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时间简史”(31):呼伦贝尔地名考

伟大的人物

在讲呼伦贝尔地名之前,不得不先给大家讲讲呼伦贝尔的行政区划。这是因为外地人到了呼伦贝尔,会发现很多奇特的地方,特别是行政区划这一块,大家平日里习惯了其他地区的市、县(乡)、村一类的,乍一来呼伦贝尔看到或听到什么什么“旗”、什么什么“苏木”、什么什么“嘎查”,保证都是一头雾水。借这个机会,那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从旗说起。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奠基人是努尔哈赤。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女真族为满族。在这期间,内蒙古地区陆陆续续归清朝统治。这样,清朝作战时就增加了大量骁勇善战的蒙古兵力。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把蒙古各部都分成若干单位,这种最基本的单位就叫旗。为什么叫“旗”呢?这得从女真族说起。在氏族制时期,只要出猎,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按氏族而行,每10个人为一个单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为头目。这种组织叫“牛录”(满语“箭”的意思)。后来,从努尔哈赤开始,把这种狩猎组织增大,改编为统辖300人的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设头领“牛录额真”,意为佐领。后来五个牛录编为为一个甲喇,即“队”的意思,首领叫甲喇额真,意为参领。五个甲喇编为一个固山,就是“旗”的意思,首领叫固山额真,意为统领。1601年,他正式成立了4个固山。1615年,又设立了8个固山。8个固山约有6万人。 每个固山都有自己的旗帜,最早是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大家都知道皇室是正黄旗。到了1615年经历了10多年扩大到8个固山时,就在这四个旗子的外边镶了个边,就有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因为这旗帜的缘故,汉语就把固山译为“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满洲八旗兵”即来源于此。后来,清朝把归附它的蒙古族,也编为8个旗,叫“蒙古八旗兵”,旗色也是上述八种。但就是说到底,这个旗主要是指军事单位,是适应打仗而设立的。它主要有三种性质:一是为了军事需要,规定适龄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二是行政单位,旗的最高长官称札萨克,还设有大小官员。三是相对固定的地区。所以,这种旗,后来不仅是军事单位、行政单位,而且是清朝赐给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 内蒙还有一个特点的行政区划叫做“盟”,比如现在的兴安盟、阿拉善盟,包括呼伦贝尔市之前又叫呼伦贝尔盟,那么“盟”究竟是什么呢。其实“盟”是由会盟而来。当前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规定临近的各旗,每三年举行一次会盟,也有时一年举行一次。会盟的地点由政府决定,通常在便于各旗集中的地方。一经指定,这个地方就有了“盟”这个名称了。清政府曾把内蒙古分为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这六盟分别是哲里木盟(科尔沁等十旗会盟地,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桌索图盟(土默特等五旗会盟地,今辽宁北票)、昭乌达盟(敖汉等十一旗会盟地,今赤峰翁牛特旗)、锡林郭勒盟(乌珠穆等十旗会盟地,今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等六旗会盟地,今乌兰查布盟)、伊克昭盟(鄂尔多旗七旗会盟地,今达拉特)。每个盟都设盟长一人,副盟长若干人。开始,盟长是会盟的召集人,并不参与各旗的内部事务,更无权发布命令。这就是“盟”的由来。但是从清朝以来,包括民国时期,内蒙古建制、区划混乱,变化也十分频繁。直到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于王爷庙,也就是今乌兰浩特成立。1949年底改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初期的内蒙古自治政府仅辖内蒙古东北部,今首府呼和浩特当时还称归绥,为绥远省省会。