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964年,大学期间, 同学们朝夕相处,那时的一句平常话,一张小纸条, 一颦一笑, 往往让人记上一辈子。 毕业后,分配在天南海北。几十年间,虽相聚甚少,却时时牵挂。偶尔得到同学的一声问候,一张明信片,及至一封来信,就如获至宝,会欢天喜地。青春年华同窗,真挚的初心情谊斯然。<div> 至今,我仍保存了几封同学的来信 。其中奚梦恩同学有五封居多 。去年,他生病卧床,我曾准备去上海看他,腷臆交心一番。 不料,周琴仙同学突然告知:“奚梦恩同学逝世了”。这消息令我十分沉痛,没能最后见他一面,让我后悔莫及,伤心不已。</div><div> 他的来信,饱含着真情和智慧,给我带来了快乐和鼓励,勾起对学生时代的幸福回忆,此刻弥足珍贵矣。为悼念他,周琴仙学友建议,将这些信件登录美篇,让她等好看清楚,我以为然,遂造次编辑。 </div><div> 同时,还有几位同学的信,同样温暖了我的人生。虽然,有了电脑和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用QQ、微信通讯、友情交往多了,方便了。但是,心随笔运的书信,绝对越来越稀罕,愈加珍贵了。把仅存的这些书信也登录在此,感恩厚爱,慰藉自己,以示久远。况且,老年愚钝,借此动动手脑,述以文章, 此岂与人无益乎,何乐而不为!</div> <b>同班同学给我的来信散照</b><div> </div> <h1><b>一,奚梦恩学友来信,刊载如下:</b></h1> <b> 第一封 </b>1-2页【2017年9月18日】 注:用毛笔书写了6页信纸, 笔力老辣堪称我们这一代的书法精品- , <b> 第一封 </b>3-4页 <b> 第一封 </b>5-6页 【2017年9月18日】 第一封的【局部】之一。 <div> 书信用毛笔挥洒, 其笔力老辣坚挺,有一气呵成之妙。堪称 书法之佳作。我们这一代人,除非中国书画艺术系师生,已经相当少见。</div> 第一封的【局部】之二 第一封的【局部】之三。<div> 书如其人,温文尔雅,让人快乐。</div> 第一封的【局部】之四。<div> 奚梦恩同学亲笔署名,其用笔雄健爽朗,霞舒云卷, 给人甜美的艺术享受</div> <b>第二封 </b>-1页 <b> </b>【2001年1月13日】<div> 信中曰:<u>“这幅画,从大到山丘,小到每一石阶,每 一树枝,我都仔细研读过了</u>”。他这样认真阅读评论我的画册,其对待朋友至诚至真的态度可见一斑。</div> <b>第二封 </b>-2页 <div> 信中评我的画曰:“<u>真有不让董其昌的神韵气概““严谨处不扣死板,洒脱处不失缜密,亲切而不媚俗,高古而不荒疏,”“若无苦索和灵感,不可能会如此处理”。</u>画论哲理、至真至切, 他的艺术理论修养,功底显见也。</div> <b> 第二封</b>- 3页 <b> </b> <div> 信中云:“<u>真有汉、晋书法的味道,古常道观四字由深托淡,显出大字之金灿色,也点明了主题,这种处理很有天才。</u>” 语言让人有子期知音之感慨。</div> <b> 第二封 </b>-4页 <b> </b> <div> 此封信是收到我的画册后的回信,邮戳时间为【2001年1月13日】信中落笔2000、1、13、可能笔误</div> <b> 第三封 </b> -1页 【2000年7月22日】<div> 四十年过去了,在此信中他能明白无误地记述我在学校临摹的画、说过的话,其记忆力和关注我的态度,令我又惊又喜,感动不已。</div> <b> 第三封</b> -2页 【2000年7月22日】 <div> 他说有机会到杭州,可惜 我们大学同学 {1994年、2007年}两次在杭州的聚会。他却没有参加。非常遗憾</div> <b>第四封</b> -1页 【2000年12月26日】 <b> 第四封</b> -2页 【2000年12月26日】 <b> 第五封 </b>2002年3月31日】<div> 此信曰<u>:</u>“<u>绘画流派很多,但我认为要达到其‘诗言志’作用的,还是不可脱离基本的一些艺术规律</u>”。他的艺术思想清晰可鉴。</div> 奚梦恩学友多次来信的信封 1962年苏州灵岩山上 <b>奚梦恩</b>【右-1】与我【右-2】等几个学友的留影 <b> 奚梦恩【右-1】</b>与我【右-2】等几个学友。上下两幅照片相隔三十八年,我与奚梦恩仍旧站在一起,搭肩并立。<div> 在苏州常熟同学聚会 【2000年】<div> </div></div> <h1> <b> 二,</b> <b>其他同学的来信,有范作云、陈生富、邱家尧、李利安、张洪根、孔庆启、徐雪鉴等。