高品质的橱窗。</p><p class="ql-block"> 橱窗内因时制宜,定期更换内容,都是手工制作,字和画水平都很高,比如“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橱窗就展示了毛主席和儿童的合影;毛主席为儿童节的题词;人民日报头版有关“六一儿童节”的专题报道,等等。</p><p class="ql-block"> 去年信步走进公园,到那个印象深刻的橱窗原址看了看,橱窗当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水泥长廊。</p><p class="ql-block"> 我驻足了一会,眼前浮现出唐朝诗人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唉,时间荏苒,岁月无情,惆怅之感瞬间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除草劳动🌱</u></b></p><p class="ql-block"> 除草是我们“六一”游园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看起来学校已经和公园联系好了,我们排好队,公园的工作人员开始给我们分配任务,分片包干,铲除杂草。</p><p class="ql-block"> 这个活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这两年净干这个活了。我们是新建校的首批高年级学生,那时也没有专业施工队伍,我们不干谁干?责无旁贷!如果换成现在,这种长期无偿抓苦力干活的做法,家长首先就不让!</p><p class="ql-block"> 给我的感觉,自从来到新学校,总共两年的时间,除了上算术、语文等主要基础课外,其它时间几乎都是劳动课。校园是我们平整的,垃圾是我们清除的,树和花是我们栽植的,包括教室地面的铺砖,都是我们自力更生干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这样的劳动基础,在公园干这点活,还真是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 公园还给我们提供了小铲子等劳动工具。我们仨一群俩一伙,进行了简单分工,有专门铲草的,有平地皮的,有堆运草的,很快就把长满杂草的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 活干完后。老师按照公园的要求,预先检查了一遍,不合格的要返工,几经反复,认为合格的,再提交公园工作人员最后验收。</p> <p class="ql-block"> 有一件事我至今不理解,公园裸露的地皮长点杂草,绿茵茵的本来没大毛病,简单修剪一下即可,但为何偏要坚决彻底地予以铲除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就是把绿茵茵的草地变成了光秃秃裸露的黄土地。就像一个人,本来是满头黑发,即使长的长一点,头型杂乱一点,总比剃成秃子要强吧?</p><p class="ql-block"> 而且清除这些杂草的目的,也不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绿化、硬化。似乎就是看着这些杂草不顺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p> <p class="ql-block"> 除草任务完成后,我们参观了公园的花卉温室。据说这个温室早在1961年就已经建成,可谓是赤峰历史最早的温室。</p><p class="ql-block"> 温室工作人员说:有了这个花卉温室,我们长青公园培育花卉就有了条件,不但避免了夏日的暴晒和水分的蒸发,冬天也可以育苗,一年四季都能做到育苗不断,花开不谢。</p><p class="ql-block"> 现在做到这一点,一点都不稀奇。但在50多年前,如此温室效应可以说是高科技,夺天地之造化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公园午餐🌷</u></b></p><p class="ql-block"> 午餐是在公园里吃的,师生们自己带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那时和现在不一样,那时没有方便面,也没有佐餐用的香肠和食品公司生产的咸菜。饭盒都是千篇一律的铝饭盒,条件好的拿点大米饭或二米饭,有的还带上一两个煮鸡蛋或带个炒菜。但一般都是自带小米饭,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居多。</p><p class="ql-block"> 那时也没什么矿泉水和纯净水,有条件的带上一个能够短期保温的军铝壶;大多数都带一个瓷缸子,园林处有水炉子,可以提供热水。</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生活是贫苦了点,但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人们很愿意讲奉献,讲诚信,讲互相帮助。即使像带午饭这样的小事,一些同学也愿意互通有无,和大家共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u>🙉观赏动物🙉</u></b></p><p class="ql-block"> 劳动任务完成后,我们参观了公园对观众开放的野生动物。首先我们参观了猴山。</p><p class="ql-block"> 猴山最为孩子们所爱。这是一个猴子的王国,十几只猴子在岩石上追逐打闹,有公猴、母猴和猴崽子,还有猴王,使人联想到了《西游记》中的花果山。</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长青公园的猴子还是很有一定数量规模的。绝不像后来赤峰归属辽宁省后,一些人调侃的那样:一条马路没到头,一个公园两个猴……。</p> <p class="ql-block"> 长青公园还有一只大棕熊。但我认为:这是只倒了八辈子大霉的棕熊。</p><p class="ql-block"> 它被圈养在一个离地面有二三十米深、圆圆的地坑里,地坑四周用水泥抹的光溜溜,它是绝对上不来的。人们都伏着身子去观赏它,有些不文明的人还往下面扔一些石子杂物。</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棕熊每天都在地坑里不断转圈,估计心情肯定不爽,没崩溃算它命大。</p><p class="ql-block"> 棕熊在长青公园的悲惨遭遇也使我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再去公园都尽量避开去看它。</p><p class="ql-block"> 后来公园所有的动物都转移去了桥北动物园,也不知道这只苦命的棕熊最后结局如何?</p> <p class="ql-block"> 活狗不鲜见,原来赤峰一度时间曾养狗成风。但活狼只有在公园里才能见到,长青公园就有一只这样的活狼。