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之美 百年重塑山河

王槐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里是中国》读书札记回望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上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卷 首 语</b></p> <p class="ql-block"><b>科普你不知道的中国,感受每一寸土地的气质和温度</b></p><p class="ql-block"><b>运用宏大地理格局叙事,在时空思维中感悟自然律动</b></p><p class="ql-block"><b>在充满张力的文字里,领悟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36万字的翔实撰文、519的页图文,让你发现中国之美</b></p> <p class="ql-block"><b>1本书=3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b></p><p class="ql-block"><b>1本书=365处极致风光的瞬间捕捉</b></p><p class="ql-block"><b>1本书=519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b></p><p class="ql-block"><b>1本书=1000小时绘53幅专业地图</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b></p><p class="ql-block"><b>该书以广阔地理视角和宏大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b></p><p class="ql-block"><b>以唯美照片、专业地图、深情文字,描绘祖国的山河</b></p><p class="ql-block"><b>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是中国》从章节的排列上,采取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方式,这样能整体呈现出一种从荒原到人间的变化。通过这个途径,能带动读者体会中国人与中国这片土地的相互作用。</b></p> <p class="ql-block"><b>大碰撞的"洪荒之力"的充分释放,使得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另外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高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一、中国地理格局的第一阶梯</b></p> <p class="ql-block"><b>四大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中国士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阶梯。可可西里、阿里、横断山、九寨沟和四姑娘山均3000米以上,均在第一阶梯之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b></p> <p class="ql-block"><b>“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经来过这里,我酿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唱的歌却让我一醉不起,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辞而别而断绝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没人能唱出像你那样动人的歌曲,再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b></p> <p class="ql-block"><b>本想引用《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的一段歌词,作为在本期读书札记开场白的,可是唱着唱着,那优美的歌词哪段也不舍得割除。此歌的内容和声调很是优美柔情、引人入胜,我对可可西里的了解实在太贫乏了,除了藏羚羊,还有什么呢?这样我对这期“可可西里”专题的阅读:它的诞生、它的“技能”、它的万物生长等,就显得格外的关注了。</b></p> <p class="ql-block"><b>持续4万年至6万年的人口繁殖,村落、城池拔地而起;持续1万年的农牧垦植,耕地、家畜遍布四方;持续百年的现代工业的狂飙突进,公路、铁路通达天下。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却消灭了荒野。如今中国70%-80%的植物种类面临生存危机,40%的哺乳动物处于濒危状态。自从智人踏上这片荒野土地,人类对中国大地的改造便就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打开中国地图,绿色的平原和丘陵仅占960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的面积。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所剩无几,荒野在中国寥寥无几,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处当属位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了。因为可可西里不仅有藏羚羊,还有其他百禽千兽,且有各种植被,堪称中国现存最伟大的荒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远归荒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荒野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b>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处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之后的板块运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地体拼贴成陆地。给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飞速相撞,青藏高原开始剧烈抬升。熔岩从地底喷涌而出,形成大量火山遗迹。这些大山自西向东平行延伸,山与山之间是宽阔的沉积盆地,峰岭纵横,盆地相间。一片极为广袤的荒野——可可西里诞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荒野“技能”</b></p><p class="ql-block"><b>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为5000米,是青藏高原海拔颇高的地区。相比之下,拉萨市区的海拔仅3600米,西宁市区的海拔甚至不足2500米。高海拔造就了一个寒冷的世界,可可西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和零下4.1摄氏度之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6.2度。于是,可可西里的首要“技能”是寒冷。</b></p> <p class="ql-block"><b>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地向可可西里盆地流淌,盆地内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加之永久冻土阻止流水渗入地下,于是积水成湖。可可西里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7个,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总面积达7825平方公里,相当 于600个西湖。可可西里保持荒野本色的第二个“技能”,就是湖沼化。</b></p> <p class="ql-block"><b>从这里发源的河流,多数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只有少数水系流出可可西里区域,或是穿越昆仑山,流向北方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或是汇入长江、黄河,成为这些超级大河的源头。这些河流往往水量较小,侵蚀力有限,它地势平缓,相对海拔只有300-600米,而成为可可西里保持荒野本色的第三个“技能”,是“世界屋脊”上保持最完整的高原平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荒野万物生长</b></p><p class="ql-block"><b>蛰伏植物率登场,它们是高原生命的先锋。它的叶丛其中簇生柔子草的长相最为喜人,一经生根发芽,便会蔓延成一个巨大的圆形,直径可达2米。它的叶丛夹杂了泥沙细土,可以吸湿保温。即使外部温度已降至零下,植物体内部温度仍可保持在1-2摄氏度。它还可以促进枯叶腐烂分解,积累有机质,改善土壤,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生长,也可为其他植物的迁入奠定基础。</b></p> <p class="ql-block"><b>在可可西里,凤毛菊、火绒草、兔耳草、圆穗蓼等植物,纷纷借助蛰伏植物体内稳定而优越的小环境而蓬勃生长。所有这些植物只有100天的生长周期。它们必须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完成发芽、成长、开花、结籽的全过程。每年的6月,大地还满是荒芜;7月,几乎一夜之间,无数花花草草从地下冒出,竞相绽放;8月,植物的种了便已成熟脱落,在可可西里的蓝天下随风飘荡。</b></p> <p class="ql-block"><b>植物的繁茂使得可可西里生机勃勃,但是真正的主角属于动物们。因为此地人迹罕至,它们可以在高原上自由地生息繁殖。身材娇小、体长只有10多厘米的鼠兔最喜欢可可西里的高原草甸。尤其在草皮开裂呈块状的地方,它可以轻易挖掘出复杂的洞穴,以躲避天敌,可谓“狡兔三窟”,“富足”的生活可以让它们大量繁殖。</b></p> <p class="ql-block"><b>相比之下,它们的亲戚黑唇鼠兔、高原兔、喜欢喜玛拉雅旱獭、白腰雪雀、黑颈鹤等则没有鼠兔那么幸运、滋润了。它们均为体态瘦小的洞穴动物,因为可可西里缺少可以供其隐蔽的灌木丛,而常常为那些更大的蹄类动物所肉食。更大型的动物则是蹄类动物,如:盘羊、白唇鹿、藏原羚、岩羊、藏野驴、野牦牛等,最耀眼的明星动物当属藏羚羊。</b></p> <p class="ql-block"><b>如今在可可西里地区生活的藏羚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6万只。成年雄性藏羚羊黝黑的面部,角的长度可达60-70厘米,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竖直向上,在雪山下、余晖中都极为突出。人们将其称为“雪域精灵”,可谓“实至名归”。为了“爱情”,雄性藏羚羊间常常发生激烈打斗。但是即便战胜对手,也不代表可以就此获得雌性的欢心,它仍需要用实力完成追逐,直至成功。</b></p> <p class="ql-block"><b>收获爱情结晶的雌性,将很快与雄性分享,开启中国最后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它们穿越山谷,跨越人类的铁路线,最终到达梦幻中的卓乃湖。成千上万的雌性藏羚羊聚集于此诞下小羊之后,再带领小羊返回冬季栖息地。之后,一个新的轮回又将开始……。这便是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远归荒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阿里:荒野文明</b></p> <p class="ql-block"><b>提起阿里,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他为了西藏贫困阿里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最后牺牲在开山凿土的第一线,为西藏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全国各条战线干部的一面红旗。</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阿里在哪里?除了贫困它还有什么?我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打开《这里是中国》阿里这一章节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阿里:荒野文明”这六个大字!这怎么来理解呢?荒野文明,这句话语可不常见哦。</b></p> <p class="ql-block"><b>阿里作为西藏自治区下辖地区,处于中国的极西地区,此地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显得太过遥远,即便在西藏内部,它依然属于遥远的远方。然而这荒芜之地却拥有极致的风光,并孕育出神秘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堪称另一个敦煌。