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首映票房45万元,至下线时的国内票房总收入为5000万元(总投资1.5亿元、担心中!);而在有司干涉下被提前下线的《阿凡达》首映票房为3500万元,最终票房为22亿元。虽说不能以票房论英雄,但同样首映,《孔子》的区区票房相比《阿凡达》连个零头都不算,恐怕是韩三爷和诸多大腕儿们所始料不及的。<br> <br>网上还有一众1/2元辩称,《孔子》还有巨大的海外市场未曾开发,潜力不可估量。这让我想起了那个80岁大妈的一席话:“55年来,我从没投过反对票(事实上这是主流)”,原因是“我非常拥护格外热爱,所以就是要听话”。<br> <br>许多时候“粉饰”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br> <br>纵观今年的贺岁片,几乎清一色的复古,而观众的观赏需求却是多样的,更何况市场面对的是“芯片时代”的时尚一族,这一点从《阿凡达》热映便可略窥一斑。中国电影齐刷刷的复古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创作班底面对投资压力的不自信,因为现代题材相对而言是极具风险的。<br> <br>有朋友说:《孔子》很好啊,你说不好你拍一部给我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你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br> <br>所有的文艺作品问世的目的之一,便是供人评头论足的,不然你就不必走进影院。这位仁兄是个极好绞汁儿的人,说话原就当不得真,唯哂然一笑罢了!<br> <br>不能否认,胡导(与这个时代已渐行渐远的第五代导演之一)这个女人有股子邪劲,不然她母亲也不会在知道她要拍《孔子》时对她说:你是不是疯了?<br> <br>不幸的是她妈所言不谬,这个女人确实疯了。且不论她的动机若何?其水平也就将就着玩玩《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之类的电视剧而已,象至圣先师这种5000年来左右着中国一代代人思维方式的的历史人物,站在当今这种思维的圈子里、带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拍成电影,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br> <br>我在以前的博文里对陈导以一己之意篡改《梅兰芳》之史实曾深表不屑。但是《孔子》里对历史的曲解比比皆是,如果是因为才疏学浅倒也不便计较;但假如是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主观人为,遭遇受众嗤鼻也就不难理解了。<br> <br>举几个例子:<br> <br>1、先师在貌似古罗马议会的大殿之上舌战群夫,力排众议改变活人陪葬的传统,史实是当时的鲁国并无活祭的传统或制度。为了表现先师的“仁”,于是先师便被戏说了一把。<br> <br>2、用惊鸟几许、尘土若干,便退却蓄谋已久的齐王的千乘战车,还要回了被占30年(史实是被占了3年,真要占了30年你还能要的回?)的汶上三城。更兼一介书生为了借兵开弓引箭、居然还百步穿杨,总觉得有些画虎类猫之嫌。为了凸显先师的文韬武略,于是观众又被傻逼了一回。<br> <br>3、强拆三郡被流放,先师孤身上路,学生颜回不弃恩师恳求相随,接着曾参、子路等一干弟子尽数参加,知识分子驴行团宣告成立,开始了历史意义不亚于长征的周游列国。而史实是子路等人力劝老师离鲁,才成就了孔子的列国宣教。为了彰显先师的凝聚力,于是子路等人也被忽悠了一把。<br> <br>4、先师和老子的双子会晤:时空转换绝对《神话》,建议再加上《阿凡达》的三D效果,便更加哈利.波特了。<br> <br>还有史实是:季孙式死在先师返鲁之前数年而不是之后;先师的儿子叫孔鲤而不是孔锂(春秋时化学还远没有那么牛逼,不可能有这个字)........!<br> <br>总之,玩正史就不要过多的介入主观色彩,更不要为了迎合上意而把历史主旋律化,不然就会误导了受众,同时也经不起深究。市场经济了那么多年,人们已经学会了经过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并吸收,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早已杳如黄鹤。假如非要戏说,就更加不必搞得那么语重心长、催人泪下了(看了不流泪就不是人?),能玩出《大话西游》的经典也是上品,最怕的就是弄成现在这样----不伦不类、洋相百出。<br> <br>从“温故而知新”一句、我可以认同先师是个教育家(仅此而已)。他对理想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现实的人文关怀都是现代知识分子所极度缺失的,我所不能苟同的只是其“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标准以及“三纲五常”的等级标准和奴性思维。<br> <br>先师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因为百姓惧怕法律,但这尚不高明,”他主张教授百姓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教化百姓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人人主动向善,则根本无需法律的约束,这才是高明之举。<br> <br>这种愿望无可厚非,但实践起来无异于痴人说梦。于当今社会而言,靠人格而不是法制,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div> <br>在春秋时代,家是高于国的,所以管仲当逃兵会被原谅;而伍子胥父兄被害、借吴兵伐郢纯属公报私仇,还被司马迁赞为“弃小义、雪大耻”(刀尔登《中国好人》)。所谓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正是应了“孝”字为先的主张,颇有以人为本的想象力。而先师的“克己”二字也是意在“节欲、调和”,较之宋代理学家们的“灭人欲”要客观、亲善、大统得多。<br> <br>问题是“调和、节欲”都是属于自我评价和完善的范畴,用这种自律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欲而礼”真的是很不靠谱的想法。至于那个“三纲五常”所宣扬的就是“等级观念”和“唯命是从”的本质,在这种教义教化下的民众除了奴性将不再具有其它任何的个性,不得不说这是先师时代局限的必然性(生于斯则思想无出其右)。这也正是后来各朝几乎所有的治者在其政权维系期间,都要崇尚儒学的原因。<br> <br>秦之后至汉,先师的徒子徒孙们利用“独尊儒术”的学术地位,别有用心的把“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等理论引入到了儒教,至韩愈始“外儒内法”开始成为治国纲领,先师的儒学思想终于被彻底的演变为君权御用的理论体系。</div><div><br></div><div>或许这一切并非先师的本意,但无论如何,从他被帝王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那一天起,他跟这些几千年来始终影响着国运的文化内核,便永远也脱不了干系了。后儒教思想从此垄断了国人的思想权并培育了他们的奴性思维,吃苦耐劳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忠君爱国这类弱势文化的传承,犹如这片土地上的河沟湖汊,如影随形润物无声的滋养着这里的众生。此乃国之不幸、也是先师的悲哀。<br> <br>回顾电影,仲尼先生搞过管理,做过CEO,干过拆迁,玩过“发乎情、止乎礼”,还驴过户外;尽管颠沛流离、苦不堪言,转了一圈回鲁后才万千感慨、远离政治,然终有鸿文巨献,一部《论语》传诸后世,也算是不枉此生了。<br><br>看来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玩不了政治的,不然一不留神就会成了丧家狗(不关我事,孔子自己说的)。<div><br><br>曲阳作于:2010年02月08日<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