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己是秋”。不知不觉,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到了陆续离别单位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晚上接到老友久违来电,叙说心中的苦闷和烦恼,耐心做了一小时倾听者。我们当年是卫校同学,上学的时候,住一个宿舍。毕业后,虽然在不同城市工作,相距几百公里,但几十年里,一直保持联系,并有来往。</p> <p class="ql-block"> 他原来在单位当领导,前两年退居了二线,工作也随之由忙转闲。原先,天天有开不完的会、接不完的电话、签不完的文件、听不完的汇报、没完没了的检查,时间不够用;现在,天天一杯清茶、一支烟,一部电脑、一份报,时间像抹布。在岗的时候,朋友多、找的人排队、各种局应接不暇、一部手机不够用;如今,朋友像出了远门、办公室鲜有人进、圈子越来越小、电话偶尔响铃吓一跳。更麻烦的是出行,想出去逛逛,却不会开车,再学年龄又大了。天天还要装着一幅一身轻松的样子,心累。身边人不好说,闷着又难过,喝了酒向我这个远方朋友倒倒苦水,感叹一下人生。</p> <p class="ql-block"> 我也在公家单位工作,一直平平淡淡,沒有他那种台上台下落差和感悟,但随退休临近,和多数人一样,也有莫名的彷徨和焦虑。六十岁毕竟不算老,没到颐养天年的时候。习惯了一种生活,突然要进入另一种状态,像迷途的羔羊,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我们这一代,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不需要像上一代一样,持续围着子女转,退休感觉有些像失业。上班的时候,天天有事做,有人交流,时间过的很快,一旦离开单位,时间如何安排,如何化解孤独是要直面的问题。毕竟人只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有一定驱动目标和精神寄托,才会过的充实。</p> <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抖音里看到两个视频,一个是女儿开着“宝马”,带着老妈和她捡的废纸盒去卖,另一个是一位老人,六十五岁自学中医,治愈过老伴疾病和自身癌症,八十岁获得了中医学博士。“宝马”车主是身边朋友,真实性毋庸置疑,她既然能开“宝马”,肯定不是养不起老妈,不反对老人这么做,主要是在捡卖过程中,老人有存在感。视频里,她也进行了说明,只要老妈快乐,做什么都不丢人。而第二位老者,让我由衷敬佩,学习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也让自己和家人收获了健康。</p> <p class="ql-block"> 生活没有干篇一律,无论做什么,喜欢和适合自己就好。设定一些小目标,不断去努力,永远在路上,生活才有滋味。我的末来设想很多,旅游、唱歌、书法、中医学习都有考虑,田园生活也是选项之一。暂且种了几样蔬菜先行体验,天天浇水锄草、呵护幼苗成长,也是一种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