</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学者们认为,要了解西藏文明,必须先了解阿里。阿里究竟有什么?阿里为什么能够影响整个西藏?通过阅读《这里是中国》这部巨著,让我深深地感到:我们需要从阿里的三大元素说起,因为它们拥有改天换地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6500万年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阿里地区的沧海变成了陆地。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四条巨大的山脉在此汇集,形成阿里的第一个元素——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成千上万年的降雪,在群山中积累出大量的冰川,尤其在纳木那尼峰、冈仁波齐峰、隆格尔山周围,以及阿里北部,最为密集。冰川不断消融,向下流淌,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诸多补给,形成了阿里的第二个重要元素——水。</b></p> <p class="ql-block"><b>大约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还是一片灌满了水的大湖。在此过程中,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等物质大量沉积在底部,形成了厚达800米的沉积地层,阿里的第三个重要元素——土,终于来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一、二万年前,人类已经踏上阿里的土地。他们制作石器,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在岩石之上。在漫长的岁月里,阿里地区经历了象雄王国(存续了大约1000年)和古格王国,在石岩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中都有详细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b>阅读《这里是中国》这部巨著的阿里章节,知道了象雄王国与古格王国都已远去。但它依然保持着独有的魅力,它拥有中国宁视度最好的星空,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动植物,还拥有纯朴的居民……。</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阿里就在荒原中,既荒野,又文明。真的好独特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横断山: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b></p> <p class="ql-block"><b>在“东方红”大型歌舞剧《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演唱中,歌词唱道:“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其场景及歌词中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所表现的钢铁意志。</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通过阅读《这里是中国》横断山这个章节,我才真正地理解到这“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的艰难。中国革命就是在那样“穷途困境”中,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冲出重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b></p> <p class="ql-block"><b>在自然景观中,人们总是偏爱山岳。当面对成千上万的高山时,又将是怎样的场景?中国西南部有这样一处土地,它是山的世界、山的王国,一个“偏跟山过不去”的地方,就连名字都透露着“霸气”——横断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横断山总面积36万平方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占73%,贡嘎山、梅里雪山、四姑娘山等一众名山,密集相拥。群山之间,还有无数闻名遐尔的人间胜地:九寨沟、香格里拉、丽江等,一个赛过一个。</b></p> <p class="ql-block"><b>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自南向北与欧亚板块猛烈碰撞,“短兵相接”之处,大地相互挤压、紧缩,形成大规模的褶皱与断裂。这些褶皱和断裂便是今天横断山的雏形,它们大致分为七列。</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从南北方向延伸,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宁静山(芒康山)——云岭、沙鲁里山脉、大雪山脉、邛崃山脉、岷山山脉,统称为"横断七脉″,完成了造山运动。</b></p> <p class="ql-block"><b>就连那些不太知名的“配角”也同样精彩纷呈。横断山脉不仅山形出众,还是中国各大山脉中观赏雪山倒影的最佳地带。冰川作用在群山之中形成了众多凹地,它们聚水成湖,形成了上千个高山湖泊。</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更大量级的流水沿着横断七脉之间的谷地流淌,逐渐形成了六条大江一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泯江,统称为"横断六江″。扭转乾坤的重担落到了横断六江水量最大的金沙江身上。</b></p> <p class="ql-block"><b>七脉六江,高山深谷平行相同,这是地球上最壮观、最密集的高山峡谷区。南北走向的高山、汹涌难渡的江河,形成了天然的阻隔,横断东北的交通。不过,交通的阻碍也使得这里保留了相对原始的生态环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世界上垂直自然带极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山地森林到高山灌丛,再到亚冰雪带的高寒荒漠。桦树林、铁杉林、云杉林、杜鹃林等,以及各种草甸,都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各得其所。</b></p> <p class="ql-block"><b>这里动物种类的丰富更加引人瞩目。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茫.戴维在横断山脉发现了大熊猫;1890年,西方人在横断山脉捕获了滇金丝猴。新的物种仍不断被发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横断山脉再次发现新物种一一天行长臂猿。它是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但它目前在国内的种群数量不足200只。其他种类的动物也同样引人瞩目,例如白唇鹿、岩羊、藏狐等。</b></p> <p class="ql-block"><b>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一些古人不断南迁。横断山脉横断了东西,却出同时开启了南北沟通的通道。群山密布、江河纵横、物种丰富、民族多样,这便是横断山脉。然而,高山险阻限制了外界对它的了解。</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自然与人文景观如此密集的横断山脉是这是我们最晚认知的大型山脉。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一批西方探险家的进入,横断山脉的神秘面纱才逐步被揭开。其名字的确切记录则更晚。</b></p> <p class="ql-block"><b>今天,横断山脉交通𣎴便状况已经大为改观,公路穿越沟谷,翻山越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片山域,或仰望雪山、或俯视深涧……请在欣赏它的同时,努力保护它,因为它是中国极致风光最丰富的山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九寨沟:毁灭与创造</b></p> <p class="ql-block"><b>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7级地震,袭击了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九寨沟。原来色彩斑斓的多个高山、湖泊、坝体坍塌湖水瞬间正泄,几乎干涸。昔日宽近300米,有着珠帘水瀑的诺日朗瀑布,变得荒败狼藉,犹如乡野土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从仙界跌落凡尘,九寨沟仅仅有了一天的时间。变化之快,令人唏嘘。人们或为已经饱览九寨沟的风光而庆幸,或为尚未欣赏其美景而遗憾,似乎九寨沟的破败已成定局。美景真的就此消失了吗?当然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让我们知道,大破之后必然会产生大立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b>打开《这里是中国》的“九寨沟”这一章节,我们就能获悉九寨沟“毁灭与创造”的历史。如果我们了解九寨沟形成的历史。就会明白,一处风景想要“修练”到九寨沟的级别,它所要经受的“磨难”是超乎想像的。对大自然而言,这点损伤实在微不足道。一切磨难皆是修练,一切毁灭皆是创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度地带。4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海水清澈温暖,阳光直射海底。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一天又一天的光合作用,一代又一代生物死去,之后残留的骨骼,使得一种毫不起眼的物质开始在此经年累月聚积,这种物质便是钙。</b></p> <p class="ql-block"><b>钙以碳酸盐岩的形式沉积海底,亿万年后其总厚度高达4000米。在久远有未来,它就是形成九寨沟美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青藏高原剧烈隆起。到33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东缘隆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这便是九寨沟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九寨沟的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的“毁灭与创造”。首先登场的“毁灭者”与“创造者”是冰川。260万年前,冰期来临,全球气温骤降,作为高原山地的九寨沟孕育出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冰川对山峰产生强烈的剥触作用,山峰平缓的外壳被冰川破坏,一座座山峰开始变得陡峭峥嵘直刺苍穹。</b></p> <p class="ql-block"><b>距今70万年前,第二次冰期席卷而来。此次形成的冰川规模更大切割势头更为猛烈,平坦的高原大地被划出一道道高深宽阔的u形谷。今天九寨沟重要的沟谷,多数在此时由冰川侵蚀形成。典型的如则查洼沟,它长近32千米,是九寨沟景区内最长的一条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其次在21万年前,诺日朗南北山体大量崩落,崩滑物质急剧叠加,在谷底水流之处逐渐堆积成一个微凸弧形直立崖面。九寨沟内最宽的瀑布——朗日诺瀑布,诞生了。不同季节,诺日朗瀑布被周围的植被衬托得多姿多彩。完全无法想象这样一处美景竟是因山体崩落而诞生,却又因地震而铺毁。</b></p> <p class="ql-block"><b>16万年前,第三次冰川期来临。“洪荒之力”层层加码,不仅大小沟谷继续加深、加宽,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大量堆积物堵塞河道的情形。堵塞之处又积水成湖,形成堰塞湖。被破坏之后的湖泊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大、更美丽。例如熊猫海,面积为之前的数倍,湛蓝的颜色就连蓝宝石都无法比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冰川、崩塌、滑坡、泥石流相比,另一个“破坏者”与“创造者”则是润物细无声的,便是水。水流不但为湖泊提供了补给,还带来了上面提及的重要物质——钙。水将碳酸盐岩中的钙质熔解,在沿途不断沉积,所形成的沉积物被称为钙华。小小的钙华积少成多,开始显出极强的破坏力。</b></p> <p class="ql-block"><b>钙华累积成堤坝,将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却也创造出新的风景。最为典型的是树正群海。钙华累积的堤坝在沟谷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23个海子,紧密相接,连绵600米。秋季层林尽染,究竟是水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植物,还是陆上布满了碧玉水体,已然无尘分解。