</b><b style="color: inherit;">刊载如下:</b></h1> <h1><b><font color="#167efb">*</font>范作云同学的来信 </b>【2014年】<div> 前些年我长期在外,范兄赠吾书法<b>”天际识归舟”。</b>并亲笔释言,期盼思友回归之意不言而喻。他的书法有魏碑、章草的深厚功底,篆刻尤佳,不输于当代名家。</div></h1> <b> 范作云学兄</b>赠吾的书法<b>“天际识归舟”</b>匾识,用笔沈静浑厚,荡然清旷,不易之品。 <b> 范作云学兄的写生作品</b><div><b> </b>1961年大二时,我们同在苏州园林写生,此作为何在我手里。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此作,笔致飒爽,形态准确,色彩和谐,空间优美。可证吾辈【苏州丝绸工学院】的艺术生,基础才能之可敬。 <div> 六十年过去了,我仍旧喜爱观看它,一直保存到了现在。</div></div> <b> 范作云学友</b><div> 八十年代初被派往香港华润工作,回内地开会,与我在西湖边合影,他领带大氅与我服装的土模样,已经拉开了距离。</div> <b>范作云学友【右1】</b><u>孔水珍</u>同学【中】和我在其家中<div> 【2018年】</div> <h1><b><font color="#167efb">*</font>陈生甫学友的来信</b> 【2016年】<div> 陈兄早年拜苏州书法名家蒋吟秋、费新我为师,今乃苏州老年大学书法名师,几十年的书法磨砺, 隶书淳厚、扎实稳健。一笔一划,不失法则。 古稀之年为我书信,秀丽的行楷洋洋洒洒,不亚于其隶书之静美,令我赞赏不已。</div></h1> <b> 陈生甫学友</b>的书法作品影集。 隶书淳厚、扎实稳健。一笔一划,不失法则。 <b>陈生甫学友的来信</b> - 【局部】<div> 秀丽的行楷,洋洋洒洒,亦沉稳耐看。</div> 陈生富同学祝贺我画展开幕的书法作品,隶书笔法精彩。 <b>陈生甫同学</b>【左1】、范作云【左2】、孔水珍【右1】和我<div> 合照于【2019年10、22日于苏州】 </div> <b>陈生甫同学</b>【右】与滑思宏 【2020年9月9日 在苏州】 <h1><b><font color="#167efb"> *</font> 邱家尧学友的来信</b>-1 【2016年】 <div> 邱家尧学友聪颖好学,大学期间,毅然由工科转到美术设计艺术系。据他讲是因为初中美术老师的一块花布设计稿影响之故,从此各地花鸟写生不断。其画工整严谨,艳而不俗。他又长于诗词楹联,活跃于扬州画坛。</div></h1> <b>邱家尧学友的来信</b>-2 {2007年} <b>邱家尧学友</b>的作品 【2016年】<div> 花鸟画春意盎然,又自配自拟楹联,悬挂中堂,形式感极强,别有雅味,曾被中国楹联报选载。</div> <b>邱家尧同学【左一】</b>与滑思宏 【左二】 【2010年10月27日在扬州瘦西湖】 <h1><b><font color="#167efb">*</font>李利安学友的来信</b>-1 【2002年】<div> 记得李利安在学校即擅长图案变形,毕业后献身于苏州的丝绸印花设计,被评为纺织部颁发的“全国纺织优秀创作设计工作者”。每次同学相聚,他会操弄相机,留下许多清影。</div></h1> <b>李利安同学</b>【中】与同学王恵芳【左】韩巧英【右】在桂林<div> 参加全国丝绸会议合照 【1991年】</div> <b>李利安同学</b>【左】与倪龙江【中】滑思宏【右】2007年在杭州 <b> 张洪根学友的来信</b>1 【2000年】<div> 张洪根同学毕业后分配至上海,对人热情诚恳,工作积极负责,江浙沪三地同学会他会带头联络组织。退休后,我曾亲见其居家习练书法大楷 。<br><div> </div></div> <h1></h1><h3><b><font color="#167efb"> *</font>张洪根学友的来信-2 </b>【2000年】</h3><h3> 信中显示同学们的“通讯录”由他发给了我。</h3> <b>张宏根同学</b>【中】与李利安【左】滑思宏【右】 <div> 【2000年常熟】</div> <h3><b><font color="#167efb">*</font>孔庆启学友的来信<br></b> 毕业分配到上海,后自己要求调往南京,九十年代我曾经去看望他,那时他虽然在公司搞行政工作,仍不忘绘画,并刻苦研学书法与篆刻,倾心于张旭、怀素草圣之笔意。