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万户的趣和事:七《跳舞的木拖鞋》</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中,从呱呱落地起脚上会穿上鞋子,从婴儿的绒线鞋,到大点会爬了,就会穿上奶奶,外婆做的虎头鞋。再大点就会穿上妈妈做的布鞋,上学时条件好的穿上了球鞋,条件差的还是一双布鞋,直到成年后有条件了,脚上会穿上各种各样的鞋子,直至人生最后穿上了寿鞋。</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说的是木拖鞋,那是我们这辈人大都穿过的鞋子。木拖鞋现在看来就像日本人电影里脚上穿的木屐,但那时我们的木拖鞋没有这样考究,漂亮。大都是用适用的木板,按脚的大小锯开,然后去掉边角,前端用布条,或自行车内胎,或橡胶皮带,甚至会用马达上的皮带,二边用洋钉一敲,一双木拖鞋做好了。穿在脚上前端有点磨脚面,脚掌一直滑进滑出,走起路来特别是水泥路,脚下会发出叭嗒,叭嗒的响声。</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木拖鞋就是我们6O年代到70年代每个人在夏天穿的拖鞋,</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夏天乘凉的时候,大家拿着一把小凳子,再拿着一把扇子,从各家门里走出,叭嗒叭嗒响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木拖鞋为什么在当时成为了跳舞的道具,成了我回味的往事和故事,听我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苗子家三儿子纺织技术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到了新疆和田丝绸厂,当了一名技术员教师。</p><p class="ql-block"> 每年放暑假三儿子就回来探亲,从新疆和田乘汽车路上要开七天,只能日里开,晚上休息,全开的是沙石路,或是草坡路。到新疆乌鲁木齐再乘火车四天四夜,咣当咣咣当开到上海,从火车上下来人都脱型了。</p><p class="ql-block"> 苗子 三儿子带回来一只手提唱片机,塑料合子材料,唱片也是那种硬塑料的,不像胶木唱片都是黑的,有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p><p class="ql-block"> 等他父母一上班,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窜到了他家里,然后他打开唱机,放上唱片,悠杨的音乐,伴随着歌声响起来了: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羊,我们美丽的新疆,我们可爱地家乡,嘿哎哎哎……八擦嘿。</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唱片播放的是革命老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有很多文革歌曲,包括全套的八个样板戏。我们听了如痴如醉,乐不思蜀,常常忘了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 苗子三儿子还会吹笛子,拿起竹笛,嘴唇把笛膜覆上笛孔,用手指放在音孔上,嘴唇贴在吹气孔,眼睛微微的闭上。豆豆米米来米来,豆来豆来豆,豆来来豆,少豆拉少,拉豆拉少,拉少米来豆 。我们拍手叫好,高喊再来一个!</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晚上,是孩子们尽情玩乐的好时光,菜场也是我们打游击战的好战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几个小伙伴,穿着木拖鞋,在苗子三儿子的带领下来到菜场。菜场的名称是长白国营菜场,坐落在一条马路边上,顶棚用油布盖着,栅栏是用空心铁管焊接的。每天傍晚就有大批从浦东运过来的蔬菜,然后放在棚子里,到明天早上卖给居住在此的市民。</p><p class="ql-block"> 晚上看管菜的只有一人,矮矮微胖的老头(五十几岁)戴着一副眼镜,坐在一条长凳上,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边上靠的一把扫把,嘴里哼着样板戏,塑风吹,林涛吼,喔:喔喔。叭嗒趴嗒脚步声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一字排开,在栅栏外由苗子三儿子吹响了笛子,我们跟着节拍,用木拖鞋使劲的跺在地上,切切夸夸,切切夸夸,夸夸切切夸,我们跳着舞姿,十几双木拖鞋奏出了整齐划一的节奏,跟后来电视上看到的踢踏舞</p><p class="ql-block">有得一拼,我们老早就用木拖鞋跳出了踢踏舞。</p><p class="ql-block"> 眼睛看守紧张的拿起扫把,隔着栅栏挥舞着叫着,走,走,走,走,走。乘着眼睛看守注意力分散,几位身材瘦小的小游击队员,从背后钻过栅栏,跑到菜筐前,从各个菜筐里拿些菜出来,然后再钻了出来,菜要平均拿,才看不出缺少。小游击队员得手了,我们打正面掩护的老游击队员口哨一吹,全迅速消失在了黑暗中。</p><p class="ql-block"> 菜每人平均分几样,还有些小伙伴不敢拿回去的就放弃给我们了。第二天父母见了问起来,菜那里来的,我们说我们帮运菜的农民推过桥,农民给的。还确实我们经常帮农民推车过桥,农民给过我们菜,但有时就要用曾经的事来圆说。</p><p class="ql-block"> 暑假很快过了,苗子三儿子也回新疆和田去上班了,秋天到了木拖鞋也放了起来,等待明年的夏天再被人穿上。</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回:八(楼上有个老酒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