1949年改称时并迁驻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当年成立之时,内蒙古共有纳文慕仁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四个盟及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内蒙古自治政府为乌兰浩特市,共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 直到如今,在内蒙古,“旗”和“盟”这样的名称一直还延用着,不过其内涵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旗是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盟则相当于地市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一个盟一般包括若干个旗那么大的范围,盟设有行政公署,行政公署是省或自治区的派出机关。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盟,有的还延用至今,比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有的已改成了市,比如呼伦贝尔、通辽、赤峰等等,但作为历史的见证,“盟”和“旗”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接下来还要说一下“苏木”和“嘎查”。苏木来源自蒙古语,系古代蒙古军事建制,隶属于旗。现在全世界有蒙古国、图瓦共和力、布里亚特共各国以及咱们中国的内蒙设有苏木。但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苏木是介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在我国,只有内蒙古设苏木,是乡一级行政区。苏木长即乡长,通称索木达。而嘎查就是行政村,蒙古语词典中嗄查的意义为“相当多的牧民聚居在一起的艾勒称嘎查”,嘎查长即村长,通称为嘎查达。 以上说了行政区划,下面来看地名。呼伦贝尔的地名其实很有意思,单单拿出来你还真不知道是啥意思,既有汉语的还有蒙语的,既有满语的还有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达斡尔语的。呼伦贝尔的地名有的特别短,有的特别长。最短的就一个字比如“辉”苏木,最长的我讲个笑话,说如果给我们莫旗大队的消防员写信,邮寄地址一个信封写不下。比如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某某路某某号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呼伦贝尔市支队莫旗大队某某中队某班某某某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基于好奇心,我详细查阅了《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伦贝尔盟分册》(1990年版)和《鄂温克地名考》(2007年版)等目前较为权威详实的呼伦贝尔地名工具书,简单归纳了几点呼伦贝尔地名的特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特点一:大多以山川河流或动物植物命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呼伦贝尔】了,之前我讲过,呼伦是蒙语“哈溜”的音译,指水獭,贝尔指雄水獭,古代这两个湖盛产水獭,两湖因此得名,呼伦贝尔又因两湖得名。再比如【海拉尔】系蒙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就是长满野韭菜的地方。比如【牙克石】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指的是河边或者河岸。还有像【额尔古纳】和【伊图里河】等等这样直接用河流的名字命名的。以及像【博克图】蒙古语就是“有鹿的地方”,同“包头”一个意思。【莫尔道嘎】是鄂温克语“有桦树林子的地方”等等。另外新巴尔虎左旗还有很多叫某某宝力格的地方,宝力格是蒙古语“泉子”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新宝力格】意为新泉子【阿木古郞宝力格】蒙古语“太平”“泉”的意思等等。 特点二:很多来自或关联于之前的驿路铁路重要台站。台即台站或驿站,指的是1734年从齐齐哈尔到呼伦贝尔设置的驿路的10个驿站。站即火车站,指的是东清铁路沿线的车站,而这两条重要交通要道的“站”“台”又往往彼此重合。比如【牙克石】雍正10年也就是呼伦贝尔建城那年,建设的10个驿站之一就在此,当时叫北敦毕拉雅克萨台,位于现卓山站东侧。