草书登堂入室,颇有气势。退休后曾书写吾父诗卷,成条幅十数帧,我一直珍藏</h3> <b> 孔庆启同学 </b>在上海外滩留影<div> 【1964年】 </div> <b> 孔庆启同学 </b><b> </b>在杭州 【2007年】 <div> </div> <b>孔庆启同学【右一】</b>与我 【2007年在苏州山塘街<b>】</b><div> 他古稀之年。赠我篆刻图章一枚,刻文【笔墨当随时代】,边款【一九八五年 庆启】。我在大幅山水作品中时而钤之,增加画面的壮美。,</div> <h1><b><font color="#167efb">*</font>徐雪鉴学友的信-</b>1 </h1><h1> 毕业后,她在湖北平地起楼台,在纤维皇后的丝绸行业里做出了名堂。在那里, 她又是设计师,又是工艺师。既要作图案设计,又要进行工艺织造, 她设计的《荆锦缎》、黄鹤楼真丝交织软缎等作品享誉全国。 </h1> <b>徐雪鉴学友的信</b>-2 。<div> 时间荏苒,进入新世纪,同班同学都退休了,2007年,杭州同学会,她风尘仆仆而来,告知我们;她移居珠海了。在那里风起云涌。2016年,我携夫人同去珠海,她家中一间屋子里,竟然堆满了一摞一摞的设计资料、书画习作,丝织样品,工艺记录、专业杂志、画册书籍等。满屋子的书香,沉浸了她的好学精神和奋斗历史。未曾想,女同学中,也有这样的书蠹,过了古稀之年,仍割舍不开曾经的奉献和痴迷。<br> 她退而不休。书画创作没有间断,参加珠海市美术家协会, 书法家协会, 钻研甲骨文的写法,作品结构规范,开合避让,严谨有法,笔力挺健,整体优美。 曾展示在珠海美术馆,不让须眉名家。</div> <b> 徐雪鉴学友</b>在杭州 【2007年】 <b> 徐雪鉴学友</b>在杭州 【2018年】 <b> 徐雪鉴学友</b>【右一】与我 【2007年在杭州 李利安同学摄影】<div> 呜呼, 耄耋之年,遥想当年同窗,满腔热忱,为报祖国,消长甘苦。今虽老矣,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相与兴怀,岂不安详知足哉</div> <b> 这一封信是我写给李思虎学友的</b>,因地址有误被退回,后始终没有寄出,相当遗憾,这里公开,也许他能过目了。<h3><font color="#167efb"> *</font><b>李思虎同学</b>高位至厅局长,行政管理风光一时。他与大胡子倪龙江同学一样,喜爱收藏古玩,家中藏有李可染真品,令人羡慕。下位后,书房满壁他画的拨墨山水,很有气势。他赠我两枚龙纽冻石,质地细腻温润。后由范作云学友篆刻,阳文曰【通神】,阴文曰【兴之所至】,边款也奇中有正,篆刻与印石相得益彰。美不胜收,令我爱不释手,经常把玩。</h3> <b>李思虎同学 </b>【前右-2】 【2007年 杭州聚会时男同学合影 】 <b> 李思虎同学赠我的两枚龙纽冻石</b>,质地细腻温润。由范作云学友篆刻,阳文【通神】,阴文【兴之所至】,边款也奇中有正,篆刻与印石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h3><b><font color="#167efb">*</font>毛延亨、周琴仙、邱家尧</b>等同学发来明信片<br> 几句问候,情重千金,敬人者,人恒敬之,互暖人生。</h3> <h1><b>三,选登同学聚会的照片回忆大家面容</b></h1> <b> 我班同学毕业照 </b>【1964年】 <b> 右起:</b>李利安、姜如英、陆雪英、余月虹、韩巧英、倪龙江、孔水珍、范作云、骆竞芳、滑思宏、包仕荣、其时大家五十多岁 【1994年在杭州】 <div> </div> <b>右起:</b>倪龙江、包仕荣、范作云、李利安、滑思宏 其时大家五十多岁,壮年风华。 【1994年在杭州】 <b> 同学会 </b>大家刚刚步入六十花甲 <b> </b>【2000年 在苏州常熟】 <div> <b>杭州同学大聚会 </b> 【2007年在杭州 】</div> <h3> <b> 杭州</b><b style="color: inherit;">同学大聚会 </b><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近古稀之年的大聚会, 天南海北齐聚杭州,二十多人欢歌笑语。十分难得。应该是同学大聚会的高潮,自此,人员之难以超越</span>也 【2007年在杭州】<br> </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