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实在在的站在它面前,看到这些被誉为海南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中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活化石”的船形屋时,竟让我久久地,久久地说不出话来,我不清楚是激动,惊异,还是敬畏。 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椰林摇曳,槟榔婆娑,错落无序的茅草屋在苍翠的椰林下隐约可见,半圆拱形顶,状如船蓬,茅檐低矮,几近垂地,整体像一只只倒扣在地上的船只,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时光的流动。 追根溯源船形屋的由来,当地民间流传一段凄婉的传说。古老古老的从前,有一位公主克夫,娶她的男人都活不长,被国人视为扫帚星而不容,千方百计请命将她处死。父王不忍心下手,便将她置于一条无舵无浆的小船上,流放到海南岛。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从山上砍来几根木头,竖立在海滩上,然后将小船拖上岸,底朝天放置木柱上做屋顶,再用茅草遮住四周。风雨侵袭,船板腐烂,她便割来茅草做屋顶,形成了初期的船形屋。黎族人祖先上岛后,几经沿袭,世代流传和改进,使现存的船形屋,既保留了古代黎族民居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 走近船形屋,发现这些造型特别的屋子,都是用茅草,泥土,竹子,木材等自然之物搭建。我抚摸着用泥草糊成的土墙,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凉爽,粗糙的墙上稻草可见,飘溢着一股淡淡的稻香,其清凉舒坦的感觉大大超乎原本的想像。 推开陈旧的房门,岁月的尘埃扑面而来,早已人去楼空的房间空空荡荡,只有中间三根高大的柱子傲然挺立,这个黎族人心目中的“戈额”(黎语男人),坚强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岁月的风霜。象征“戈定”(黎语女人)的四根细柱,静静地伫立在四角,深情相伴。岁月沧桑,他们却携手站立,让爱凝结着光阴,千古流芳。 隔着旧时的窗棂,看几平方平的“隆闺”,这种被海南黎语称之为“不设灶的小屋”,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专用场所。按照黎族的习俗,儿女到了十五六岁,就是谈婚论嫁年龄。黎族人用开放和包容,为自己的儿女建起“隆闺”,让他们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那条通往岁月深处的小路,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总是静静地,静静地听一屋黎声黎语的呢喃,看一盏油灯的温馨浪漫。 在海南昌江县洪水村,东方县白查村和俄查村,有近三百多间船形屋得以留存至今。2012年,船形屋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海南新农村民房改造建设的推进,这几个村整村搬迁新村。作力记录黎族人生存与发展轨迹,见证黎族历史文化传承脉胳的船形屋,由静寂,消亡,走到了传承,保护。 还有个别人不想离开,仍然生活在船形屋中,那是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对勤劳祖先的怀念,对美好家园的回味。 船形屋一一瓦房一一楼房,黎族人的住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船形屋的故事以及它所承载的建筑文化,让每个见之者为之动容,为之思索,怀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