1903年东清铁路在此设站定名牙克什,1932年日本帝国入侵,强行收买东清铁路,将牙克什改名牙克石沿用至今。再比如【免渡河】曾为上述10驿站之一,名为“扪都克依”,后东清铁路设站,定名免渡河。还有【巴林】蒙古语“巴拉”音变,意谓“有虎的地方”,也是上述10驿站之第五台站,原名为“巴图玛”,又名“巴里木”,后东清铁路设站定名巴林沿用至今。再比如【满洲里】曾名霍勒金布拉格,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沙俄商人、铁路员工以及国内居民日渐增多,于是在铁路西侧大兴土木,一个小镇由此兴起,其名称也被东清铁路首站站名“满洲里”所取待。顺便说一句,其实现代汉语中火车站、汽车站、加油站中的“站”字就是蒙古语音译。<br> 特点三: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或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根河市的【好里堡】镇,兴安盟也有一个“好力堡”,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旗还有一个“好力堡”。这3个应该都是蒙古语或者鄂温克语的不同汉译。如果作为阿尔泰语系,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属蒙古语族,有“联盟”“联结”“联络”等义。后反复论证,根河市的“好里堡”应为鄂温克语,属通古斯语族,按鄂温克语翻译应为“树上的仓库”,意为猎民所获猎物,为了避免野兽袭击和腐败,在两树之间架成空中仓库储藏备用的意思。还有就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百姓最重要的期盼莫过于能够安居乐业。在生活中,百姓普遍愿意使用吉祥的词汇,忌讳使用一些不吉利的词汇,他们相信这样能够带来吉祥与平安。因此这种躲避灾祸,祈求吉祥的心理,在地名的命名上同样得以显现。比如【阿木古郞】是蒙古语“太平”之意。【巴彦库仁】蒙古语“富饶的院落”等等。【尼尔基】系达斡尔语“繁荣”之意,汉语可称“繁荣镇”。比如【腾克】也是达斡尔语,意为“兴旺发达”。<br> 特点四:多为少数民族语定名也少有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构成。这里多数地名为满语、蒙古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达斡尔族语,并且哪个民族在当地聚居,地名则多为该民族语言。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大部分为蒙古语命名;阿荣旗为鄂温克语等等。但也有一些是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构成的,我在这里只举几个汉语+蒙语的例子:比如【根河】典型的蒙汉语混合结构,“根”为蒙古语,“河”为汉语。比如上边说的【新宝力格】“新”是汉语,“宝力格”是蒙古语“泉子”的意思。意为新泉子。再比如【东乌珠尔】和【西乌珠尔】东、西均为汉语,乌珠尔为蒙古语“末端”,即“东边末端”和“西边的末端”。另外最俱代表性还有【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这里陈和新、左和右都是汉语,陈指先来的,新指新来的,左指东边,右指西边。<br>特点五:或因传说和故事而来。比如新巴尔虎左旗的【宝格德乌拉】蒙古语“圣山”,因山得名。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一日被敌军袭击,躲进了宝格德乌拉山。霎时,云雾缭绕,山上山下一片云海。敌军怕有埋伏,不敢进兵。等了三天三夜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踪影,只好退兵撤走。成吉思汗下山后抚胸告天“我得以免灾,我之区区性命,被宝格德乌拉山所搭救,日后我必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孙孙当与我一般祭祀”说完,他向着太阳把腰带挂在脖子上,将帽子挂在手上,屈身拜了九拜,撒马奶酒以祭。从此以后,每当绿草如茵,鸿雁北归时,草原上的牧民就进行祭山祭敖包活动。再比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阿尔拉镇】,“阿尔拉”系达斡尔语,意为“车辕子”。传说1915年有部分达斡尔族南迁,因道路泥泞,折断了大轮车辕,所以无法前进,故择此地拓建房屋,取意为名,逐成村落。还有后面要说的【甘河】等等。<br>以下就是我一点一点查阅摘抄下来的呼伦贝尔各地地名的由来或者翻译,由于篇幅有限加上敲键盘实在太累,就只限列出乡、镇、苏木一级吧。