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诚诚妈妈下班回到家。外婆正在厨房里:“回来啦,累吧,菜马上就烧好了,你们准备一下,过会儿就可以吃了。”</p><p> 诚诚妈妈回答:“哦,好的。辛苦啦!”</p><p>只见诚诚正在客厅一边的茶几旁用乐高搭着车子,妈妈对诚诚说:“诚诚,妈妈回来了。你听到了吗?外婆晚饭快煮好了,你可以先停一下,别搭了,准备吃饭。”</p><p> 诚诚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哦”,手上并没有停下来。</p><p> 这时妈妈换好鞋、洗好手,走到诚诚身边:“诚诚,妈妈工作了一天,外婆在家做家务,都很累了。现在外婆辛辛苦苦做好饭菜,很辛苦的。我们马上就吃饭了,你能不能先不玩了,把乐高整理好,否则少了一块下次玩的时候就找不到了。来,你赶快整理了,好吗?”</p><p> 此话一出,诚诚抬起了头:“妈妈,好的,我知道了。马上,车身就搭好了。”</p><p><br></p> <p> 当妈妈到房间去放好包后,诚诚去厕所洗手了。妈妈到客厅一看,没想到,诚诚搭好的车身放在了玩具架上,但茶几上散着一些乐高玩具,盒子也还打开着。</p><p> 于是,妈妈又对着洗手的诚诚说:“诚诚,妈妈看到你把搭好的车身放好了,那你能把茶几上的乐高也放好吗?还有玩具盒子也收起来吗?前面就叫你整理了,你怎么没弄好就去洗手了?妈妈和外婆都很累了。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p><p> 诚诚继续洗着手,没有回应妈妈,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p> <p> 生活中,家长在内心烦躁或感觉劳累时,与孩子的交谈通常会不够有耐心,显得不耐烦,一不留意就会抱怨和指责。</p><p> 经常会出现“你怎么又……”“你应该……”“你不会……”的“你”讯息。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都是带着命令、批评、劝告、教诲意思的话,通常接收到的都是有关他/她应该如何做、或他/她哪里做得不对、不好的信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逐渐变得缺少自尊、缺乏自信,甚至影响到成年的发展。</p> <p> 正如案例中的诚诚妈妈,一回家就对着诚诚“你听到了吗”“你可以先停一下”“您能不能先不玩了”“你赶快整理了”,到后来升级为“那你能把茶几上的乐高也放好吗”“你怎么没弄好就去洗手了”“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没想到,结果却导致诚诚装起傻来,既没听见、也不回应。</p><p> 由此可见,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若想要孩子按照家长的想法行动起来,则要少用“你”讯息。</p><p><br></p><p><br></p> <p> 那么,家长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孩子能够有效接收到“讯息”呢?</p> <p>1.“我”讯息的内容实质</p><p>“我”讯息,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我”的讯息。</p><p> 家长表达“我”讯息的时候,重点表达自己对孩子“行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对孩子“个人”的感受。</p><p> 简言之,“我”讯息,不表达对孩子的评价,没有对孩子的成见,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事不对人”。 由于没有家长的数落,因此孩子更有可能听得到,也愿意接受、回应家长说的话。</p><p> 因此,对于敏感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放轻松,以免家长的紧张造成孩子更为困扰。</p> <p>2.“我”讯息的表达步骤</p><p>运用“我”讯息时,家长只说孩子行为对家长所造成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其余一律不说。</p><p>具体可以分为三步:</p><p> 第一步,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p><p>表达“我”讯息,第一步只描述“行为”。</p><p>上述案例中,诚诚妈妈可以说:“马上要吃饭了,你还在搭乐高啊,茶几上还有那么多乐高没有放进盒子里啊。”</p><p> 第二步,陈述自己对行为可能后果的感受。</p><p> 这一步只说自己对上述行为的感受,不说多余的。</p><p> 因此,诚诚妈妈可以说:“我和外婆都要不开心啦。”</p><p> 第三步,陈述行为会产生的后果。</p><p> 最后一步是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p><p> 上述案例中,诚诚妈妈可以说:“这样吃饭就要晚了,饭要凉了,大家都要等你了,而且下次玩的时候乐高积木说不定会少掉,找不到了。”</p><p><br></p><p><br></p><p><br></p><p><br></p> <p><br></p><p>3.“我”讯息的效果进阶</p><p>当孩子对家长表达的“我”讯息听而不闻时,家长可以尝试表达进阶版的“我”讯息,把“自己对行为可能后果的感受”放到最后,使得情感更为强烈、语气更为郑重。</p><p> 如,诚诚妈妈可以再次运用“我”讯息,“诚诚,外婆已经烧好饭了,你再继续搭乐高的话,饭就要冷掉了,吃了胃会疼的。而且你还把乐高散在茶几上,这样会弄丢的。我不喜欢你这样,而且外婆也会不开心的。”</p><p>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明白“你是当真的”,既明确了妈妈的要求,也没有指责诚诚是个不听大人话、玩具不整理的坏孩子,反倒是可以让诚诚慢慢学着听到家长的感受、并逐渐为他人着想。</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