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出景泰——古诗中的地理趣探

雪落无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河落日</p> 唐代诗歌文化繁荣,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2536位有名有姓的诗人,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古今。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其中王维《使至塞上》是其中代表作之一。诗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河落日</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中的“居延”地名,至今扑朔迷离。今属河西一带的有居延之称的地名有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有西汉张掖郡居延县,旧址在今额济纳旗东南;还有就是古媪围县今景泰县的居延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王维诗中的地名——居延是指居延海或居延城。然而古代的丝绸之路实际不经过居延海,从酒泉到居延海还需三百八十余公里,绕道很远,除非专门去居延城。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直到后来居延新简、悬泉汉简的出土,人们才发现还有个居延置,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个驿站,地处古媪围水上游,寿鹿山北麓,今景泰白茨茨水附近。而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按照出土汉简记述,萧关道出固原后走靖远,至景泰索桥古渡过黄河后的首个驿站就是媪围,然后依次是居延、䚢里、偦次、小张掖(今武威张义堡)。这些站点相距约九十里,构成了一条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到姑藏(今武威)的道路。媪围在今景泰芦阳镇一带,䚢里在古浪民权附近,偦次在古浪土门镇附近。因此王维诗中的居延肯定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居延海,而是指景泰县境内的居延置。居延置位于景泰县白茨水附近,大约2000年前,大汉王朝在这一带设置了丝路驿站——居延置。“居延”是从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朐衍,音译而来的名称。汉开河西后,根据“名从主人,文从中国”的习惯,用少数民族读音命名了不少地方,居延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泰龟城</p> <p class="ql-block">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河西重镇,今甘肃省武威市),慰问取得与吐蕃战争胜利的将士。从长安出发向着西北方向,王维只带了几个随行人员,乘着一辆轻便的马车前往边塞。王维的另一首诗《塞上作》也曾写到居延,但这里明确写出居延城,诗云:“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而这首诗中的居延城则让人产生疑惑,汉张掖郡居延县城也叫居延城,旧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吉日格郎图苏木东16公里处、古弱水下游干河床西岸。王维到达武威后任节度使府判官,后可能到过居延城,因而居延城非彼居延,是两个地方。居延置位于山间,而居延城位于黑河下游的平原,正如诗中所写秋日平原之景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上驼队</p> 这不仅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写到黄河、写到孤城,可以大胆的猜想,诗人也是和王维一样,过景泰索渡渡口,经媪围城,看到黄河从天际奔流而来,残破的媪围孤城出现在诗人眼前,而千年的杨柳依旧在风中飘荡,遥望前路漫漫,因而心生悲凉,折柳细品,于是写下了“西出阳光无故人”感叹!前人大多认为诗中的“孤城”指玉门关,然而诗中从黄河写到玉门关,地理跨度几千里。而西渡黄河经过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媪围城,孤城也可能是指媪围城而不是玉门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俯瞰龟城</p> <p class="ql-block">  俗语称:“先有媪围城,后有武威郡”。媪围县是古县名,西汉置,隶属于武威郡。东汉因之,至北魏废。据《水经注卷二·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南”。郦注云: “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县南,又东北入河也“。今已查明,现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之麦窝古城,即汉媪围城址。媪围城址在黄河北岸,媪围县即是今景泰县的古称。汉时中原向西域扩张,霍去病过黄河一路向西,首先拿下的就是景泰一带。公元121年,媪围设县,属武威郡最早设置的县,西至新彊,东达长安,扼河西之咽喉,为丝路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保护丝路畅通,筑媪围城,修汉长城,在景泰境内绵延数十公里,今古城、关城遗迹尚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媪围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学者对凉州词中“黄河”提出质疑,认为应写作“黄沙”。例如,叶景葵所著《卷盦书跋》提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再有陈伯海所著《唐诗汇评》认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显然,无论今人、古人由于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将“黄河”谬写为“黄沙”,而流传至今。河、沙一字之差,而诗意完全不同。索桥古渡之北即为黑山峡,黄河在峡谷中逶迤奔流,如遇落日,则长河落日、河水天来之景像震撼人心,本文题头照片即是明证。边塞诗多体现宏大景像,地域跨度大,诗人感叹行路之难,又震撼于塞外之雄浑景像,故因感而作,如此引人注目!然诗文中的地理,在现代技术下,更容易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佛沿寺(北魏)</p> <p class="ql-block">  如本人之推测,王维、王之涣诗均应和景泰有关,这也符合今人对丝路北线的认识。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都是中原与西域商业交流的路线。其中,北道从泾川、固原、靖远、景泰至武威,路线最短。中道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适中。南道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路途漫长。王之涣(公元688-742年)、王维均是盛唐诗人(公元701-761年),此时,景泰一带属关内道会州管辖。因此,唐王朝使节出使西域按理应选择路线最短之北线行走,因古代官方人员即使选择骑马行走,一日也不过九十里,而北线的驿站之间距离也恰好九十里故北线最节省时间。盛唐期间陇右之富,天下莫比,因此,沿途的使节供给保障不存在问题。汉唐时期,景泰是河西的真正门户,丝路北线经靖远跨黄河过景泰至武威,是必经之地,而且沿途的景观则非常契合诗人所描写的意像。</p><p class="ql-block">  基于上述,作者有了唐诗出景泰的大胆推测,当然这只是趣探,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料去佐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朝版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汜水关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媪围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