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缺乏,加之年代久远,很多地名的来历也好,是哪个民族的语言也好,如何翻译也好,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论,我也干脆把能查到的都罗列出来,还请读者朋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喜勿喷。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远在北京的单子健弟弟,一个热爱家乡并热衷宣传家乡的呼伦贝尔人,他的微信中原创《海拉尔记忆》和《呼伦贝尔地名中的那些“谐音梗”》两篇文章,以及关于地名考证方面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想对呼伦贝尔地名有更深的了解可参考《呼伦贝尔市地名研究》樊忆南著。 【海拉尔】关于“海拉尔”,徐占江前辈在《草原明珠海拉尔》一书中有四种说法,《鄂温克地名考》中又说海拉尔实为满语“凯拉里”,有“益母草”之意,据说“凯拉里”草是治闭尿病的药材,在海拉尔河流域多长这种草而得名。但按照比较普及或者说大众的说法,海拉尔应系蒙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河两岸野韭菜丛生而得名。明朝归奴儿干司管辖,并在这一带建游动卫所,称“海剌儿千户所”。1732年清廷迁入3000余人建城,官方命名为呼伦贝尔城。鄂温克语俗称海拉尔为“安本浩腾”,意为大臣城或都统城。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车站设在城北取名“海拉尔站”,原火车站名“海浪”站,系俄国人将俄文的“海拉尔”翻译成中文时误译而来。从此,呼伦贝尔城便由“海拉尔”所代替。至今,无论火车站还是飞机场,您是找不到呼伦贝尔4个字的,只能搜索到海拉尔站和海拉尔东山机场。【满洲里】满洲里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县级市(呼伦贝尔市代管),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准地级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行政级别为副厅级。曾名霍勒金布拉格,蒙语地名,含泉水旺盛之意。源出于市区北山坡下有一泓泉水,长流不息,周围水草丰美,为理想的放牧地。1890年左右有四、五户布里亚特蒙古人在此定居游牧,以霍勒金布拉格命村名。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沙俄商人、铁路员工以及国内居民日渐增多,于是在铁路西侧大兴土木,一个小镇由此兴起,其名称也被东清铁路首站站名“满洲里”所取待。据说是因为这里是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首站,而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故名“满洲里”站,俄语为“满洲里亚”。很多人说满洲里就是到了这里就是满洲了的意思。其实不然,之前谈到过在俄语里“利亚”的意思就是什么什么的地方,“西伯利亚”就是即鲜卑的地方。所以,“满洲里亚”就应该是满洲的地方,只是在写成汉语时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变成了“满洲里”。多说两句,满洲一词来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金国(后金),并以“满住”作了尊号,自号“满洲”大汗,从此产生了“满洲”一词。据说当年女真一支首领叫李满柱,其女儿就是努尔哈赤的王世祖母,所有的清朝皇帝、亲王、勋贵等,均是这位李家公主的血脉嫡系后代。所以,族人也经常以满柱(谐音满洲)来代指这个部落。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将“满洲族”称为“满族”。因为满族兴业之地在东北三省,又因汉语“洲”字有地名之意,可用来假借,故习惯上便把东北一带称为满洲了。【牙克石】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河边河岸的意思,原为扎敦毕拉雅克萨,毕拉是满语河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扎敦河冲坍的河岸。雍正10年也就是呼伦贝尔建城那年,建设的10个驿站之一就有北敦毕拉雅克萨台,位于现卓山站东侧。1903年东清铁路在此设站定名牙克什,1932年日本帝国入侵,强行收买东清铁路,将牙克什改名牙克石。【扎兰屯】原为布特哈,满语意谓“打牲部落”。关于布特哈,我在这多啰嗦两句。布特哈其实来自于契丹八部拨大何,也就是说布特哈=拨大何=巴特罕,达斡尔语“狩猎”之意。