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编写:陈纯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的记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其中许许多多的经历会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与…见证》(一)中,对1958~1961三年困难时期的经历作了不少回忆,接下来,将对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20年代初的经历继续回忆,目的是让已历者重温,未历者了解,忆前展今瞻未来,和衷共济绘乾坤。</p> <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1960夏,“吃饭”问题虽然有所改观,到1961年又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窘促状态。记得那时的口号有:“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一顿省一口,一月攒几斗!”“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等等。因而“瓜菜代”是必须的,就是用南瓜、冬瓜丶黄瓜、萝卜、蔬菜等等替代相当部分粮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p><p class="ql-block"> 1960年,根据政策,按人口给各家分少量自留地。那时我家五口人,共分有约0.5亩自留地。我家跟本生产队里其他各家一样,每年,自留地里,清明节后栽南瓜秧、立秋后种胡萝卜,都占地一半以上,余下的部分地种其它类的蔬菜。我父亲还在本生产队所辖较远又偏僻的河边,开垦了约半亩多的河滩地,种上高粱,为解决“吃饭”问题起到了一些辅助作用,对我也很有关。</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教学实行半日制,学生早晨和上午上学读书,下午能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尽量参加劳动记工分。 1959年下半年~1961年上半年,我读高小(即5~6年级),每天天不亮,妈妈就起床给我做早餐。本生产队里仅我一人上高小,每天早餐后天还没亮,我一人只身上学途中害怕,便到邻村结伴一同去学校。家距学校十市里多路,步行走读,速度快也要一小时左右。由于早餐太早,中午放学回到家已是午后才吃午饭,肚子饿的咕咕叫。正是长身体的时侯,妈妈担心对我的健康成长不利,便把自种自收的高梁洗净晒干,放点食盐和食用油,小火炒熟,用石磨磨细,又用粗箩筛筛成细粉,每天装一小布袋高粱粉放进我的书包里,让我在学校中午时分充饥。困难时期,妈妈辛苦劳累,对我的关心照顾爱护,我终生难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靠的是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吃饭。队里的记工分人员每天把每个人出工所得的工分记下来,每月月底把每人所做的工分总计起来,到年终,生产队的会计把队里男女老少一年内每人每月所得的工分合总,按10个工分为一个劳动日,折算人民币值,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年终结算,分发给各农户。</p><p class="ql-block"> 各农户每天都有自家的日常家务杂事须做,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搞“瓜菜代”。</p><p class="ql-block"> 每天天未亮、早上、上午、下午出工前收工后,还有晚饭前后,“咚咚咚”的声音,基本上有节奏地响着,时而间断,时而持续,从一处或同时从多处传入耳际,清脆,响亮。知情的人知道,这是各家里正在木盆里用菜刀剁胡萝卜,剁碎了,以备把它拌合在大米中一起煮,等捞了米汤再蒸成胡萝卜大米饭。</p><p class="ql-block"> 那期间,我家在亲戚的介绍帮助下,买了一台织土白布的旧木制织布机,重操起多年未干的旧业。每天出工干农活前和收工后的间隙时间,还有晚上夜间,全家能做活儿的人都有家务活儿做。妈妈纺棉纱、做全家人的鞋和衣被,爸妈还尽量挤出多的时间织布(本色土棉布)。一系列的活儿,忙得很。我和弟弟虽然年龄小,但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家务做的不少,比如拐线丶导织布用的线穗子、剁碎萝胡卜、洗菜、傍晚牛进栏,还有其它很多家务杂活儿,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补叙一下。 那时,在供销社买工厂里织的细布缝成的衣服,简直是奢侈品,人们穿的衣服、床上用的被子,主要还是自纺自织的土棉布。所谓细布,虽然领导干部宣传叫棉布,但老百姓在旧社会把这样的布称为“洋布",叫习惯了,直到1963、1964年,才逐渐改称过来。当然,这种细布与自家纺织的土棉布的确有很大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言须少叙,仍谈胡萝卜。我家同其他各家一样,当时对胡萝卜似乎情有所钟。我家所居生产队位于河边,自留地属沙性土壤,自然比其它性质的土壤里生长的胡萝卜要甜。</p><p class="ql-block"> 尽管胡萝卜营养丰富,又不让人肥胖,还有多种做法、吃法,但它仍然属于“瓜菜代”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1,把它剁成细丁,待大米下锅煮开后,把细丁胡萝卜拌在大米一起煮成的胡萝卜大米饭,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软糯糯的,可口又营养。如果用筲箕捞饭的方法,把渗出的米汤煮成锅巴粥,具备特别的香软甜、糯醇黏味道,是独有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2,把洗净的胡萝卜切成薄片放在锅底,上面铺放大米饭,待与胡萝卜煮蒸熟后,放进少许食盐,如果条件允许再放点猪油,把它们拌在一起食用,那又是别有风味的上好佳肴。