</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几十年前,人类带着现代伐木工具进入九寨沟。1968-1979年的12年间,,人们以每年超过10万立方米的速度砍伐林木,森林整片整片地消失,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加剧,沟内的海子有三分之一发生干旱,直到1978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人工破坏才被逐渐消除。</b></p> <p class="ql-block"><b>浩浩汤汤4亿年的成长,一边毁灭,一边创造,没有力量可以阻挡九寨沟的日新月异。今天,一场地震自然无法毁灭九寨沟的美。未来的九寨沟,一定会有旧的景观消失,也一定会有新景观诞生。但无论如何,它都将纯静似海,都将如梦如幻,都将万紫千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四姑娘山:冰与岩之歌</b></p> <p class="ql-block"><b>近年来,在四川西部,一处“全新”的峰群以凌厉之势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它便是四姑娘山。四姑娘山风景优美,人称“蜀山皇后”。</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高手云集的登山界,四姑娘山的名气甚至比珠峰还要响亮。来自西方的登山者、攀岩者喜欢将其称为“阿尔卑斯”或“中国的优胜美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可是,在国内旅游爱好者中,对于四姑娘山并不熟悉。我也是打开了《这里是中国》这部巨著,才醍醐灌顶获知其芳名,真有“相见恨晚”之感。</b></p> <p class="ql-block"><b>通过阅读《这里是中国》,才获知四姑娘山主峰海拔仅为6250米,贡嘎山中的许多独立山峰,例如中山峰、爱德嘉峰、嘉子峰、日乌且峰都要比它高。</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不但四姑娘山“身高”不足,不被人所看好,更主要的是它所经历的五次“时运不济”,让它在川西风景中最被无视的一个,在“冷板凳”上坐了千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1200年前,诗圣杜甫在成都遥望“西岭”留下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雪山”从此名扬海内。四姑娘山与诗圣失之交臂。人生的冷暖,只在刹那。</b></p> <p class="ql-block"><b>19世纪后半叶,西方传教士在四川发现了大熊猫,这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及川西山地里丰富的各种动植物,让卧龙自然保护区名声大振,四姑娘山则再次被忽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初,贡嘎山高度被《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撰稿人约瑟夫.洛克误算为9000米,其“世界最高峰”的名头传遍了世界。高度、山形皆不占优的四姑娘山第三次被外界错过。</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进入川西接连翻越许多雪山,包括四姑娘山南部的夹金山、北部的岷山等,但是它们都不在红军前进的要道上,四姑娘山注定与革命历史无缘。</b></p> <p class="ql-block"><b>20世纪60年代,伐木工人带着现代设备进入九寨沟。人们发现保护九寨沟优美环境,远比采木创造财富更重要。此时四姑娘山依然养在“深闺”,尚不知“自然保护区”为何物。</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是金子总会发光”,既非中国传统名山,又不是近代西方探险家的焦点,更与革命历史无缘,这位“姑娘”究竟有何迷人之处,让人很想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上天对人是公正的,对于山川江河也是如此。百万年以来,冰期多次降临四姑娘山,使得高原山地上发育了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冰川在大地上持续切割,形成密布的U型山谷。</b></p> <p class="ql-block"><b>冰川不仅切割山谷,还在4000-5000米的山地刨蚀出大量冰斗。当冰川消融,冰斗蓄上了水,便形成了冰斗湖。此时,四姑娘山便具有了“冰”的特有元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使得大量的岩石从地表露出,其中有一种由地下岩浆在高压下形成的岩石,质地坚硬,色泽美丽,名为花岗岩,这是形成四姑娘山另一“岩”的特有元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四姑娘山的花岗岩尤其丰富,它比其他岩石富含更多的钾、钠等微量元素,并相对容易被上析出,成为植物生长的“培养基”,创造出了多种特殊的地理现象。</b></p> <p class="ql-block"><b>冰川、河流塑造的海子与形态各异的岩峰,共同绘成了奇丽的倒影。沟谷中的湖泊,可以映出完整的山体,加上天光彩云,可谓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冰和岩造就的雪山倒影被摄影家发现后,登山者、攀岩者、攀冰者也注意到了四姑娘山的独特之处,便蜂涌而至,她比美国的著名的攀岩圣地海拔更高,堪称“岩石的殿堂”。</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一切并没有阻止登山者的脚步,反而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登山者。自1981年首登成功至今,已有12支队伍完成了对幺妹峰的攀登,而这些攀登都成了攀登界的经典案例。</b></p> <p class="ql-block"><b>虽然四姑娘山遭遇到以上五次时运不济,但是她所特有的冰、岩和攀登殿堂的三大特质,终究还是让她脱颖而出,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她无比绚丽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中国地理格局的第二阶梯</b></p> <p class="ql-block"><b>海拔在1000一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阶梯。新疆的伊犁和罗布泊、甘肃、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贵州的梵净山,其海拔、地貌、风情均属第二阶梯范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伊犁: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b></p> <p class="ql-block"><b>中国的四大高原无一不受到地壳大碰撞的巨大影响。至此,中国大地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在前面几期读书札记中谈到的、海拔最高的可可西里、阿里、横断山、九寨沟和四姑娘山,均属于第一级阶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的伊犁、罗布泊、甘肃、西安、成都和梵净山,是我在读本书时重点要看的内容。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海拔在500米以下的,河南、浙江、福建、青岛和广大江南地区为第三阶梯。</b></p> <p class="ql-block"><b>一条天山横亘中央,塔里木盆栽地、准噶尔盆地分立两侧,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峙。从高山、沙漠、草原,到河流、湖泊绿州,地貌之丰富、物产之充裕,全国无出其右。为拥有这块热土,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强盛如汉唐,西域仍处于降而复叛、叛服不定。在宋元明三朝数百年间,中央政权基本上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直到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进入伊犁河流域,经数年整治渐次重归。经营西域的关键命门,它就是伊犁。</b></p> <p class="ql-block"><b>一条天山横亘中央,塔里木盆栽地、准噶尔盆地分立两侧,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峙。从高山、沙漠、草原,到河流、湖泊绿州,地貌之丰富、物产之充裕,全国无出其右。为拥有这块热土,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强盛如汉唐,西域仍处于降而复叛、叛服不定。在宋元明三朝数百年间,中央政权基本上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直到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进入伊犁河流域,经数年整治渐次重归。经营西域的关键命门,它就是伊犁。</b></p> <p class="ql-block"><b>伊犁所在的欧亚大陆腹地,由于受南部青藏高原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气难以到达,所以它的西部是大面积的沙漠。而它的西部却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米的大西洋水气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充足的水气,加之伊犁地形既深且窄,形成了外部寒冷、内部温暖的“逆温带”,使得该地区的草木颇为繁盛。喜温的野生苹果、核桃、杏在此大量繁殖,伊犁成了中国野生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到了清代,对游牧民族了解至深的乾隆皇帝,显然看清了这一点。经营西域,必先经营伊犁。一场对伊犁天翻地覆的大改造开始了。数百年来,造城、屯田、移民,是繁荣伊犁的三大成功“举措”。</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清王朝以惠远城为核心营建了伊犁九城,形成当时新疆的城市群;根据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宜牧宜农的特点,将伊犁建成食财赋“与内地无异”繁荣;从全国各地征调移民来充实伊犁,使之成为民族杂处、共融共通的移民社会。</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伊犁,仍然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它的交通日益便捷,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北京、上海、广州都已开通飞往伊犁的航线,高速公路、特大桥梁也连接起伊犁内外,这些都勾起了人们对伊犁风光秀丽、物华天宝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伊犁已变得不再遥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罗布泊:楼兰生死五千年</b></p> <p class="ql-block"><b>1972年7月23日,美国陆地卫星1号发射升空。它逐一扫描地面,两年时间里便扫描了全球陆地的绝大部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如此宏观高清的视角观察我们所居住的星球,许多鲜为人知的的神秘角落也被一一展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中国西部的一只“大耳朵”尤其引人瞩目。它长约60千米,宽约30千米,明暗相间的半环状线条,一圈一圈地往里收拢,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耳”。大家不知其为何物,亦不知为由谁人造就,只知其所在之地的地名为罗布泊。</b></p> <p class="ql-block"><b>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深居欧亚大陆内陆。这里遍布荒原,异常干旱。极目四望,往往寸草不生。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然而就是这样的“死亡地带”,却具有极其强大而神秘的吸引力。它那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究竟来自何方?</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从 1876年俄国探险家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901年在此沉睡于千年的古城被瑞士探险家发现,再到1964年中国在此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无数探险家、科学家为探究“小河公主”、“沙漠王子”、楼兰等故人、故城、故事而着迷,甚至付出了生命。</b></p> <p class="ql-block"><b>由于罗布泊地区处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那些从四周山脉中孕育出来的河流,以及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等纷纷向罗布泊奔涌而来。