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既然是欣赏老邮票,当然先看最老的。大龙邮票,发行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7月)是我国邮票的开山鼻祖。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票面是大清皇室的标志——五爪蟠龙。面值分为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一套三枚。目前这种邮票存世不多。价格在一万元左右。当然我是没有,用的网照。</p> <p class="ql-block">《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特种邮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周总理和陈云同志主持制定,在一届二次人大通过。为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奠定了基础。本套邮票共18枚,从各方面全方位介绍了一五计划的内容。小小邮票也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特44《菊花》邮票(网照)。发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分有八种面值,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设计,北京邮票厂(现国家邮政总局邮票印制局)印制。目前市场价格在九千元左右。</p><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高雅韵艺,色彩缤纷,傲霜挺立,寒凌不凋,其品格被作为安于贫困、不慕荣华、有骨气之人的象征,所以从发行之初便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追捧,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套邮票共18枚。早年只收集到5枚。分别是二乔,如意金钩,大如意,紫玉香珠,冰盘托桂。</p> <p class="ql-block">特61《牡丹》是由著名画家田世光绘制工笔画,邮票著名设计家邵柏林设计。全套15枚。1964年8月发行。</p><p class="ql-block">“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牡丹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花中之王,在我国经过上千年人工栽培,形成了品种上千的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牡丹》8分面值《赵粉》及邮票设计家邵柏林先生的签名。(网照)</p> <p class="ql-block">《牡丹》邮票目前整版价格万元以上。我只集了三枚。这些动辄就是十几二十几张一套的套票,对于仅靠收集信销票的集邮者而言,要收集完整全套的可能性与现在中彩票大奖的概率有一拼。在耐心等待中期待机遇的出现,这种刺激也是集邮的魅力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五洲震荡风雷激”。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开始了。这一时期的邮票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具有鲜明的文革特色。连《中国人民邮政》都换成了主席体。</p> <p class="ql-block">上了年纪的人对票面上表现的内容应该很熟悉。这时期邮票的设计艺术性让位于政治性,伟大领袖和工农兵是所有领域的主旋律,邮票自然也不例外。总之“文革票”是一个历史的特殊存在。</p> <p class="ql-block">样板戏邮票。直接采用演出剧照作为票面,倒是真实记录了原剧实况。八个样板戏红遍全国大街小巷,好象每个人都能来上一段。实事求是地说,就艺术性而言确是精品。这也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邮票上的伟人</p> <p class="ql-block">邮票不仅仅是信件邮资的凭证,它更是一种艺术品。方寸之间记录并直观反映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用一种载体可以表现如此繁多的主题内容,除了邮票还真想不出有其他。某种意义上讲,邮票也是国家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仅至于此。1982年以后,纪念邮票发行量大增,社会保有量巨涨,集邮热情却成反比一落再落,那种刺激性锐减,最后终于罢手了。现在谁还写信啊,邮票做为最本原的邮资凭证的功能几乎消亡。过去的集邮经历成了美好的回忆。但愿集邮活动还能继续健康发展下去,而不仅仅剩下邮票投资一条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