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源寺在昆明城西玉案山麓,始建于元代。创建者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普脱欢化,后经明代定边伯沐昂修葺。沐昂还题写过一首游海源寺诗:“揽胜游兰若,心清俗虑忘。经余闲贝叶,僧定静禅房。夕照明花坞,春波漾柳塘。徜徉应得趣,题咏付诗章。”诗写得一般,不过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和对美景的欣赏。这番美景后毁于战乱。清初复修,光绪年间又重修。今天所见,则是时代变迁衰落后再次修整出来的了。大山门紧挨着西三环辅道,山门进去是龙潭,然后依次是罗汉廊、大雄宝殿、左右厢房、大悲阁、西方三圣殿、地藏王殿等大小不一的建筑。后几处在山上甚至山洞的 小殿好像是承包了出去,有大妈在守着卖香火。</p><p class="ql-block">寺的右边山脚有一石洞,称大龙洞,洞口有泉水涌出,终年不断,夏秋季水尤充沛。从龙潭流出一条河,越团山、经梁家河,蜿蜒数十里入滇池。这条河叫海源河,即滇池之源的意思。海源寺也因此得名。当年徐霞客到过这里,其游记中写道:“海源寺侧穴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也。”龙潭旁有一龙王庙,据海源寺村的村民说,龙王庙的历史更早于海源寺。这很可能。因民间的东西往往早于官家,且生命力更强,例如龙王庙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上元节祭龙法会,传统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1957年,为解决城市饮水,龙潭旁修建起自来水厂,海源河就此大部不入滇池而进入市民口中。而随后挖山采石,玉案山植被遭到极大破坏,每当暴雨来袭,必引山洪暴发,农田被冲毁,大龙洞屡屡堵塞。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昆明市实施滇池周边调水工程,玉案山植树造林,逐渐恢复植被,扩建海源寺水厂。龙潭周围修整出一个海源庄,栽花种草建风雨廻廊,供村民休闲。海源庄内还有一个浅浅的石洞,上方有题刻“神仙洞府”。洞口内壁则刻有民国时期任过云南省代省长的由云龙所书“荣观超然”四字,时间是甲戌年即1934年岁首。看来这里也是过去达官贵人的游憩地。龙王庙虽不大,但颇为整洁安静,几株樱花盛开。龙王庙的香火旺盛,有一小戏台,平时每天下午都有远近村民聚集唱戏娱乐,不过疫情原因被关闭了。</p><p class="ql-block">海源寺左侧有龙云故居,称灵源别墅。正门进去为鱼池,过小桥,然后是四合五天井的方正大院。正厅拾级而上,坐落一仿古歇山殿式建筑,雕樑画栋,花枋穿逗。厅前走廊宽敞,六根高四米、龙腾彩云的精美石雕柱子更吸引目光。灵源别墅建于1932年,在昭通龙氏宗祠建成两年后。这位曾经的云南王大概把这里当成自己的龙兴之地。1935年,红军长征过云南,蒋介石宋美龄飞抵昆明督促龙云“剿共”,龙云请蒋宋到灵源别墅小住,不知蒋看到别墅的雕龙石柱后是否对龙云又多增添了几分猜疑。1950年代,龙云也在这里接待过周恩来,还陪周游览了旁边的海源寺。过去的灵源别墅当然不是今天看到的这个规模,原来还有操场、凉风亭、车库等设施,占地面积有十多亩。当然,历史的变迁,周围被民房或其它建筑所挤占,而那个四合院则变为猪厩牛栏,一片荒芜。幸遇改革开放,有民间人士花费数载心血,部分恢复其原貌,列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海源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正门</p> <p class="ql-block">正殿</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前石狮,看来是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p> <p class="ql-block">山洞中的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地藏王殿</p> <p class="ql-block">紫竹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出水龙口</p> <p class="ql-block">海源庄记</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海源河</p> <p class="ql-block">龙潭</p> <p class="ql-block">龙云故居</p> <p class="ql-block">龙腾彩云石柱</p> <p class="ql-block">龙云手书匾:健体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