所以,与人们惯常的印象不同的是,今日被人称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曾经是连绵荒漠中最湿润的地方,久而久之聚水成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了水,生命也就开始绽放。流水在罗布泊的荒漠大地上冲刷出绵长的峡谷,诸水汇流,最终形成名副其实的罗布“泊”。水草丰满,自然吸引包括候鸟在内的各种动物前来栖息,有了丰富的动植物,罗布泊最绚烂的绽放,将由人类创造。</b></p> <p class="ql-block"><b>公元前3000年,西方欧罗巴人开始向东方水草丰满之地迁徙。他们看到罗布泊绿州繁茂,胡杨成林,便就此定居了下来。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罗布泊先民们就掌握了灌溉、制铜、纺织技术,便开始在规模地开发他们的家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楼兰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公元前126年,据张 骞带回的“实测报告”获知:楼兰便是“小河公主”后裔们所创立的新国家。楼兰王国也是借助中央之威扩张势力范围,逐步占领且末、尼雅、精绝等小国,基本上统一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而逐步强盛起来的。</b></p> <p class="ql-block"><b>与“小河公主”对应的“沙漠王子”,生活显然更加富足,其陪葬品之丰富、精致,保存之完好,足以蜚声世界。然而,楼兰人对知识的追求显然未能继续。公元6世纪,楼兰人逐渐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到了公元645年唐玄宗途经此地时,眼见繁华散尽,亦是相当惊讶!</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楼兰消失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外敌入侵、丝绸之路改道、甚至是突发鼠疫,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日俱增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胡杨死亡,植被大面积减少,河道干涸,地表出现大面积土丘、沟谷,形成雅丹地貌。</b></p> <p class="ql-block"><b>罗布泊雅丹地貌总面积广达3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它们或如万舰齐发,或如荒原孤岛。在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那些被风吹走的沙尘则在罗布泊降落,形成新疆第三大沙漠。荒漠的面积的与日俱增,长期就形成了“水去人散”窘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到了20世纪后半叶,开发塔里木盆地中,修建大坝,拦蓄上游河水,浇灌出一片片农田绿州,那些流向罗布泊的河流全部断流。到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现在,“小河公主”、“沙漠王子”、楼兰等故人、故城、故事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甘肃:愈多元愈美丽</b></p> <p class="ql-block"><b>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甘肃是一个偏远的西部省份。它有着大片干旱的土地、漫天的风沙,以及荒凉的边关。除此之外,你一定还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关于甘肃的旅行指南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各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水火不容的动植物都会在这里会集,各种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也会在这里交会。对它来说,愈多元愈美丽。这一切都要从甘肃的形成说起。</b></p> <p class="ql-block"><b>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甘肃是一个偏远的西部省份。它有着大片干旱的土地、漫天的风沙,以及荒凉的边关。除此之外,你一定还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关于甘肃的旅行指南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各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水火不容的动植物都会在这里会集,各种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也会在这里交会。对它来说,愈多元愈美丽。这一切都要从甘肃的形成说起。</b></p> <p class="ql-block"><b>按地理分区甘肃分成四个区域,第一个地理区域是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就是今天的兰州、定西庆阳等地。这是公元前1960年前后,周人的先祖不窋因夏朝朝政混乱遂率领周部落避开混乱的中原,来到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甘肃庆阳进行耕织、繁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甘肃第二个地理区域是陇南山地,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覆盖陇南市、天水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区域。它是在公元前890年前后,赢氏部落的首领赢非子因养马能力出众,被周孝公封到秦,专门负责在秦给王室养马。</b></p> <p class="ql-block"><b>汉武帝为征服匈奴,联会西域的大月氏共同讨伐匈奴,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在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于是甘肃的第三个地理区域——河西走廊,出场了。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这是一条从中原到西域的必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幸运的是,走廊南侧便是高大的祁连山,冰川融水和山区降雨在山谷汇集成河,使得河西走廊处处都是连绵的块块绿州,为一个开放的大国创造了绚烂的文明。这时的河西走廊,不是边关而是通衢;不是荒芜之地,而是施展雄心的壮志之地。</b></p> <p class="ql-block"><b>甘肃的第四个地理区域——甘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直到元朝,它才被整体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甘南则在清代划入甘肃。至此,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河西走廊、甘南高原四大区域构成的甘肃主体基本形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如果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甘肃,那未它在中国的独特性将一目了然。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博大的中国里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都在甘肃交会、碰撞、融合。甘肃已经完全不是偏远的西部省份,而是一颗通达中国四方的“中国之心”。</b></p> <p class="ql-block"><b>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另外,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甘肃已不再是通衢。到了明朝,朝廷在包括甘肃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建造了“豪华版”的长城,其人力、财力远超汉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然而,越是强大的长城,越证明国家的衰弱,中央之国已日薄西山,甘肃成了肃杀的边关。曾在开放时代富甲全国的甘肃陷入落贫穷之中。到近现代,欧州人从海上袭来,中国的海洋文明重新开启,甘肃这个中国的内陆省份完全与此无缘。</b></p> <p class="ql-block"><b>通过阅读《这里是中国》有关甘肃这个章节,才让喜爱“文史地”的我,在头脑中揭开甘肃这张模糊、神秘的面纱。甘肃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我想“一带一路”是个大机遇。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愈向西愈美丽,愈开放愈美丽,愈多元愈美丽……</b><span class="ql-cursor"></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西安:鲜衣怒马一千年</b></p> <p class="ql-block"><b>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安。或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或是汉唐盛世的长安城,又或是明清时期的古城墙。但西安又并非只是一座高高在上的古老帝都,而是一座鲜活的城市。它历经无数次城毁人失,却总有一种威力,让它焕然一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西安长达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以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迁都洛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前期先后为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后期从唐末,历经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为西北重镇发展期。</b></p> <p class="ql-block"><b>初生的西安,不是纯粹的平原,而是一半山地,一半平原。山在平原前,巍峨耸立;平原在山脚下,缓缓辅陈。千百万年前,今天的秦岭北部的地层发生断裂,断层北部持续下陷,断陷形成关中盆地,南部则不断隆升,崛起成为秦岭山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山地中的水系切穿山体形成峡谷。诸多峡谷依次并排而立,如群龙吐水,这就是"秦岭七十二峪″。流水冲出峪口,盆地内湖沼遍布,河流纵横,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等,再加上北部的泾河,共同注入渭河,统称为"长安八水″。</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河流、湖沼带来大量的泥沙,经过漫长的沉积,使得关中盆地的沉积物厚达千米,于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诞生了。3000多年前,周人加入"西安人″的行列。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细化的农田管理模式,冲积平原很快开发为良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然而,真正的改变来自工匠和士兵。最完美世界的便是秦兵马俑。工匠们对兵马俑逐一刻画,每个作品都被赋予独特的个性,栩栩如生,肌肉的纹路都被精心处理。重达一吨的铜车马由6000多个一次铸造成型的零件组成。</b></p> <p class="ql-block"><b>秦人喜欢鲜艳的颜色,当时的人、马、车的用色都十分抢眼。以兵马俑为例,穿着紫色的长袄,外披深红色的铠甲,局部则由蓝色、粉色、黑色、白色点缀。华丽的衣着,壮美的骏马,7000多个鲜衣怒马的将士组成的方阵,拱卫着强盛的大秦帝国。</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都城选在饱经战火的关中长安。随后经过数个王朝的不断经营,隋唐统治者又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营建出规模更大的隋唐长安城。在帝王、僧侣、胡人、诗人及城市规划者的共同努力,鼎力把长安城推向神坛。</b></p> <p class="ql-block"><b>秦人喜欢鲜艳的颜色,当时的人、马、车的用色都十分抢眼。以兵马俑为例,穿着紫色的长袄,外披深红色的铠甲,局部则由蓝色、粉色、黑色、白色点缀。华丽的衣着,壮美的骏马,7000多个鲜衣怒马的将士组成的方阵,拱卫着强盛的大秦帝国。