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清廷在嫩江右岸设布特哈总管,“布特哈”名自此始。扎兰一说是蒙古语,系管理小屯落的官职名。一说是满语或鄂温克语,又书“甲喇”,即“参领”,清时官职名称,清代曾在此地设有“甲喇”衙门,后形成村屯,故名,据考清代的扎兰屯是纯鄂温克人居住的村落,最后一个“扎兰”也是鄂温克族达额特氏人,叫布仁巴特。当年东清铁路上层管理人员把扎兰屯辟为避暑疗养的胜地,在这里相继修建了吊桥、中东铁路俱乐部、中东铁路秋林公司、避暑旅馆、沙俄铁路小学、中东铁路职工住宅、铁路职工卫生分所等一大批建筑,至今仍保留有当年建设的遗址遗物,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额尔古纳】因额尔古纳河得名。关于额尔古纳,其实在上边的篇幅中已经出现了N次了,这里详细介绍一下。据考,额尔古纳最早见于拉施特的《史集》中,即额儿古涅—昆。“昆”字意为山坡,“额儿古涅”意为险峻。额尔古纳河在史料中叫法很多,《旧唐书》称望建河,南北朝时称完水,《辽史》称安真河,《蒙古秘史》写额泐(音肋)古涅,《元史》写也里古纳。还有几个具体的说法,一是说额尔古纳是鄂温克先人命名的,是把额尔河和古纳河连起来的叫法;还有说额尔古纳是蒙古语“弯曲”或“清澈透明”的意思。第三种说法是额尔古纳是蒙古语,含“以手递物、捧呈、递献”等意。据说海拉尔河流至阿巴该图山附近时向东拐去,拐弯处正好为165度,状如人捧呈递献东西,帮从此处更河名为额尔古纳河。【根河】因根河得名,根河为蒙汉语混合结构,一说“根”为蒙古语,“河”为汉语,根是“葛根”的简化,含“清澈透明”义。一说“根”是鄂温克语,主干河,主流之意。【陈巴尔虎旗】前面讲了1732年清政府从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地区抽调275名巴尔虎兵丁来戍边,后来区别1734年由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入的巴尔虎兵及家属,称先来的为陈巴尔虎,后来的为新巴尔虎。【新巴尔虎左旗】因1734年由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入的巴尔虎兵及家属,新建巴尔虎左翼四旗而得名,新主要区别于1732年迁入的巴尔虎兵丁,指后来的意思,左区别于右翼四旗。1934年废八旗制,置新巴尔虎左翼旗公署。【新巴尔虎右旗】因1734年由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入的巴尔虎兵及家属,新建巴尔虎右翼四旗而得名,新主要区别于1732年迁入的巴尔虎兵丁,指后来的意思,右区别于左翼四旗。【阿荣旗】阿荣系蒙古语“阿伦”的谐音,因阿伦河得名,阿伦意为“清洁干净”。明永乐在阿伦河流域设置阿伦卫,清为索伦围场,隶布特哈总管。【鄂伦春】在之前讲鄂尔春旗的时候没有介绍什么是“鄂伦春”,在这里多说点。“鄂伦春”始见于清初的文字记载,如“俄尔吞”出自《清太宗实录》“俄罗春”出自《清圣祖实录》。其含义有两种说法。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人称山顶为“鄂伦”,人们为“春”。另一是他们把“驯鹿”也叫“鄂伦”,因此“鄂伦春”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们”之意。 【鄂温克】上边也讲过,“鄂温克”主要有三种说法:“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南坡的人们”和“从山顶下来的人们”。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莫力达瓦】古为东胡地,唐属黑水府辖地。清初,归齐齐哈屯的布特哈总管衙门,后由黑龙江巡抚管辖。1932年成立莫边达瓦旗公署归伪满洲国兴安东省。1946年改为布西旗,属嫩江省。同年5月改为莫力达瓦旗,归给文慕仁盟管辖。1958年成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重归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系达斡尔语,意为“骑马才能翻越的山”。“莫力”为达斡尔语“马”,“达瓦”是“山崖”。以境内莫力达瓦山得名。【哈克】蒙古语“碱地、地衣”之意。鄂温克语称“哈格”是碱泡子的意思。最早为1732年清廷在此设驿站,1898年俄国人也在此居住放牧。【谢尔塔拉】蒙古语“金色的草原”,我的高中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叫“牧管局直属中学”,有意思的是学校驻地“巴克西敖包”,“巴克西”是蒙古语“老师”的意思。【扎赉诺尔】系蒙古语“达赉诺尔”之音变,意为“海一样大的湖”。 【图里河】一说蒙古语“清澈”的意思。意为清澈的河。