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p> <p class="ql-block"> 1、月季的分类</p><p class="ql-block"> 月季可以分为灌木月季、藤本月季、香水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等,分类大概就只有这些,但是每个分类下面都有很多的品种,而且是每个颜色都有,算起品种来也是比较麻烦的。</p> <p class="ql-block"> 2、红颜色的月季代表——红色达芬奇、红色龙沙宝石、红苹果、芳香花园</p> <p class="ql-block"> 3、黄颜色和橙色的月季代表——金丝雀、蜂蜜焦糖、夏洛特夫人、卡特琳娜</p> <p class="ql-block"> 3、粉颜色的月季代表——藤小伊、美咲。</p><p class="ql-block"> 除了按颜色区分月季以外,其实每一个颜色都有很多品种的月季,</p> <p class="ql-block"> 有三个自然变种,现代月季花型多样,有单瓣和重瓣,还有高心卷边等优美花型;其色彩艳丽、丰富,不仅有红、粉、黄、白等单色,还有混色、银边等品种;多数品种有芳香。</p> <p class="ql-block"> 月季的品种繁多,世界上已有近万种,中国也有千种以上。</p> <p class="ql-block"> 自然花期4月-9月,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p> <p class="ql-block"> 月季的适应性强,耐寒、抗旱,不论地栽、盆栽均可,适用于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种花篮。</p> <p class="ql-block"> 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药。也有较好的抗真菌及协同抗耐药真菌活性。红色切花更成为情人间必送的礼物之一,并成为爱情诗歌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它选为市花,</p> <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第五名。</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一所学校栅栏墙外拍的是藤本月季。</p><p class="ql-block"> 藤本月季和灌木月季的区别表现在株型、花朵、养护方法上,其中藤本月季的花枝呈现滕状或者蔓状,约长1-5米,它的花朵直径在2.5-14厘米之间,而灌木月季的花枝较为粗壮,约高1-2米,并且灌木月季的花朵直径在4-5厘米之间。</p> <p class="ql-block"> 育种演化:</p><p class="ql-block"> 育种和品种演化:月季育种和品种演化过程分为三个独立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育种方法相对不同,但以基因的变化为育种的主题,是共同的。三个时期划分如下:</p> <p class="ql-block"> 早期(史前-1875年)</p><p class="ql-block"> 近代(1875-1967年)</p><p class="ql-block"> 现代(1967年-至今)</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时期持续了约5千年,到1875年,孟德尔发表了他的著名的杂交遗传规律,人们对月季的育种也发展为定向杂交育种。从那时起,大多数月季育种学家从孟德尔遗传规律或者是质量遗传的角度来考虑育种问题,而育种中的数量遗传或是加权遗传行为,在那时还鲜为人知或很少被应用。</p> <p class="ql-block"> 第一时期月季育种的轮廓如下:</p><p class="ql-block"> 众多月季种类被收集起来,并且全部种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其中只有很少几个种对第二时期月季育种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种内杂交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新品种只来源于自然授粉。</p><p class="ql-block"> 月季育种工作集中在西欧和美国。</p><p class="ql-block"> 自然进化趋势是从二倍体到四倍体。</p><p class="ql-block"> 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库。</p><p class="ql-block"> 驯化减少了基因资源。</p><p class="ql-block"> 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种是被推测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定向技术的应用,结束于1967年。从1967年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月季中开始应用。该时期持续了90年。</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967年,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在史前的很早时期,就有几个月季种类或其中已驯化的几个品种种植在中国、波斯、两河流域、埃及、希腊和意大利,这个时期要远远早于公元元年。在古代园艺里,对月季是进行种子繁殖还是无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播种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种子,一大批新品种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 原产中国的月季花对西欧新型月季品种的培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种月季都要重要。它给新品种带来了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连续开花和灌丛现象。还有多花蔷薇,也是十分重要的亲本,它给月季带来伞形花序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六朝南齐(公元497-501年)诗人谢眺有《咏蔷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见之记载的则要比蔷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那时成都已有栽培月季。</p> <p class="ql-block"> 明代刘侗著《帝京景物略》中也写了“长春花”,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在李时珍(公元1590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许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谱》收集有64个品种之多,另一本评花馆的《月季画谱》中记载品种月季有109种。清代《花镜》一书(公元1688年)写到:“月季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俗名‘月月红’。藤本丛生,枝干多刺而不甚长。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白者一二红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虫莠,需以鱼腹腥水浇。人多以盆植为清玩。”这已简单说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并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变红的品种,类似当今栽培的某些现代月季品种。</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大多时间处于战乱年代,民不聊生,中国的本种月季在解放初期仅存数十个品种在江南一带栽种。</p> <p class="ql-block"> 据《花卉鉴赏词典》记载,月季于1789年,中国的朱红、中国粉、香水月季、中国黄色月季等四个品种,经印度传入欧洲。当时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国,为保证中国月季能安全地从英国运送到法国,竟达成暂时停战协定,由英国海军护送到法国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手中。</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弗兰西斯为保护这批新秀,以“3-35-40”代号的邮包,投机寄到美国。又经过美国园艺家培耶之手,培育出了千姿百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9日,太平洋月季为欢庆德国法西斯被彻底消灭,就从这批月季新秀中选出一个品种定名为“和平”。</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美国友人欣斯德尔夫人和女儿一道,带着欣斯德尔先生生前留下的对中国人民的深情,手捧“和平”月季,送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此,这个当年月季远离家乡的使者,经历了二百年的发展变化,环球旅行一周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p> <p class="ql-block"> 月季被欧洲人与当地的品种广为杂交,精心选育。欧美各国所培育出的现代月季达到一万多个品种,栽培月季的水平远远领先于中国,但都是欧洲蔷薇与中国的月季长期杂交选育而成,因此中国月季被称为世界各种月季之母。</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月季花的原产地之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和甘肃等省的山区,尤以上海、南京、常州、天津、郑州和北京等市种植最多。</p> <p class="ql-block"><b> 楼下滨河学校围墙成了百米月季花墙。</b></p> <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图片拍摄于小区院内,文字部分源于网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