</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都城选在饱经战火的关中长安。随后经过数个王朝的不断经营,隋唐统治者又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营建出规模更大的隋唐长安城。在帝王、僧侣、胡人、诗人及城市规划者的共同努力,鼎力把长安城推向神坛。</b></p> <p class="ql-block"><b>从秦至唐,西安经历了鲜衣怒马的千余年。唐代之后,政治中心迁移,西安由都城变为府城。城市的规模大为缩小,军事地位更加凸显,宋元明清四朝无不将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明清时期修建的城墙便是最好的证明。</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今天的西安,城墙、钟楼的军事作用已不再重要,但它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它融合着不同的宗教,是多所著名高校区域所在地,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还是中国公路、铁路、航空的枢纽,充满创新,充满活力。</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就是西安,鲜衣怒马再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b></p> <p class="ql-block"><b>这一年多来,我手中最常见的一本书就是《这里是中国》,这本充满我国山土人情、文史地理的巨著了。它让我揭开了遥远的荒野文明阿里、红尘孤岛梵净山等神秘面纱,它让我深读了熟悉的鲜衣怒马西安、浴火重生九寨沟等来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今天我打开《这里是中国》这本巨著,接着要往下看的竟是早就想去旅游,而至今仍没有前往的天府之国——成都。成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它那么地吸引人?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于是,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今天的阅读。</b></p> <p class="ql-block"><b>这也许要归因于它对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容纳。三千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无数人逐一登临成都这个舞台,共同营建出一个中国最具人间烟火的气的城市不无关系吧。是的,王侯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小民都曾在那里登台亮相。</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今天的成都是历史成都的延续和发展,其最为特别之处在于,自公元前4世纪建城以来,2300多年间,城址未曾迁移,城名也未曾更改。历代成都城区皆以大致相同的中心展开,即今天锦江两条主要支流之间的区域,历代成都的故事也在这里上演。</b></p> <p class="ql-block"><b>距今约3000年前,岷江上游的古蜀人率先发现了成都的价值。他们顺江而下,翻越重重山岭,进入成都平原,在条件优越的成都西北部建立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都城,即今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是中国出土金器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先秦遗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公元2300年前,古蜀国被秦国所灭。蜀郡太守李冰建筑的都江堰,成为成都治理蜀地的中心,担当了统一中国大后方的重任。公元1700年前,魏、蜀、吴三国鼎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以成都为中心经营蜀地,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的经济发展。</b></p> <p class="ql-block"><b>先秦及秦汉时期,成都的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文化上仍较中原落后许多。唐宋时期,成都的经济达到鼎盛。政局安定时,文人雅士如王勃、卢照邻、李白、陆游等人,皆以游历成都为风尚。中原板荡之际,文人雅士又纷纷以成都也避难之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逃难到了成都,寄寓寺庙少许时日之后,便开始营建他自己的新家一一著名的杜甫草堂。随着文人雅士的增多,成都逐渐变成一个艺术氛围极为浓厚的城市,满城的人都在谈论诗文、绘画、音乐。李白、杜甫……</b></p> <p class="ql-block"><b>元末明初以来,各地移民进入成都,其人口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移民们带着各自原籍的生活习惯、方言,五方杂处,互相通婚,最终在成都这个熔炉中被塑造为全新的成都人。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主导的文化便让位于更具烟火气的市井文化。</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千千万万个市井小民中的多数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却共同推动了成都的全新繁荣,让成都充满了包容万千的人间烟火。今日的成都走过三千年的沧桑。各类新式建筑拔地而起,商业繁盛,交通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前卫而多样,并充满文艺气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近年来,除去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外,成都越来越受人青睐,不论是网络搜索指数,还是各种城市排行,它都有不俗的表现,荣获非一线城市生活舒适度指数、公司人最想去的非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搜索指数排名三项第一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就是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6、梵净山:红尘孤岛</b></p> <p class="ql-block"><b>中国贵州,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其中旅游业的进步尤其令人瞩目,增速达40%以上。</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里程碑式的好消息也是接踵而来。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在此之前,人们也许知道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也许知道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但对于梵净山,绝大多数人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到过。</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是梵净山在明明更加声名显赫的长白山、衡山、恒山,更不用提申遗20多年的华山面前,提前跨入世界遗产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b>是因为贵州的好运集中爆发?是因为它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还是因为它的相貌出众?都不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梵净山的形象虽然特别,但黄山、庐山、华山等还是更胜一筹,更不用提西部众多的巍峨雪山。</b></p> <p class="ql-block"><b>所谓佛教五大名山,也并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真正被广泛认可的只有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四大名山。梵净山最多算是一个区域性的宗教名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看来真正了解梵净山的价值,已经不能用我们平常看待名山大川的方式了。因为它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亘古至今,人世间滾滾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正如生态学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中国地理格局的第三阶梯</b></p> <p class="ql-block"><b>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阶梯,中国的地理格局就此定形。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山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河南:造山、造水、造中华</b></p> <p class="ql-block"><b>在过去11期″读书札记″(周刊)中,主要介绍了第一阶梯的可可西里、阿里、横断山、九寨沟和四姑娘山和第二阶梯的伊犁、罗布泊、甘肃、西安、成都和梵净山。从本期″读书札记″将开始介绍更加精彩的第三阶梯:造山造水造中华的河南、无敌生产力的浙江、开拓者传奇的福建、一部城市美学史的青岛和江河湖海盛宴的江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河南并非只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其实它是一个山地大省。其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以上,可谓一半山地,一半平原。这一特征正是理解"什么是河南″的关键。″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造水,不但塑造了极佳的山川地理景观,更是创造了一段段历史奇迹,河南逐步被推向辉煌的顶点,直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b></p> <p class="ql-block"><b>在现代一般人的印象中,河南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省,不值一提。阅读《这里是中国》之后,让人对它的认识有了大大的提升。它并非如此简单。3000多年来,河南是历经了山地、水系、大平原,和它们所带来的太行山时代、秦岭时代、大别山次时代,以及最辉煌的大平原时代,这才是个完整、清晰的河南形成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太行山时代:古老的华北板块发生断层而形成南北延绵400余千米的太行山。山脊海拔高1500一2000米,构成了山西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这样的造山过程使太行山面向河南一侧,出现了一系列极为陡峭的悬崖绝壁。山势伟岸,壁立万仞。在山中生活的人们只得劈山开路,道路或直掛绝壁,或盘旋山谷,上下艰难。闻名遐迩的红旗渠、郭亮村就建在这崇山峻岭之中。</b></p> <p class="ql-block"><b>秦岭时代:秦岭山脉是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古老秦岭造山带的基础上,其北部在断层作用下发生強烈隆升的结果,并诞生了嵩山、伏牛山等一系列山脉,其长度超过1000千米。其中伏牛山群山连绵,水汽充足,山间植被浓密,云蒸雾绕。从这些山地中发源的大小河流多达170条。众多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冲积扇更大、更厚的冲积平原,形成了"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的秦岭时代。十三朝古都洛阳及龙门石窟就诞生于秦岭时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别山次时代 :桐柏山、大别山与秦岭山脉时代同时,其影响广度、深度不及前两个山脉,故称其为大别山次时代。桐柏与大别山作为秦岭的东部延伸,地处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过度地带。冷暖气团在此交替频繁,山中常年云遮雾绕,阴雨不断,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水如镜面,山若泼墨。