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p> <p class="ql-block"> 书中讲述的是吴正宪老师成长故事,传递的是小学数学教育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反映了一位教育家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胸怀和视野,让人感受到了“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 初识吴老师是在2004年,我和进修学校的郭秋梅主任一起去长春开会,很荣幸在会议现场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估算》,吴老师那格外亲切、诚恳、鲜活的语言不仅吸引了上课的学生,也牢牢吸引住了从教十年的我。我真希望我的耳朵能听到吴老师说的每一个字,笔下能记住吴老师说的每句话,眼睛能看清吴老师的每一个表情,脑袋里能记住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沉迷于吴老师的课堂不能自拔。我利用我可以找得到的资源,去听吴老师的视频课,去学习吴老师的培训,去看吴老师发表的文章,去了解、去寻找、去发现吴老师的课堂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很荣幸,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买到了《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这本书,也在书中找到了一直困惑我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全书381页,共分四个板块:我的教育生涯,我的教育主张,我的数学课堂,大家眼中的我。介绍了吴正宪老师探索、悟道、升华的教育生涯。阐明了教育要从儿童立场出发,读懂儿童,尊重儿童形成知情交融的学生观,让学生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观。展示了八节精彩的数学课堂实录;塑造了温暖、智慧、坚守的最美教师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反复品读这本书,我发现,吴老师多次提到真正让自己数学独树一帜的,得益于她对“哲学类”与“儿童心理学”类书籍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的确,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面。如“正比例与反比例”“因数与倍数”“乘法与除法”“无限和有限”等有关知识概念,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编排学习,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体会数学中一对对概念的“互相依存”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比较方法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又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常常遵循唯物辩证主义“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推导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操作,通过“割、补、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把陌生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熟悉图形,再根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变化的图形现象中抓住面积、体积不变的实质”,感悟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正如周根龙教授所说:数学的哲学不应仅考虑其内在问题,而应把数学放在人类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来思考,数学哲学就是在反思并解释数学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会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她建议每位都应该学心理学,“读懂儿童”这其实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重要的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 她提出了符合儿童认知需要和心理特点的“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理念,即强调数学教师应该坚持向儿童提供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的数学教育,促进儿童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以及科学的探究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提供符合儿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营养”又“好吃”的双重价值追求,使儿童真心爱上数学,实现“乐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中,吴老师始终把“让儿童幸福”定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她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她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把教学的重心,布局在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现象中,抽丝剥茧,追根溯源,一点点把“枯燥、冰冷”的数学“活化成生活中的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活动,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感受数学。</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了解学生的心里需求,她的课堂里“教”的色彩很淡,但却能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里需求。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引起了好奇、带来了思考,不仅使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带来的压抑感,而且营造出使他们处于积极状态的学习氛围。所以,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感都会相当旺盛,他们从“为什么”当中产生的好奇,伴随着接踵而来的、新的“为什么”,会一步步上升为一种对未知的渴求。于是,一段尝试和探索的历程就在自然平和的氛围中展开了,直到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算法。或发现了一个图形新的特征,或知晓了一个概念背后的奥秘。这些传统意义上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的算法、特征、概念,不经意间,都散发出了“好吃”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尊重学生,她的诸多教学方略当中,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非常在意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在一个充盈着问题的课堂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空间”很大,“商量”的气氛很浓,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路径去探索和获取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数学。力争把“爱”的阳光撒满每个学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读了《吴正宪老师与儿童数学教育》这本书,每节课的备课之前,我总是不断的反问自己,你是否以学生的视角开展教学?你读懂学生的起点吗?你读懂学生学案背后的想法吗?你读懂学生的困惑吗? 走进教室之前,我再次提醒自己,放下教师的包办代替,放下教师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尊重学生错误的结论和不完美,带领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读懂和尊重的背后,我发现,课堂上的交流是那么平等真诚,生活中的数学更加真实立体。每次看见孩子们“老师你真懂我”那信赖的眼神,老师“谢谢你相信我”那自信真诚的笑容,我仿佛听见生长的喜悦,闻到思考的芬芳,看见真爱的流淌……</p> <p class="ql-block"> 每天,沏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用整个身心蘸着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积累与教育家开展心灵的对话,让所有的感悟和收获充盈自己干涸的思想,侵润贫瘠心灵,自觉格外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