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香汇聚云端,阅读通达未来。我是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李映陶,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p> 作家作品 <p class="ql-block"> 《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用温暖细腻的笔法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所犯的过错救赎的心路历程。小说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和宗教纠纷,友谊与背叛,父子间的代沟,愧疚与救赎等,但贯穿小说始终的却是阿米尔的个人心灵的成长与救赎,叙述阿米尔如何从一个自私懦弱转变成一个追求人性的善良的人。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内容介绍 <p class="ql-block">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统统打败,成为最后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风筝的主人,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p> <p class="ql-block"> 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他承诺阿米尔要追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选择了充满疚恨懊悔的生活。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结婚,埋葬相依为命的父亲,成为崭露头角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拉辛汗的电话唤起了阿米尔童年的痛苦,却也为他指明了方向:“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赎罪,阿米尔登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飞机,然而到了巴基斯坦,却是奇峰突起,哈桑早已死于非命,遗留下幼小的儿子,孤零零地寄居在喀布尔的孤儿院。此时拉辛汗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彻底摧毁了阿米尔对童年的体验和回忆。一番挣扎之后,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p> 人物形象 <p class="ql-block"> 阿米尔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因此开哈桑玩笑之后或者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乃至斗风筝比赛结束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阿塞夫欺负的场景,懦弱地跑开了。而阿米尔的心里活动是: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可是,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何况自此以后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缠绕。面对曾经的错误,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所以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哈桑忠心,勇敢,善良,宽容。他曾经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阿塞尔等三人对少爷的挑衅,他用自己的弹弓吓走了那三人,保护了少爷;面对少爷的背叛,他没有耿耿于怀并且试图挽回彼此的关系;面对少爷的陷害,他只是默默承受,即使只要他反驳就能获得老爷的信任。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他和阿米尔少爷在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p><p class="ql-block"><br></p> 关于风筝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期,风筝隐喻了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然而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着,对自己的自私、懦弱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不惑之年,在异国他乡和哈桑的儿子放风筝,风筝也同样带给索拉博微笑,并赞扬自己曾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即哈桑的勇敢,累积多年的忧郁和自责在那风筝翱翔在空中的那一刻释放,阿米尔终于驱散了第一次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的阴霾,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拯救了自闭的索拉博。他表明决定要向哈桑当年忠于自己一样,永远关爱索拉博,逐步实现个人美好人性的回归。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对一种希望的寄予。风筝,成了救赎灵魂的上帝。</p><p class="ql-block"> 从风筝中来,⼜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尔为哈桑的孩⼦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p> 读书感悟 <p class="ql-block"> 阅读《追风筝的人》,如同于一个春日煦煦的午后,做了一场恬淡而怡人的梦,又仿佛在春水边,垂柳下,悠然地眺望远山,心旷神怡之余,有一缕黛青色的忧伤……</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来阅读的⼈,都会被其中直指⼈⼼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曾经有过的⼼绪,⽐如伤害别⼈时的快意与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助;亲⼈⾯临危险时的慌乱⽆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头的⾃责、⾃卑与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个⼈在⾯临变化的那⼀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p><p class="ql-block">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结,都有一只曾经的风筝,我想只要用善待他人的诚实的心去呵护,都能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品 | 汽开区实验学校</p><p class="ql-block">策划 | 张佐坤 侯静波</p><p class="ql-block">审稿 | 俞素敏 刘盛楠</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 李映陶</p><p class="ql-block">版面设计 | 李映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