大别山与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合围,形成了著名的南阳盆地,楚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南阳就诞生于此,它亦是楚国早期都城的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大平原时代:三个山岳时代之后,太平原时代才跚跚来迟。这个主角不是山岳,而是一条大河,是条冲破太行山与秦岭联手构成的重重封锁进入河南的黄河。在三山合围的河南中东部地区,黄河肆意奔流,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数亿吨到十多亿吨。数万年之后,形成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共计30万平方千米,横跨京、津、冀、鲁、豫、皖、苏7个省市,谓之沃野千里,毫无半点夸张。河南部分更是最为膏腴之地,这便是河南的大平原时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大部分区域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被太行山、秦岭余脉和大别山怀抱,中、东部则为辽阔的华北平原。在先秦至宋的数千年间,河南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河南定都,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b></p> <p class="ql-block"><b>想要解答″什么是河南″是异常困难的。中国再也没有一个省份像河南那样跌落得如此突然、如此沉重、如此、如此漫长,以至于人们对它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因为"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造水,𣎴但塑造极佳的山川景观,更是接连创造了一段段历史奇迹。由此,河南逐步被推向辉煌的顶点,甚至直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繁荣时期,河南不断地向外传播文明。衰落时期,河南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在今日学者们不完全统计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就有1834个;3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就有171个。正是源于河南繁荣时期、衰落时期都持续不断的传播,才有今日中国的人口、文化格局。 造山、造水、造中华,这就是河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浙江:无敌生产力</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能像浙江这样有如此多正面评价的地方。富裕、人才济济、江南水乡、风景优美,可谓"人杰地灵″……。明代湖北人袁宏道初入浙江,便做出了″士比鲫鱼多″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类比。更不用提那个让全国人民向往了一千年的杭州西湖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新时代,中央已将浙江作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先行省在作新的试点,这个决策是英明、伟大的。其实浙江面积仅10.4万平方千米,山地众多、地形复杂,先天条件并不最优越的。存在地太小、水太多、平原少、海域广,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7000年来,先民来到浙江后,经过"战天斗地"的艰苦拚博,将劣势变为优势,取得了丰功伟绩。水太多是浙江发展的第一大劣势。在当时浙江大地上,四列山系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山地孕育出充沛的水系。瀑布倾泻而下,汇聚成溪流、湖泊,以及众多江河。江水曲曲折折,″浙江″之名正是由此而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浙江的水多到可能连一块干燥的睡觉之处都很珍贵。但考古挖掘成果证实:河姆渡先民改变了这一劣势,他们学会了利用沼泽中一种"野草″,只要照看好它们,就可以定期收获果实,这就是水稻。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使得冲积平原的土质变得肥沃,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先民获得了大丰收。</b></p> <p class="ql-block"><b>河姆渡先民开创了浙江富裕生活的先端,富裕生活又打开了新的生产力。5300年前,他们在朝廷皇帝支持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早熟品种,每年种植作物由一季变成双季。除粮食外,他们还努力进行桑蚕、茶叶、水果、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逐渐使得浙江成为国家的粮仓。</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浙江的海岸线长而曲折,岛屿更是多达3061个,占全国岛屿的2/5。由于明清两代为防止倭冦的骚扰、抢劫,实行的是严厉的海禁国策,海洋优势没有被发挥。鸦片战争后,温州陆续开埠通商,浙江终于回归海洋的怀抱。1949年,浙江又被当作海防前线,直到1978年浙江的海洋优势一直得不到重视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在相当长的时期,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被提到浙江发展的日程。经过长期努力,番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被推广开来,农田从平原全面进入山区。在有限的士地上种植更多更好的经济作物变得更加重要,于是浙江大幅增加桑、棉、茶的产量,龙井茶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名扬天下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手工业、各种作坊也变得更加繁荣。绍兴酒、湖州笔、辑里丝……各类地方产品竞相出彩,产品的繁荣,再次拉动商业的进步,大批农民放下锄头,开始商业探索,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应运而生。街市坊巷商摊林立,市气聚集,促进了工商业城镇的蓬勃发展,西塘、南浔、乌镇都在这一时期崛起。</b></p> <p class="ql-block"><b>直到后来的中国最著名的影视城一一横店、中国最著名汽车品牌一一吉利、中国最著名小商品市场一一义乌及桐乡几位年轻人创办的申通、中通、圆通、汇通快递业号称″快递桐庐帮″、马云开创的互联网,才使得浙江成为:人人办厂、村村冒烟,生产力得到彻底释放的活跃、发达之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现在浙江,海洋再次热闹起来,海产养殖遍布海面,集装箱、矿产堆满码头,新的超级名片跃然而起,城市日新月异。宏伟的挢梁跨越江河,伸向海洋……。浙江的经济一跃而起,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浙江已经连续17年位列各省、自治区之首。他们自豪地对外说:“我们可以生产一切!”</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浙江的异军突起,铁一般证明:浙江就是无敌生产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福建:开拓者传奇</b></p> <p class="ql-block"><b>1700年前,当时中原大地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乱世,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得原本繁华的中原彻底沦为战场。中原汉族被迫向江南大规模迁徙,史称"衣冠南渡″。然而,流离失所的记忆尚未消散,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孙恩之乱、侯景之乱,接二连三的战火又在江南燃起,江南也变得无法立足。苦难的人们只能继续逃往下一站一一福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当时的福建是一片乐土吗?要回答福建是否是乐土,首先需要先从福建的基本地理位置概况说起。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武夷山脉和闽中山系这两个大型山系斜惯中西。就山势而言,武夷山面向江西一侧非常陡峻,多有断崖;而面向福建一侧相对舒缓,呈梯级下降趋势。福建就像坐在高大靠背椅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福建,山中不仅森林繁茂,还孕育出众多瀑布。各种瀑布,水泉渐次汇聚,形成了密布福建全省的大江小溪,包括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岱江等。这些水流日复一日地切割山体,在岩山上刻画出深深的沟痕。千万年后,劈山裂谷,造就出大大小小的河谷。水缠着山,山阻挡着水,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这便是福建的千山万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对初来乍到的逃难者而言,这里却成了难以逾越的阻碍。移民们想要进入福建,不仅要翻越一座座大山,而且还要淌过一条条大河,如此循环往复,可以想象路途之艰险。支离破碎的地形,让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都能在此找到相应的栖息之所。但在逃难者眼里,此处却是雨林茂密难行,瘴气弥漫,藤萝纠缠,虎豹的出没更是随时可能让逃难者命丧于途。</b></p> <p class="ql-block"><b>1300年来,移民们手握新型工具,将高山、河流、森林、沼泽一一″征服"。对于耕作不便的山地,他们用高超的筑坝技术,投入不亚于北方修建长城的人力,沿途砍伐丛林、修建山路、架设桥梁、穿越河网;他们挖掘沟渠、排干沼泽,将荒原变为农田。耕地的增加,吸引了移民的不断进入,将福建福州、泉州、漳州等四大平厡统统变为粮仓。</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金兵的南下,中原长期处于战乱,北方居民再度南迁,他们往往是整个家族数百上千人集体迁入。在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上,移民们明智地选怿了通婚。当他们的后代追溯祖先时,往往仍以北方籍贯为荣。至此,北方移民彻底改变了闽人的血缘结构和文化认同。无论你来自河南、江西、浙江,现在都是同一个身份一一新福建人。</b></p> <p class="ql-block"><b>如果福建止步于此,它仍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份。福建,它还有更大的梦想,福建的梦想在海洋中。福建海岸线的南北直线距离虽然只有500千米,但是却因为海岸曲折,生生被绕成了3752千米,长度位居全国第二。福建还拥有1400多个遇屿,位于宁德的嵛山岛是一个有类似塞外草原风光的平地和湖泊,周围群峰环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岛使得福建人很早就开始利用海洋资源。他们建立海上村落,有些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以海为田,拾蛏苗、插牡蛎、晾海带、捞鱼苗。渔民们或摇着小船,或徒步滩涂,穿梭劳作的场面好似一幅抽象画。更重要的是,海洋是与世界进行贸易的通道。正所谓:“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b></p> <p class="ql-block"><b>福建人建造出最好的海船,一位普通的福建女性则担挡起了最強大的海上保护神,她就是妈祖。在她的庇护下,一艘艘海船从泉州出发,将中国的瓷器、茶叶运往世界。繁盛的海外贸易刺激了福建的内陆产业,一大批人专门为外贸订单生产瓷器、纺织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山开拓出了无数的茶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福建商人不仅向外输出物产,也将许多海外的文化输入国内。宗教也在此百花齐放。佛教、道教、基督教、摩尼教及伊斯兰教,在福建有许多信众。同时,福建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宋代,福建有7000余名进士,在朝任职宰相的官员多达50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福建人移居海外,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海外华商网络,据统计超过1000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青岛:一部城市美学史</b></p> <p class="ql-block"><b>青岛的城市美学,在建城之初就超越了国内同期崛起的其他大多数城市。在之后的百余年时间,实验室虽曾倒退或止步不前,但旋即重新上路,再开新篇。这一波三折,可谓一部浓缩的中国城市美学进化史。