一说是鄂温克语“图里由(图里黑)”一词演变而来,图里黑是野猪之意,因该河流域野猪多而得名。【伊图里河】一说蒙古语“伊贺图里”之音变,意谓“水清如一面大镜子”。一说是鄂温克语“图里由(图里黑)”一词演变而来,图里黑是野猪之意,伊图里黑是上野猪河之意。【西尼气】鄂伦春语“西努斯”之谐音,意谓“有柳树的地方”。【库都尔】一说是蒙古语“有獐子的地方”,另一说是鄂温克语“库鲁都日”音变而来,是熊的洞穴之意,因在库都尔河流域有很多熊洞而得名。【新帐房】50年代初库都尔林业局在此地搭设一些帐篷进行林业生产,1953年火车站建成,定名“新帐房”。【乌尔其汉】一说是蒙古语“乌日善”之音变,“前进”之意。一说是鄂温克语“乌鲁其很”变音而来,意为有矮小山的地方。【免渡河】曾为上述10驿站之一,名为“扪都克依”,后东清铁路设站,定名免渡河。一说是蒙古语“扪都”的音转,意为“平安”,另一说是鄂温克语“木格都浑”一词演变而来,是树墩子的意思,因在此曾经发生过森林大火,留下很多树墎子而得名。 【乌奴耳】蒙古语“美丽富饶”之意。曾为“乌诺里”清驿站名。另一说是鄂温克语雾、霾、霭气之意,因该河流域霭气多而得名。【博克图】一说是蒙古语“有鹿的地方”,同“包头”一个意思。另一说是鄂温克语“孤山”的意思。曾名“七里河子”,曾为上述10驿站之一,名为“雅尔博克托”又称“延博克托”,是雅鲁博克托的音译异写,意为雅鲁河上的孤山,后东清铁路设站定名博克图。【巴林】蒙古语“巴拉”音变,意谓“有虎的地方”。系上述10驿站之第五台站,名为“巴图玛”,又名“巴里木”,后东清铁路设站定名巴林。【蘑菇气】鄂温克语“车轱辘”之意,因附近的大山形势大车轱辘而得名。另有一说是蒙语“蒙古基”(人名)的失音式,相传此人最早在这一带放牧,因此得名。【塔尔气】鄂温克语雾大的地方。【大河湾】扎兰屯市东南重镇镇名,大河湾镇驻地镇德川。嫩江支流音河在这一带自北向南折向东流,形成一大河湾,故称大河湾。【卧牛河】原称“额尼达特”,意为“母亲河下游”,清朝末年由鄂温克人杜拉尔氏和阿尔本浅氏所建。“卧牛河”为“额尼河”的音译。【柴河】鄂伦春语“地势险峻”之意。【哈拉苏】鄂温克语“被大火烧过的死树”即“火燎杆”之意。另有一说,哈拉苏是蒙语“哈日乌苏”“哈拉奥斯”(黑水)的失音式。【雅尔根楚】鄂温克语“河卵石极多”之意。另有一说,“雅尔根楚”是鄂温克语“茂密的森林”、“富裕的山村”之意。【务大哈气】鄂温克语“红柳树”之意,另说为鄂温克语“富饶的山乡”之意,还有一说是鄂温克语黑皮柳的意思。【浩饶山】“浩饶”系蒙语“两个”之意,因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因而得名。【哈多河】哈多河全称“乌兰莫德扎拉格哈多河”,简称哈多河,系蒙语“两岸长满红毛柳的河”之意。【萨马街】据传为萨马基尔(氏族名)之意转,17世纪中叶萨马基尔氏族在此以渔猎为生,是本乡最早的开拓者。【务大哈气】鄂温克语,意为美丽的山川。【惠风川】1930年前后因有惠风永兄弟四人来垦殖,聚落由此兴起,得其名。【洼堤】原称洼地,因地势得名。【牤牛沟】解放前有一家在此开店,养一头牤牛,被人称为牤牛店,后改称牤牛沟。【关门山】因附近有两山崖对峙,形如关口,故名关门山。因早期来这里的开拓者姓崔,又称崔家沟。 【满归】孟库依的谐音,鄂温克语,相传鄂温克猎人狩猎途中,醉卧在一条无名河畔,因冠河以“孟库依”名,今赋“满归”为“满载而归”义。【阿龙山】鄂温克语“分岔的水泡子”之意。【牛耳河】“牛耳”是鄂温克语意谓“较大的湖”。【金河】“金”为鄂温克语“犴、鹿之里脊肉”义。传说,一个鄂温克女子用驯鹿驮回兽肉时,最好吃的里脊肉掉到金河畔,该河由此得名。【得耳布尔】鄂温克语意谓“开阔的山谷”。【好里堡】同属阿尔泰语系,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属蒙古语族,有“联盟”“联结”“联络”等义。后反复论证,应为鄂温克语,属通古斯语族,按鄂温克语翻译应为“树上的仓库”,猎民所获猎物,为了避免野兽袭击和腐败,在两树之间架成空中仓库储藏备用。【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义。【得尔布尔】又称吉力布热,鄂温克语两山中间开阔地带之意,即得尔布尔河穿流在开阔的山谷中。【莫尔道嘎】鄂温克语“有桦树林子的地方”,也有说是“碧水”之意。【三河】因地处哈乌尔河,得尔布尔河,根河三条河的交汇之处而得名。【黑山头】因附近有一座山,每当雷雨之前,山头有黑云笼罩,山呈黑色,蒙古语称哈拉乌列。黑山头即为“哈拉乌列”的汉译。这是呼伦贝尔为数不多用汉语直译蒙语而来的地名。【奇乾】一说是因境内奇雅河及乾东河的“奇”和“乾”组合命名。但我在讲蒙古族起源时讲到,奇乾很可能就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乞颜”的音转。【拉布达林】鄂温克语,“尖山”之意,因镇北部有一座尖山而得名。【恩和】蒙古语“太平”之意,恩和乡其实就是太平乡。【苏沁】蒙古语,有阳破之意。【上库力】也是汉语+鄂温克语结构,库力是鄂温克语“袋子”的意思。