根据家里粮食存有现状和个人食用习惯,胡萝卜与大米饭混拌比例的大与小,可依据具体情况随意放入。</p><p class="ql-block"> 胡萝卜还可以单做或者与其它食材一起,做成多种可口的美味菜肴,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自留地里,每年上半年,南瓜老了可以摘下,堆存在家里;下半年,胡萝卜长成熟了,也可以挖出来窖藏。这两样东西,什么时侯需要它,可以随时去取,很方便;还可以随时调剂用餐,能吃上好几个月。凭心而论,在那特殊的年份里,它俩真的为协助粮食出了大力,是解决吃饭问題的大功臣!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党和政府的自留地政策!</p> <p class="ql-block"> 物极必反。这话对食物而言也适用。人对任何食物的享用都有个限度。南瓜面,萝卜甜。胡萝卜大米饭好吃,但是,不变换花样,一日三餐长时间地吃,久而久之,即使是山珍海味,也能吃厌。各类肉鱼蛋好吃,但过量地吃,天天吃,不把身体吃出问题来才怪!对于习惯性的主食,比如大米饭、面食,当然吃不厌,但时而将同一食材变换花样,用不同做法进行调节,食兴定会更好。当然,像其它种类的萝卜拌煮的大米饭,可远远没有胡萝卜大米饭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吃腻了吃厌了胡萝卜和成熟的老南瓜,以致直到我写此文的今天,如果仅仅是为我个人买胡萝卜和老南瓜,那除非是做羊肉火锅,因为羊肉服的(是)胡萝卜。就是偶尔买点,也绝不是为我个人而买,只不过尝一点而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俗语用在此处虽然不够恰当,但确有相通之点吧,而我讨厌胡萝卜和老南瓜的时间远不止十年呢!不过,胡萝卜细丁拌大米煮成饭后,用捞出的米汤和留下的锅巴煮成的“锅巴粥”,我至今仍然十分怀念,永吃不厌!</p><p class="ql-block"> 在那样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是存在着的,尽管当时达不到目的,甚至不可想象,但还是应当肯定。1961年农历腊月23日中午,我读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放假回到家,看到我父亲和三个客人坐在桌旁吃午饭,其中一个是我的姨父。我妈妈告诉我,我家跟我姨父家合伙杀了一头年猪,头、四肢和内脏不算,猪肉共38市斤,两家平分!当时我听了,只觉得今年过年有肉吃了。此后好多年,对此仍耿耿于怀,在当今是绝对不会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 1953年~2014年,居民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类别。下面简要说说那时农业户口的有关情况。</p><p class="ql-block"> 1953年~1985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不能自由流通,而由国家指定由供销社来实行统购统销,粮食当时主要由粮食部门来经营。以农业生产队为单位,在完成国家分给的粮食、棉花、油料任务的基础上,农民的生要生活资料粮棉油实行定量分配制。</p><p class="ql-block"> 1,口粮:每年人均360~420市斤。能达到最高标准420的生产队不多。每年人均达不到360的生产队,在完成年公粮任务后,国家周转(即反销)补齐不足的部分。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小麦亩产一般在300多市斤~400市斤,能达到亩产400市斤是高产量;水稻稻谷一般亩产量在600~800市斤左右,能达到800的不多。若遇旱灾等情况则另当别论。 </p><p class="ql-block"> 2,棉花:每年人均分配皮棉(已除籽的棉花)1公斤,另外国家下发人均布票1丈(即公制5米)。</p><p class="ql-block"> 3,食油:棉籽油、菜籽油、芝麻油(香油)一般是生产队派人在榨油坊自榨,每年每月人均分配最高标准为0.5市斤。</p><p class="ql-block"> 除上面三大项外,还有肉蛋两项,其中,肉主要指猪肉。</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基本上每户每年都有卖一头牲猪给国家的任务,叫“派购猪”,合格的最低标准重量为120市斤,后来又增加到130市斤,卖给食品所,这样的农户年关时才可以宰一头猪,否则不许宰。卖派购猪,拉到食品所过秤,少半市斤就算没达到最低标准重量,得拉回去再喂。</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我家卖派购猪,我和我父亲把一个木笼放到板车上,把猪装进去后,父亲在车前拉,我在车后帮着推,快速拉到近十里路的食品所,一过秤,少1市斤,重量不够,食品所不收卖不掉,只得蔫蔫地拉回去。喂了10天,在家试称,还是少1市斤,只得又喂了10多天,我父子俩才又快速地拉去卖,称重122市斤。这次终于卖掉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拉回家又喂了20多天才长了3市斤呢?原来,在卖猪前,主人用人吃的熟食品去喂,猪陡然间能享用到这么好的美食,一定会放开肚皮,吃得饱饱的,以便达到主人想要的增重目的。再拉去拉回地折腾,拉回家后又恢复原来的饲料喂养,猪得多少天才能缓慢地适应喂食。它经受了这么多的折磨,难怪不长呢!当然,临卖猪前像这样喂猪,那时是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 至于禽蛋,收购的任务要稍松,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清楚地记得,那时在平时,很少时候能吃上肉和蛋,除非家里偶尔来了客人,席间才有一碗韭菜煎鸡蛋之类的菜品,很多时候甚至连肉都没有。