如果置身清末、民国,你一定会对频繁上演的城市兴衰震惊不已,任他千年古城,万年基业,在时代大变迁前,一切全都变得不值一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西安、镇江、九江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洋货冲击之下百业萧条,江河日下;昔日舟楫云集的淮安、嘉定、扬州,因大运河的淤塞而繁华尽散;苏州、南昌、开封则几乎被连年的战争或灾害夷为平地;在工业时代强烈需求下的采旷业,带动了唐山、萍乡、抚顺的相继崛起;愈发重要的铁路,很快将石家庄、郑州、哈尔滨推向省会城市。</b></p> <p class="ql-block"><b>在西方殖民者的強势影响下,上海、天津、青岛已然跃升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人们欣赏城市的眼光也在发生变化。科学的规划、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控制,开始更多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们将其称为"城市美学″。在这方面,建城史最短的青岛,尤其受到世人的称赞。而上海、天津、青岛这最后一拨崛起的临海城市,便成了宠儿而被优先光顾。</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中间为东西展布的胶莱盆地。陆海相接之处,崂山、大小珠山、铁橛山等,接连耸立,拱卫胶州湾。山入海中,海浸山下,山海相连之处,或礁山丛生,惊涛拍岸。远离海岸之处侧岛屿棋布,与世隔绝,加之海岸线曲折,湾岬交错,这样的地形,使得青岛成为极具经济、军事价值的良港。</b></p> <p class="ql-block"><b>在20世纪末,被后来居上的德国选为″样板殖民地"的青岛,就像一张白纸任由德国人规划蓝图。在踌躇满志的德国人开展土地勘察完成城市规划图后,城市建设围绕总督府为中心展开。新式的钢铁结构被应用其中,钢材则由克虏伯公司从德国远道运来。外立面采用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细方石构筑,整个建筑庄重威严,极具质感,完成了第一次城市美学升级。</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德国人规划蓝图中,有一项规定对青岛的城市建设影响更为鲜明,即建筑外形不能重复。这一规定直接使得各种风格、样式的建筑,纷纷在青岛落地。"一战"结束后,"五.四″运动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响彻全国。北洋政府虽然在1922年最终收回青岛,但是在数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青岛的城市建设落得一落千丈的不堪下场。</b></p> <p class="ql-block"><b>1931年驻防青岛的海军将领沈鸿烈被任命为市长后,青岛才逐渐远离战火,局势趋于稳定,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二次提升才完全由中国人主导开始。在深化城市建筑规划,设立工程设计、建设审美等机构的基础上,开始规范化城市建设。以二、三层独立或庭院式别墅为主,拥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小品的八大关别墅群,就是在这一鼎盛时期完成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其次,通过绿化及一些特别的设计,对道路景观进行优化,使得青岛城区的许多道路颇具韵味。最为经典的则是"对景"的运用。对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经典手法,则从一处景观欣赏另一处景观,两景相对,产生非常奇妙的视觉美感。56米高的、双塔楼建筑的圣弥爱尔大教堂出现在道路的尽头,神奇的街道对景便出现了,建筑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富生趣。</b></p> <p class="ql-block"><b>还有,与殖民者不同的是,中国人治的青岛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一种起源于德占时期的建筑一一里院,也同时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这是一种结合了欧州联排住宅与中国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中容纳更多的人居住。原计划在每院落中设置的水笼头、公共厕所等,因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入侵,未来得及安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抗战结束之后,青岛历经内战、建国初期的曲折探索等社会变动,许多建筑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初期,破坏与不协调在对高楼一味崇拜中愈演愈烈,许多摩天大楼直挺挺地竖立海湾之上,真是大煞风景。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几年,经过我们填海造地、削山填谷,青岛的城市风貌不再是以前的红砖绿树、疏落有致,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了。</b></p> <p class="ql-block"><b>与其他高楼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青岛的海湾曲线极为优美,大湾小湾依次出现,连绵不绝。城市建筑群与大海交融穿插,滨海建筑布局从低到高,层次分明,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观。夜色之中,城市灯光璀璨,刺破薄雾,景象更加瑰丽。浓雾之时,整个城市完全隐去,只余下脚手架穿出云端,揭示着云雾下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时,极具特色的老城也并末因此消亡。它们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未来的青岛是否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许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因为青岛城市美学第三次升级的最佳时刻已经到来。青岛这部城市美学史,将在现代人的精心策划、建设中,以其更加绚丽璀璨的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b></p> <p class="ql-block"><b>如果说中国有哪一个地方集中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那无疑当属江南。在纷繁的诗文与传颂中,江南俨然是一个气候绝佳、景色宜人、富贵繁华而又温柔多情的人间天堂。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此处的"江南″,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一,却似乎集中了中国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事实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的巅峰。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b></p> <p class="ql-block"><b>首先来临的是长江时代。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可以阻当来自北方的进攻。再加上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一众山地横亘于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于是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西晋末年,在八王之乱等重重打击下,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便成了重建两晋朝廷的最佳选择。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史称″东晋″。此后,南朝历代朝廷接连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南京就此崛起。</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重新定都北方。此后的南京再也没有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b></p> <p class="ql-block"><b>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却看到了经济中心南移的大趋势。从公元605年至610年,隋朝相继开凿疏通通济渠、刊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一一修建大运河。</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历史时期一一运河时代。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连成一体。位于江南北界的扬州成为南北运输的中心,扬州就此崛起。到了唐朝,扬州的经济、文化持续繁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说法广为流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然而拥有″烟花三月″美称的扬州,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当历史步入宋朝,中国的经济开发持续向南推进,江南的中心也开始从长江沿岸向南方转移。另一条大江出场了,江南随之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一一钱塘江时代。</b></p> <p class="ql-block"><b>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境内,与大运河的最南端相交,杭州便是其中的交点。靖康之乱后,金兵将南京和扬州变为前线。因杭州既远离长江又有钱塘江的水运供给,它进入南宋朝廷的视线。公元1138年,一度逃往海上的宋高宗最终下定决心定都杭州,杭州就此崛起。</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随宋廷南下的还有大批中原士民,彼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过度的人口压力又一次加速江南的垦殖,皇帝也开始躬耕,以劝农桑。人口、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钱塘江时代的江南开始在经济、文化上彻底超越北方。</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杭州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南宋诗人范大成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让杭州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国″。最有才情的管理者,围绕杭州西部一个几平方千米的湖泊,兴修水利,铺设路桥,最终打造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景观湖一一西湖。</b></p> <p class="ql-block"><b>苏轼曾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蒙元入侵,杭州城遭到破坏,地位大不如前,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时代结束了。但是江南的整体崛起不会终止。明清时期,江、河之后的"湖"开始发力,江南迎来第四个历史时期一一太湖时代。</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太湖位于江南腹心,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比深圳市的面积还要大,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流域的腹心苏州,凭借其丰富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及稠密的人囗,开始走上一条有别于依靠政治因素驱动的城市发展之路,这便是以工商立城,苏州崛起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宋元之后,桑、棉的种植在江南日益普及,加上区域的交通优势,它们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镇,并经过粗加工,行销全国。苏州的繁荣带动周围市镇的快速发展,吴江的震泽、著名的周庄、同里等就是众星拱月般地发展起来的。</b></p> <p class="ql-block"><b>富裕之后的江南,生活开始全面走向物质精细化,同时带动了文化精细化。江南女性文儿在太湖时代达到鼎盛。