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街速写

栖寒

“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间的。我们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东西,一旦它们失去将无法重现。” —— 布列松《思想的眼睛》 大暑,酷热。清晨六点,出自心灵许久的召唤,我第二次来到天桥街。那熟悉的、陌生的、见过的、未知的人与场景,又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帘。就像老电影,去的尽管去了,来的也尽管来。 位于老城东北角的信阳天桥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在翻天覆地的城市升级变迁改造中,它是幸存下来的屈指可数的老城区之一。在它未消失之前,我想我还是多用我的相机之笔,写下它存在于我心中的印记,那些朴实、淳厚的生活瞬间…… 在开始浏览我的照片之前,还是让我们通过几张老照片(百度)去回味一下九十年代初它的那些模样吧。从后面我的照片里可以对照找出它们的位置。 羊山天桥老照片 羊山街老照片 天桥街老照片 开篇 一抹朝阳,又见炊烟。 不知何时起,这条街成了小小集市。早起赶来的菜农开始铺起摊位,这里只属于他们 ,自给自足生活于此的老居民们。 店铺里的大爷还未解下围裙,就已经去街口赶了个早集。 晨光下,她在义务打扫着公共垃圾池旁边洒落的垃圾。岁月佝偻了躯体,却压不弯勤劳、朴实的品质。 趁着早凉,邻家小妹已经在帮着清洗家里的衣物。 门槛下用岩石加高砌起的根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缝缝补补的大门,废弃的双人床,仿佛在述说着半仙儿的坎坷一生…… 绿荫掩映的石阶、院落,在清晨显得那么清净、祥和。 虽然年迈,腿脚不便。她还是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自家门前看风景。春去秋来,门前已是几十载岁月的过往。 东边青龙街过来一位挑担的菜农,矫健的步伐,熟悉的街道,舒心的节奏。 这里属于他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生活的人们。 蹒跚相随,相濡以沫。 庭院深深,孤单的背影。墙头上老电线的纵横交织连接着千家万户。 低矮的院墙,斑驳的地面,稀疏的银发,流逝的沧桑岁月。 老街的天空 光着脊背,扛着布袋赶路,这不是远古时代的一幕吗。 开始一天的忙碌之前,先把账薄登记清楚。 在朝阳的霞光里拥挤的豆棒们,仿佛也心怀着希望。 三个方向,三段不同的人生。 老街随处可见这样的早餐屋,还是信阳“老味道”。 她清理好两个瓷坛子,准备腌制属于自己的美味。 他拎着水杯,身体划出美丽弧线,开始了新的一天。那是一份豁达乐观的生活情怀。 生活气息浓郁的屋檐下 天桥老街离去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出口 谋生。只要有一门手艺,哪里都能成为自己的阵地。 城市的升级变迁,过街天桥早已旧貌换新颜。 这里,以前那个过桥推着自行车、连着居民楼的天桥不见了。 新六大街远方的羊山新城,已经拔地而起。 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走街串巷,家长里短,在自己的空间里张罗着。这就是天桥老街人们的慢生活。 天桥街已随岁月老去,它不仅仅曾是申城的一道风景,它还承载着这里几代人的情感,更是信阳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写于 2016年7月25日 (全文完,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