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洛学的历史走向和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思勉先生说:“一种学问,必有其兴起之时,亦必有其成熟之时。兴起之时,往往万籁争鸣,众源并发。至成熟之时,则渐汇为一二派。”理学在程门后学那万籁争鸣,学派纷立,但经过历史抉择和时代考验之后,洛学衍化出的学派开始走向定型。具体来说,洛学主要朝着三个方向进行转化:洛学闽学化、洛学心学化以及洛学事功化。就洛学的闽学化来说,洛学的闽学化主要是由程门四传弟子朱子完成的。程门后学是连接二程与朱子的桥梁。朱子思想的形成,正是在对程门后学的反思和辩论中渐趋成熟的。他对“性”的分析正是有感于程门后学对“气质之性”的不重视而发的,在他的哲学体系中, “气质之性”是绝不可无的,它牵涉到对本体与工夫的认识和定位;他心、性、情关系的确立正是在与湖湘学派的辩论中成熟的,他的中和旧说和中和新说都与湖湘学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他的仁学体系的成熟也是在批判程门后学“以觉言仁”、“以万物一体为仁”中确立的,尤其是与张枝的辩论最终确定“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的仁说体系;朱子哲学的工夫论由最初的倾佛静坐,到中和旧书的“先察识后涵养",再到回归程颐,确立“涵养用敬,格物致知”的内外兼修的工夫论体系,工夫论的成熟正是在批判道南“未发求中”与湖湘学派的“先察识后涵养”中步步确立的。可以这么说,朱子闽学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程门后学对洛学思想的阐释和发展,为朱子反思和建构提供思想来源和底色。</p> 洛学的心学化主要是由杨时弟子王苹、张九成完成的。据全祖望论述: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离之学,但象山天分高,出语惊人,或失于偏,面不自知是则其病也。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此说是对心学源流的叙述。在谢良佐之后,象山之前,有四人为心学端绪或过渡,王苹、张九成属杨时门下,林竹轩属许景衡门下,而林艾轩属尹焞弟子陆景瑞门下弟子。拍故此只以王苹、张九成的思想为研究对象,探讨洛学的心学化。王苹提出心学最为基础的观点。在理学的藩篱内,其突破处即王苹不再以宇宙论作为论述心性论的出发点,而是直接从心性论出发。与陆、王相较,他们则使其进一步细化,且对本体论予以彻底重建。王苹在思想的建构上已经偏离二程的哲学理路,突出“心”的本体意义,从而向心学靠近。而张九成将“心”提升至本体地位,在工夫论上亦接近“心学”的主张,主张“顿悟”和内向收缩,较之王苹,张九成的观点在心学倾向上更加明显和系统,他们被视为心学肇始者或过渡者,乃却有思想作内在的支撑,但真正彻底完成这一建构的,是后来的陆九渊、王阳明,但陆九渊、王阳明已然在传授系统上与洛学无关。在洛学的事功化方面,袁溉师从程颐,传薛季宣,再传陈傅良,最后由叶适完成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袁溉因无著作传世,思想无从可考。薛季宣、陈傅良皆颇注重制度的探讨,其立场属态度而非义理,似未有意于濂、洛之统以外另立门户。直到叶适才从义理的立场与理学相抗衡。盖叶适既精于制度,得浙学之真传,又能言义理,遂为理学之劲敌,因此能超越众人,成为以经制言事功学者的翘楚,并与理学的两大派即朱熹、陆象山鼎足为三,故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永嘉之学仍然是发轫于二程洛学,将其事功之学建立在经学之上,只是他们重经制事功而归于性命义理,着意发挥儒家“开物成务”的一面,而二程则是重理气心性而不忘制度各物,强调的侧重点不一。以上就是洛学在经历过弟子的传承,学派的分化以及历史的抉择之后,衍化的三个演进方向,其中朱子闽学渐趋为官方所重,成为元、明、清三代的科场程式,影响至深至远;程门后学王苹、张九成开启心学端绪之后,初步提出心学的诸多概念和范畴,后经学无师承的陆九渊的阐扬,王阳明的建构,心学始与理学并驾齐驱,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基本主导宋以来理学史的格局;而事功哲学虽然曾经与朱熹、陆九渊显赫一时,但一方面其并非儒家主流,另一方面则被朱子严厉批判,打入异端,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事功哲学的影响日益势微,“但大体可以确定的是,叶适之学流入日本之后,日本‘古学派’的伊藤仁斋、狄生徂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自宋代之后,影响中国学术史格局的儒家学术流派皆是由二程洛学开出的。<strong>四、结语</strong>二程洛学作为北宋庆历学统四起之后兴起的理学流派,在经过弟子后学的代代传承、建构,逐渐由学术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在元、明、清三代独领风骚近千年,从社会风俗到政治舞台,无不深受其影响。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从横向来看,相比于同时期的其它学派,洛学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其突出优势在于:一是其思想的创发性和超越性,虽不见用于当时,但却在后世熠熠闪光;二是代不乏人的传承,尤其是朱子这样的集大成者,将洛学光大;三是政治推动,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洛学得以在学派林立中脱颖而出。从纵向来看,洛学的演进史,与理学史可谓是一体两面之事,虽然是朱子学主导两宋以来七百多年的学界,也可以说是广义的洛学侈在主导着学界。总的来说,以更为详细的视角分析洛学的演进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理学演变的历史,也可以明晰主导学术格局的理学、心学以及事功哲学思想的来源与变迁。 <strong>(李敬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strong><h3><strong>(总第80期)</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