富庶、精致、才女就像三个标签,让太湖时代的江南进入了全盛时期,江南也因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紧接着,江河湖海中的最后一个接过了接力棒,它就是东海。江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一海洋时代。</b></p><p class="ql-block"><b>位于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来时,便是整个水系的龙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由此崛起。</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从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到以扬州为时代的运河时代,再从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最后到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江南渡尽劫波,却能在不同的时代推动新的城市轮番崛起,带动整个区域再次获得新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江南为中华文明输送无限精彩,中国人对江南的偏爱延续千年,便也不足为奇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四、《这里是中国》阅读总结篇</b></p> <p class="ql-block"><b>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犹如天筑阶梯,展现出多彩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这里是中国》用一幅幅吸引眼球的照片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把中国的美好风光同当地的人文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和丰富知识的熏陶,让人既觉得身历其境,又心驰神往,实有″一书在手,通晓天下″之感,这是别具风格的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是中国人造就了中国</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从《这里是中国》已阅读、撰写的15期读书札记中获悉: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一一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极广,使得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b></p> <p class="ql-block"><b>三大自然区划、多样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便是中国的雏形。而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正如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葛德石所说: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远古时期的北方看起来更像是稀树草原。这里并没有野生水稻的生长,却有另一类植物一一稷,包括粟和黍。它们可以自授花粉,也很容易与其他品种杂交,这些特点让它们对不同的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野生稷的分布范围比水稻还要广,跨越中国的南北方。</b></p> <p class="ql-block"><b>南稻北稷,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不论这两种模式在未来如何竞争,它们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景观一一村落。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农民们在附近定居下来,并聚居在一起,村落由此形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某位先人最先注意到这种草本植物的特殊之处,他在季风带来的洪水退却之后,将水稻的种子撒播到泥滩中,种子一个月内就会生根发芽,几个月后便可收获满满,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b></p> <p class="ql-block"><b>村落人口的不断扩展、壮大、聚集,又演变为城市。从远古到17世纪,中国一共建了4478座大小城池。虽然历经战火、拆除、焚毁,仍有少量古城保存了下来,成为现代中国的稀有之物。</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村落、城市的大规模产生,带动了中国人对木材的狂热需求。这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源。木构架建筑在古代中国取材方便且施工迅速,再辅以砖、石等其他材料,就可以变成起居、休闲、顶礼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人喜欢将多种多样的单体木构架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其中集大成者当属北京故宫,980余座不同功能的殿宇、房屋,共同构成了这个点地面积为72.5万平方米的超级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水稻、稷、木材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新景观已经非常惊人,而它们加起来也不及另一种资源的能量一一人。自从人类有了阶层分化,人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与木材一样的″可利用资源"。</b></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统一六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诞生了。中国统治者调动庞大的人力,建成了都江堰、万里长城、帝皇陵寝、通达的道路和修建大运河等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随着更优质的水稻品种被引入中国,外来物种小麦替代了北方的稷,从美州传入了玉米、甘薯、土豆,一时间甚为流行。畜牧业的壮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于是肉类如猪肉、羊肉,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b></p> <p class="ql-block"><b>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不论它的海拔有多高,都广布寺院、庙宇。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对地表景观影响更为显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840年,殖民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工、商业广泛铺开。1978年,一场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全新的现代科技、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政府极大的调动能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制造地表景观最关键的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开采矿产,设立工厂,建立码头,向全世界输出产品。我们经营大地,建立起机械化农田,不断开拓新的工地,商场、剧院、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场及住宅楼等各种全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最终组合成一个个超级城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开发海洋,在海面上布起风电涡轮机,留下密集的航道,开发了全新的岛屿。我们建设高铁,修建公路通达四方;我们跨越海洋,穿越沙漠戈壁,建立起汽车王国……</b></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中国,</b></p><p class="ql-block"><b>唤醒了沉睡的高山,</b></p><p class="ql-block"><b>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b></p><p class="ql-block"><b>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写在美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发现中国之美 百年重塑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递之际</b></p> <p class="ql-block"><b>2019年国庆之后,我按惯例利用陪同孙子上英孚课的间隙时间,去龙之梦三楼的西西弗书店阅读、购买书籍。当《这里是中国》这部豪华的大型巨著封面上醒目的“你好,让我们重新发现中国之美”字样跳入眼帘,让我惊奇不已,于是我马上看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那难忘的两个月里,每周两次的陪读,西西弗书店里的这部《这里是中国》,已成为我的必读之书。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汇集关于中国地理的百科全书。正当我边看边作些必要的摘录、翻拍,阅读得爱不释手时,不久《这里是中国2》也出版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中国2》在扉页上,在“我们曾有无与伦比的辉煌;我们也曾面临残破的国土” 的凝重的话语中,开始了“百年重塑山河”,100年来中国人民建设改变中国的艰难岁月和辉煌成就的翔实叙述。《这里是中国2》的出版,在我的心中掀起更大的波澜。</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我聚精会神、目不暇接阅读中,我被《这里是中国》这两部巨著给深深地吸引、感动了。我很快就下单买下了这两部具有1051页、约70万字、全价366元的巨著。回到家中,我又很快地制订了《这里是中国》的阅读计划,并在阅读完之后认真地写下了读书札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刚开始阅读时,我是随着自己感兴趣的“梵净山”、“四项伟大工程”、“地理的三个阶梯”、“可可西里”等内容和专题阅读、写读书札记的。越读越觉得这样阅读还不过瘾,于是就下定了通读《这里是中国》、从2022年1月开始,每周在朋友圈里传递读书札记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中国》是我通读时间最长的一部书,计划一年通读完成;是我拍摄照片最多的一部书,仅刊用的照片已有180张;是我《读书札记》记得最认真的一部书,已写下的读书札记20篇;是我读书体会最深刻的一部书,已写下《读书札记》5万字。</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现在我已在朋友圈里传递了今年18期(总第22期)的《读书札记》,每期发图9幅、撰文二、三千字,受到了朋友们的热烈欢迎。为了激励编撰好今后的《读书札记》,让更多的朋友分享我的学习成果,于是萌生了将《读书札记》编撰、制作成美篇的念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我现已完成《这里是中国》的通读,接下来还要通读《这里是中国2》,打算四月份完成美篇《发现中国之美 百年重塑山河》(上篇)的编撰、制作;年底前完成下篇的编制。美篇上、下篇按限制约有500个图案(包括拼图)和300个字段10万字左右。</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宅家抗疫的两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我除了参与含饴弄孙、社区公益活动外,已经翻阅、通读的《这里是中国》和撰写、传递的读书札记,犹如让我们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江山如此多娇”的深深印象中,仿佛让我们看遍了中国的雪山,让我们看遍了中国的江河,让我们看遍了中国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里的我们,也包括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2年4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背景音乐为彭丽媛演唱的《我的祖国》,好久没有听到她的歌声了,如今听来仍是那么的嘹亮、悠远、深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