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何为二十四节气,所谓“节”就是节点;所谓“气”是指气候,故称二十四节气为气候的节点。<br>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最早表现为上古时期人们对北斗七星循环旋转的初步认识,后又结合物候变化,形成了人们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br>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一个月有两个节气,一个节气为十五天,其中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有三候,一年共有72候。<br> 千百年来,人们对一年一度的春夏秋冬所蕴含的二十四节气作了精确的概括:<br><br>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br>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br> <br> 这里对二十四节气的解析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作为考证的。</h3> <h3> 春季的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亦如此称呼)。“孟”是生的意思,开始发生;“仲”是全的意思,万物以成;“季”是达到顶点的意思,而同时也面临着衰退。<br> 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春季是阴阳之气开始转变的季节,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h3> <h3>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阳气转,这意味着严冬结束,新的四季开始轮回。具有万物复苏之意。</h3> <h3>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意为春风送暖;二候蛰虫始振。意为蛰虫苏醒;三候鱼陡负冰。意为鱼背上还负着冰的碎片就开始到水面上游动了。</h3> <h3> 春的信息,驱赶着弥漫一冬的寒意,人们相互祝贺,期待着拥抱阳光的惬意。</h3> <h3> 这春的序曲,醉了文笔。不禁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盼春捧出艳阳日,给予春饼度饥寒。</h3> <h3>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冰雪消融,空气湿润,雨水见多,草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正孕育着萌发。如果说立春是春的“序曲”,还会乍暖还寒,那么雨水便是进入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春雨贵如油”,万物都渴望着这一场甘霖,等待新生。<br> </h3> <h3>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此时水獭开始捕鱼,但不知为什么,它会将捕来的鱼摆在岸边,好似先祭后食;二候鸿雁归来。春回大地,大雁开始北飞;三候草木萌动。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升,开始萌动新芽,随时破土而出。</h3> <h3> 伴着温暖的春风,温润的春雨,春天来啦!</h3> <h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r> 唐代诗人杜甫的“五绝”是描绘这一节气最好的诗篇。</h3> <h3>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br> 这诗意的生活唯陆游笔下最浪漫。</h3> <h3>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蛰”者,藏也。指冬眠的动物藏起来,不饮不食。“惊”是指蛰虫为震雷所惊醒。故惊蛰是以春雷为号角,唤醒酣睡已久的蛰虫,它预示着生命这一刻的重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h3> <h3>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春风拂过桃林,吹落两片芳菲,大地便染上了春的颜色;二候仓庚(黄鹂)鸣。此鸟乃最早感知阳气。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黄鹂,开始在林间欢快的跃动,它那婉转清丽的声音,就是春天的乐章;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暖春之下,苍鹰开始悄悄地繁育后代,暂时告别蓝天。而原本蛰伏的布谷鸟则开始鸣叫求偶。人们便误以为鹰变成了鸠。春天连误会都寄托着美好。</h3> <h3> 一声惊雷万蛰醒,忽去温巢动离情。<br> 红尘陌上风烟重,涅槃重生踏春行。</h3> <h3>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分”者,半也。此当春九十日之半,故为春分。到了这一天,春天被分为两半,几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h3> <h3>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莺飞草长菜花香;二候雷声震。辽阔大地照春光;三候始电闪。掀动桃柳随风扬。</h3> <h3> 春分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此时的辽阔大地,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br> 我们当收拾好心情,不负春光,把这美好的春色分一半给自己,让生命怒放。</h3> <h3>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是对春分多美的描述啊。</h3> <h3> 桃红柳绿菜花黄,昼夜均等平阴阳。<br> 阴晴冷暖春过半,莫负流年好时光。</h3> <h3>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万物皆洁齐而景明,天地明净清和。每年这天,像似约定俗成,几乎都会有零星小雨飘落,空气湿润而不冷。在微风细雨中,绿树新芽,花蕾翘首,盎然春意盈盈而出。特别在东北,严格地说,清明时节才算气候意义上的春天。此时,踏青赏景乃正当时。</h3> <h3> 宋代诗人志南在清明时节乘着一艘小船踏青时,留下了这样浪漫的的诗句:<br>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br>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br><br> 老迈的诗人,扶着拐杖还要踏青游春,可见春的魅力所在。</h3> <h3> 清明的习俗还有祭祀。这一天为先人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天堂无遗憾,人世有牵挂。</h3> <h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r>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r><br> 杜牧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流传千古,令人感叹。</h3> <h3>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纯白的桐花迎风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鴽(ru)。当万物向阳时,喜阴的田鼠却回到洞中;三候虹始见。七彩霓虹架桥,定格时光最美瞬间。</h3> <h3>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暮春用最艳丽的一面向人们告别。</h3> <h3> 谷雨是“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量明显增多,田中秧苗初插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只有雨量充足及时,秧苗才能茁壮成长。春雨可贵,未来可期。</h3> <h3>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由于雨量增多,浮萍开始伴着小鸭而生长。</h3> <h3> 二候鸣鸠拂其羽。是指布谷鸟一边撢拭着自己的羽毛,一边鸣叫着提醒人们该播种了。</h3> <h3> 三候戴胜降于桑。意为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了,这是提醒人们要这为蚕桑之事做准备了。</h3> <h3>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谷雨邀朋品茶画竹之作:<br>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br>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br>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br>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br> <br> </h3> <h3> 郑板桥的谷雨诗作,犹如一幅画卷让人心神摇曳。春深之季,邀三五好友园内闲聊,一杯香茗在手,品一盏春色入口,好不惬意。情到深处,提笔画竹,寥寥几笔,新竹栩栩如生。这诗意的场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h3> <h3> 春山春水放春牛,春回大地喜心头。<br> 春天蕴含六节气,亦步亦趋画中游。<br> </h3> <h3> 虽然疫情肆虐,阻碍了我们与春的拥抱,但夏时在候,愿我们在下一个路口冲出阴霾,相见在姹紫嫣红的夏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