因其境有如袋子的形状而得名。【阿木古郞】蒙古语“太平”之意。 【嵯岗】1910年建中长铁路时设为车站,东“哈日额尔格”,为蒙古语“黑土地垂直河岸”之意,后当地牧民讳忌“黑”色,改称嵯(cha)岗,系蒙古语(习惯译作查干)含“白色”之意。【巴彦塔拉】蒙古语“巴音”指富,“塔拉”是平原,意为“富饶的草原”。【嘎拉布尔】蒙古语“永恒”之意。【吉布胡郞图】系蒙古语“宏伟庄严”之意。【新宝力格】新是汉语,宝力格是蒙古语“泉子”的意思。意为新泉子。【阿木古郞宝力格】蒙古语“太平”“泉”的意思。【塔日根诺尔】蒙古语“富泡子”的意思。【诺门罕布日德】蒙古语“精通佛经”之意。1938诺门罕战役就发生于此。【乌布尔保力格】蒙古语“内泉”之意。【阿拉坦哈达】蒙古语“金色的岩石”之意。【阿拉坦额莫勒】蒙古语“金色的马鞍”之意。【达赉】蒙古语“海”的意思。【达赉准】蒙古语“达赉”海“准”东的意思,意谓在海的东边,这个海指的就是呼伦湖,即“达赉诺尔”意为像海一样的湖。【额尔敦乌拉】蒙古语意为“宝山”,因境内额尔敦乌拉山得名。【阿尔山】蒙古语“圣水”。【阿敦础鲁】蒙古语“阿敦”马群“础鲁”石头,意为“马群石”。【克尔伦】系突厥语“克鲁伦”的音变,因河得名,意为“清澈”。【赛汉塔拉】蒙古语“美丽的草原”,因境内呼热塔拉平原而得名。【杭乌拉】蒙古语“最高的山”,因境内杭乌拉山而得名。【宝格德乌拉】蒙古语“圣山”,因山得名。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一日被敌军袭击,躲进了宝格德乌拉山。霎时,云雾缭绕,山上山下一片云海。敌军怕有埋伏,不敢进兵。等了三天三夜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踪影,只好退兵撤走。成吉思汗下山后抚胸告天“我得以免灾,我之区区性命,被宝格德乌拉山所搭救,日后我必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孙孙当与我一般祭祀”说完,他向着太阳把腰带挂在脖子上,将帽子挂在手上,屈身拜了九拜,撒马奶酒以祭。从此以后,每当绿草如茵,鸿雁北归时,草原上的牧民就进行祭山祭敖包活动。【巴彦库仁】蒙古语“富饶的院落”。【宝日希勒】蒙古语“褐色的山梁”。【哈达图】蒙古语“岩石”,因苏木驻地附近西南山坡上有一处青色岩石出露地表而得名。【巴彦哈达】蒙古语“富饶的岩峰”。【东乌珠尔】东为汉语,乌珠尔为蒙古语“末端”,即“东边末端”。【西乌珠尔】西为汉语,乌珠尔为蒙古语“末端”,即“西边末端”。【哈日干图】蒙古语,意谓“锦鸡儿丛生的地方”。【呼和诺尔】蒙古语“兰色的湖”,确切应该是青色的湖,比如呼和浩特,呼和是青色的意思,浩特是城,据说“胡同”即浩特的音变。【那吉】系鄂温克语,意为“鱼窝子”,即鱼很多的地方。【孤山】原名图布新乡,蒙语地名,图布新译为“平安”。后因镇内有个孤零小山而汉化为孤山镇。【亚东】据说是1915年有李亚东来此开荒,形成聚落,因人名得名。【霍尔奇】系鄂温克语,意为“山环水绕”。【得力其尔】系鄂温克语,一说意为“宽阔的甸子”,一说为“劈开的宽阔甸子”。【查巴奇】系鄂温克语,意为“白桦树”。1915年形成村落,因山上白桦较多而得名。【红花梁子】1921年形成村落,因前山岗上开满红花而得名。【那克塔】系鄂温克语,意为长有映山红的地方。映山红就是杜鹃花,也就是朝鲜的国花金达莱,上边说的红花梁子的红花,我估计也是杜鹃花。【六合】据传解放前有6户单身老人而得名。【自来井】1939年原乡西形成一村落,因有一泉眼,当地人谷称“自来井”。【音河】鄂温克语意为水流缓慢,乡以河名。【三道沟】1921年形成村落,因金界壕有三道沟而得名。【阿里河】为鄂伦春语“磷火”的意思。一说是因阿里河两岸在夏季无风夜里常有沼气自燃的现象而得名。但研究蒙古发源你会觉得同“化铁出山”有关联。【甘河】系鄂伦春语“大河”的意思。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北魏鲜卑时代,一位公主回到她祖先居住的大兴安岭打猎。在围猎的过程中,公主射中了一头公鹿。公鹿带箭而逃,公主骑马在后面紧追不舍,越追越远,脱离了随从人员。在茫茫林海中公主迷失了方向,她呼喊着,在森林中越走越远。公主在迷失方向的十几天里,她用鹿肉充饥,但却很难找到水。那时正赶上几年大旱,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渴得难忍时她只能吃野果、嚼树叶。艰难中,终于发现了救命的泉水。她喝着清冽甘甜的泉水,这是公主的生命之泉和希望之泉。公主得救后,泉水被当时北魏皇帝封为甘泉。泉水汇成河流就是今天的甘河。甘河由此而得名。【克一河】系鄂伦春语“紧靠山弯流的水”。【吉文】系鄂伦春语“用蒿杆做的帘子”,人们常用这种帘子晒肉干、木耳、野菜等,故此得名。【大杨树】1957年在此建立林业局,因有6棵大杨树得名。【斯木科】系鄂伦春语,意为“沼泽地”。【托扎敏】以托河、扎文河、诺敏河各取一字得名。【讷尔克气】系鄂伦春语,意为“山”。【古里】系鄂伦春语,意为“古部落”。