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原苏联时期的散文小说,虽然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模模糊糊觉得又很像德国作家歌德所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所描述的一段情节……</p><p class="ql-block"> 不过,苏联的散文小说中的少年并不像德国歌德书中刻画的少年——这一个少年活着而迈入正常;而歌德笔下的另一个少年为情所伤而自杀。</p> <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苏联散文小说中的这个少年,是在满是绿意葱葱的晚春时节,也是像我们这时候的谷雨时节情景,少年喜欢上了教会中有歌有舞的活动,而且痴迷的爱上了能歌善舞的小姑娘卓雅,所以他偷偷的放弃了学习和做作业,总想找机会跑进教会看小姑娘的排练或者演出……他的情思已经进入了痴迷的境遇。</p><p class="ql-block"> 可是,他的家距离教会虽然不远却隔着一条小河——小河上架着一座木头搭建的木桥。</p><p class="ql-block"> 正是雨季的时候。突然这一天大雨瓢泼,小河涨水冲垮了年久失修的小桥……</p><p class="ql-block"> 少年冒雨在平日里温顺的小河边看过来看过去,心急火燎似乎无以遏制——读书上学都受到了影响,年轻的父母亲看着本来积极向上的儿子也是心疼无奈。</p> <p class="ql-block"> 这场雨竟然接连下了好几天,少年也是好几天的在这场雨中跑来跑去……先是着急上火,后来是心灰意冷,终于心平气和——他终于明白,这场雨就是上帝对他的特殊恩施……清洗了他的痴迷,洗刷了他的痴念,他的心情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而且从此平心静气的做着父母亲与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细节当然不是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故事情节似乎就是这样。但是情景和少年思念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却美妙的让我喜欢的着迷……已经记不得精确清晰,却依然感觉模模糊糊——</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描述少年痴迷思念的滋味,似乎那时候的感觉这时候都能够共鸣——他一天的心情都不舒服……好像心中暗恋的人儿离开了他,便一去不复返!面对无桥难渡的失望,紧接着他就老想着哭啊、哭啊泪流满面……郁闷、苦闷、抑郁一股脑充斥了少年的头脑心田。</p> <p class="ql-block"> 是的,描述那场晚春的雨的时候,总觉得像似我们的谷雨时节,雨是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只是瓢泼纷纷河汹涌,无桥难渡痴迷人;红紫妆林绿满河,游丝飞絮两依依。也就是这么一阻隔的契机,让痴迷变成了清醒。少年找回了自己的阳光明媚。</p> <p class="ql-block"> 触景生情。痴迷,发生有原因,结果并不好。物极必反。也许,我们中国的谷雨时节也有这种“警醒提示”的启示回生意义——</p><p class="ql-block"> 谷雨,这是春天最后的一个节气,不由人不感叹一朝春尽,来去太匆匆。但,这时候的谷雨还是有一种“雨生百谷”的本义——亦即:沛雨甘霖,滋润谷物茁壮成长;从此花落果现,又是一番风情万种的丰硕希望!</p><p class="ql-block"> 毕竟,春去的日子还是可惜,会让人忍不住惜春、叹春……谷雨甘霖,风流几度;一年弹指一轮回,一岁柔情春归去——人与花同,“鲜妍易逝难长久”啊!</p> <p class="ql-block"> 平凡人总有不平凡之心,没有追求和梦想,就只能甘居人后囿于平凡。人有追求梦想却不能好高骛远,追求不可企及的目标。痴迷,不能执迷不悟……这时候,就应该接受那场洗刷心魔污垢的贵如油的“春雨”——像谷雨一样的启示回生之甘霖雨露!</p><p class="ql-block"> 醒悟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人还是要“走出自我,活出自己!”</p><p class="ql-block"> 没有自己的活法,不是聪明的活法。坚持自我而不囿于自私——就是智慧人生的聪明选择。</p><p class="ql-block"> 这,恐怕也是谷雨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 有哲人哲思先见之明,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最重要,不是思念,但又不能没有思念,只是不要痴迷不悟。人们饱暖思“淫欲”,在不愁吃不愁穿以后,就多了一份求真求实的情感需要,就在求索中充实了这一段属于自己人生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认定好的了就坚持下去,一路的荆棘中也会有鲜花盛开;感觉到了不好,就应该及时理智。要把好的、也是独一无二地属于自己欣赏追求过的砥砺珍惜收藏………</p><p class="ql-block"> 健康乐观的思念,在珍惜收藏的土壤里萌芽、蓓蕾、绽放!</p> <p class="ql-block"> 另外,对任何痴迷的人和事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未雨绸缪的座右铭。距离产生美,像焦距,有距离才能成像!才能看清楚自我、自己和对方。</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写道:“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它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我看来,人与人交往,最恰当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地守望,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最好这种雾气是氤氲弥漫,能把瑕疵友好的掩盖起来,把朦胧的美感亮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