因为有很多农户年关不宰猪,有的农户虽然宰了猪,肉卖的多留下的少,已经用完了,市场上根本没有肉卖,到食品所去买,农民无肉票,有肉不卖。“文革”期间,不能随便出外做生意,更无打工、办企业之说,连自留地里都不准种经济植物,比如棉花、花生、甘蔗、生姜,等等。那时有规定:那是搞资本主义,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有人种了这些农作物,上面便专门组织一些“勇敢”的小青年,到各生产队农户的自留地里去全部拔掉,看你还搞不搞资本主义、走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被涉及到的农户呢,只能背地里无可奈何干瞪眼,更吭声不得!</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是舍不得享用肉鱼蛋,而是家里的一切日常开支,包括孩子上学,都需要钱。所以,家里的禽蛋、猪肉必须尽量卖掉,自留很少量部分。同那时相比,现在,钞票可以相对地比较容易获得,市场上各类物资充盈,可以随时随意采购,生活质量与水平同那时相比,都发生了不可比拟的巨大变化。说这些,没有经历这种情况的人还可能真的不相信,那我只能说不知者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那时实行票制。如粮票、食油票、煤油票、布票、肉票、蛋票、酒票、煤票、肥皂票、火柴票、自行车票……由于农业户口居民的粮食、食油由农业生产队分配,肉、蛋由各农户养猪、养鸡(有数量限制)等自行解决,所以没有粮票、食油票、肉票、蛋票等等,还有,比如煤票、自行车票等等,由供销社掌控支配。餐馆街道上极少,由供销社开办经营,凭粮票购买,是农业户口的,搞点粮票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惊人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四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神速,发展进步的巨大成就更是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198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棉布、食油、猪肉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1985年全国取消粮票,1992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1993年粮票作废。2006年取消农民交公粮(公粮就是农业税的俗称)。2014年7月,我国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随着粮票作废,其它票证也都取消了。(这段查阅百度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入,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提高与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也都正在日益丰富与提高。原来所羡慕与希企的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如手表、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等,已渐被淘汰,换之以更先进更高级的各类消费品,诸如汽车、火车、飞机、彩电、电脑、洗衣机、厨具……以及遥控的各类现代化器具,等等,正在日益普及并深入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 回顾过去,更应珍惜当今。</p><p class="ql-block"> 我耳闻目睹了一些不该存在的现象:现在,好多孩子,只要顿顿吃好的,还要顿顿变换花样变换口味,上顿与下顿不能重复吃同一样的美食;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吃好,尽量满足要求,专门为子女做爱吃的。白花花的大米饭、白细软的馒头馍馍之类,不吃便随意一扔!他们不知道,粮食生产不容易,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劳累和汗水啊!家长自己呢,却将就凑合做着吃。有些年青人,应该做的正当事不做,却做着不该做的歪门邪道之事,好高骛远,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啃老怨老,花费大手大脚,浪费毫不在意,更不觉得心疼,不觉得可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来,什么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之类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对太多的人来说,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亲历了艰难困苦,才会更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没有经历过解放前所饱受的暗无天日的统治、兵荒马乱、匪患和逃荒逃难,没有经历过种种的苦难与折磨;虽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但那也是时势环境所致。道路总会有弯曲,前途总会有曲折。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当前身处晚景,但却是艳阳普照,正赶上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新时代,倍感欣慰温暖幸福。</p><p class="ql-block"> 蔚蓝的天空下,新时代正挥着巨手,在召唤,在歌咏,继续努力奋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