</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公园里,这只狼的处境并不比棕熊好多少。他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呲着牙,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不停歇的走来走去,供人们观赏。</p><p class="ql-block"> 和那只憨憨的棕熊不一样,人们很少去同情一只目露凶光的狼,总认为它是残暴和贪婪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还有一个空间很大的铁网笼子,里面养了若干只虎皮鹦鹉。都说鹦鹉能学舌,那说的可能是单个、经过驯化的鹦鹉。群体鹦鹉的鸣叫声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叽叽喳喳,一点都不受听,这也可能和他们群居散养,相互学舌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笼子里还有一公一母两只孔雀,偶尔雄孔雀还开一次屏。有人说它看到穿鲜艳衣服的姑娘就开屏,就是想和花姑娘对比一下,究竟谁漂亮?</p><p class="ql-block"> 雄孔雀开屏是为了求偶还是比对漂亮,这个我还真说不太清楚。但这两只孔雀养的不咋地却是真滴:母孔雀像极了一只老母鸡,灰溜溜的一点看点都没有;雄孔雀尾羽也不太完整,即使开屏时,也没看出它有多么大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u>🌳滑梯情结🌳</u></b></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深刻的竟然是公园里的一个儿童滑梯,这个滑梯是半环形的,造型很独特。环形滑梯虽然滑下来不那么快捷,但却感到弯弯曲曲往下滑行很有趣味。</p><p class="ql-block"> 无论哪次到公园,我都要去看一看这个滑梯。即使成年后参加了工作,这份滑梯情结也是痴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承载着一代少儿美好记忆的老滑梯却越来越破旧,越来越不招人稀罕了。可能公园认为大修成本太高,而不维修安全又得不到保证,于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叫停,后来就不知所终了。</p><p class="ql-block"> 听说这个滑梯是公园的一个叫孙茂林的电工设计焊接的,我不知道是他自创的还是借鉴外地的,总之创意满满,是那个时候长青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老摄影师于八十年代末留下的滑梯照片,今后要想欣赏这个滑梯,只能看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新生入队🍄</u></b></p><p class="ql-block"> 新队员入队,是游园的一项重要活动。</p><p class="ql-block"> 整队出旗、敬礼、唱队歌等一系列规定议程进行完后,宣布批准新队员名单。</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那个年代唱的队歌不是现在唱的队歌。</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唱的是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新旧版对照</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队歌则是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是1961年演的电影《小八路》主题歌。</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旋律高亢,节奏感强,充满革命激情,很快便在祖国大地唱响。1978年10月27日,在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上,这首歌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很经典,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也都很喜欢这首歌。而且我认为,这首歌的词曲节奏旋律,似乎更适合少年儿童演唱。</p> <p class="ql-block"> 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到来了!特别是新入队的同学,他们即将成为一名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红领巾队员,再也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了。</p><p class="ql-block"> 授予者双手托着火一样的红领巾,新队员双手接过并放在衣领上,授予者给新队员打上领结,最后互相敬礼!</p><p class="ql-block"> 入队是少年时期一项庄严、神圣的仪式感活动。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红领巾,在少年儿童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神圣,光荣!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们那个年代,记得一条红领巾价格是0.38元。</span></p> <p class="ql-block"> 新队员开始宣誓了,他们举起左手,握紧了拳头,随着大队辅导员铿锵有力的领誓,他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竭尽全力的宣读好每一句誓词!</p> <p class="ql-block"> 入队仪式结束,近一天的“六一”活动也宣告结束了。虽然忙乎了一天,大家还持续在兴奋的情绪中。</p><p class="ql-block"> 整队出园回校。</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少年时期终身难忘的一次“六一”游园活动。</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转眼之间已届古稀之年,但现在每当听到我们那个年代所熟悉的歌曲旋律,看到一些我们少年时期所经历过的场景时,仍然有一种情不自禁情绪上的冲动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青春不再,常忆常新;青春不老,芳华依旧。这种信念和理念将伴随着一个人终生而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