原是一个鄂伦春部落,1953年鄂伦春猎民在此定居形成村落。【齐奇岭】系鄂伦春语,意为“矗立的石峰”。【巴彦托海】一说是1732年抽调的兵丁驻地于此,称南屯,意为在南边屯兵之兵。另一说是巴彦托海驻地原名胡迪日莫日店,鄂温克语“咸性河弯子”之意,达斡尔人称迪日莫日登,也称胡吉日托海。当时索伦八旗驻守呼伦贝尔之后,其中左翼四旗总管府就设在胡迪日莫日店处,从而形成聚落。然后索伦八旗各种集会都在这里举行,使得胡迪日莫日店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1803年达斡尔族敖、郭二氏由海拉尔城南迁到此地,建东、西两屯,由于居民增加形成村落,称“额木勒艾勒”,为达斡尔语“额木勒”为马鞍子,“艾勒”为屯。因经商的海拉尔商贩多为汉族,所以将此地叫做“南屯”。后1948年定名为“巴音托海”,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套”。【大雁】因村南水泡子常有大雁栖息而得名。【巴彦嵯岗】上面说过这里是清代著名将领海兰察的故乡,“巴彦嵯岗”一说是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白色水泡子”。因村附近有碱泡子,旱季呈白色得名。另一说是原来索伦正白旗的牧区,1948年将原特尼河、莫合尔图苏木合并,因命名里有争议,保留了正白旗的“白”这,又赋予了富有的意思,命之为巴彦(即巴音,富余)嵯岗(既查干,白色)沿用至今。【巴音塔拉】蒙古语“富饶的草原”。【孟根础鲁】蒙古语“银色的石头”,因孟根础鲁山而得名。雍正九年(1731年)额驸郡王斯卜腾旺布(康熙第九个儿子胤禟的大女胥)向雍正皇帝申请牧地。次年二月二日雍正明确指令“东部海拉尔河一带,地域广、水草佳、树林密、兽鱼多,适合伊等驻牧。并赏内迁诸宰桑(蒙古官职)各100两银,属民诸户10两,因功嘉赏斯卜腾旺布1000两银”。经与索伦部总管协商,斯卜腾旺布带领100名兵丁进驻现在锡尼河地区,迁徙路过此山时,在山上把皇帝赏赐的银两按等级分给了众人,并命此山为孟根楚鲁山(蒙古语),银子岩石(山)之意,鄂温克人对称莫贡昭勒。【辉苏木】四种说法,一种说鄂温克族是从叫“辉”的地方迁到此地生活;另一种说法辉在蒙古语是森林的意思,据传在明清时这里曾有过原始森林。第三种是“辉腾”为蒙古语“冷”,因水凉而得河名。第四种说“辉”是满——通古斯语族语,意为“水势浩大”之意。因浑河除上游和下游外,中游无明显河床,多为沼泽地,汛期河水易益出河槽,周围大草原顿时变成一片汪洋,故名“辉河”。【红花尔基】鄂温克语,由“胡古勒基”演变而来,意为刃沟、血口,因红花基河口如同刃沟又直又狭窄而得名。还有一个说法是“峡谷多的地方”。《鄂伦春自治旗志》中写道“红花尔基是急流翻浪花的河道”。【伊敏】因河得名,伊敏河史称伊奔河、伊米河,“伊敏”系鄂温克语“伊萌”一语变音而来,有“掺油”之意,因伊敏河水好似掺了油,水面浮一层油性物质而得名。【锡尼河】蒙古语“锡尼很高勒”的汉音译,1732年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厄鲁特人居住在此,并称这条无名的小河为锡尼很高勒,意为新河。【尼尔基】系达斡尔语“繁荣”之意,汉语可称“繁荣镇”。【红彦】原为巴彦,应是“巴音”白色之意,系1963年嫩林铁路沿线一车站名,因站名得镇名,后因重名旋即改为红彦。【哈达阳】系达斡尔语,意为“石硅子下面有深河湾”,300年前有人居住,因地形得名,1926年形成村落。【阿尔拉】系达斡尔语,意为“车辕子”。1915年有部分达斡尔族南迁,因道路泥泞,折断了大轮车辕无法前进,故择此地拓建房屋,取意为名,逐成村落。【西瓦尔图】1685年形成村落,因地势而得名。曾译为“小沃尔图”,1949年正音正字为“西瓦尔图”,系达斡尔语,意为“泥泞”之意。【汉古尔河】以河得名,“汉古尔”系达鄂温克语,意为“空膛冰”。相传清代有鄂温克族武氏三兄弟来此定居,时值冬季,河流封冻,水层多缝隙,故取其意为“汉古尔河”。【扎如木台】这名一听就知道了。之前讲了,迁往呼伦贝尔戍边的兵丁,最初选择的驻牧地是“扎兰木台”,也就是现在的扎罗木得,蒙古语意为有小鱼的地方。这里说的扎如木台书上说是达斡尔语小鱼多。我估计应该是这两个地名应该是一个意思。【巴彦】系达斡尔语“富裕”之意。【额尔和】系达斡尔语“河岸”之意,因地处沿河地带得名。【卧罗河】以河为名,“卧罗”系鄂伦春语“分界”的意思。【腾克】系达达斡尔语,意为“兴旺发达”。【杜拉尔】系鄂温克语,意为“在河旁住的人”。【库如奇】达斡尔语,意为“尽力到达”。因是诺敏河沿岸人民采伐、狩猎必经之地,故得此名。【太平乡】因当地地方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众望根除,故名。【登特科】系达斡尔语,意为“草丛茂密”。【乌尔科】系达斡尔语,意为“边壕”。以境内古遗址——金界壕而得名。【博荣】以境内博荣山为名,“博荣”系达斡尔语,意为“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