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随笔散文 小农经济时代的零食

杜剑平

<p class="ql-block"> 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总体上是一个小农经济生产制度,小时候虽然是在一所大学校园里长大,但那所大学是在皖南丘陵地带的农村,校园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相比,家里的经济条件好几点,大人可以给小朋友一点零花钱买一点零食,但是呢能买到也就是当地产的零食,所说的是皖南丘陵地带的宣城的零食。</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靠近宣杭公路的北面有一排房子,是宣城洪林公社(现在洪林乡)供销社开在叶家湾的代销社,里面是一个成凹型大通柜(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是卖锅碗瓢盆的,卖酱油醋盐烟酒的,卖日常用品如牙膏牙刷毛巾的,还有卖零食,主要有:麻饼,锅巴糖(黑色的硬糖),方片糕,桃酥,老鼠屎(就是陈皮颗粒)等。</p><p class="ql-block"> 每隔10天左右就有一个老头到校园来爆米花,这时候,就有许多人自带米、玉米来爆,爆一锅要1角钱,如果要加糖精就要多加2分钱,爆一锅大约需要10分钟,生意非常好,往往要排很长的队;爆米花装在空饼干盒里,要吃就去抓2把,上学时也抓几把放在脏兮兮的口袋里,课间吃。 </p><p class="ql-block"> 平时上课也能买到零食,每天上午课间休息,就有2-3个洪林公社过来的小贩,售卖自家产的米发糕,2分钱1块,爆年糕2,用报纸包好的,一包2分,里面大概有8片,吃起来又脆又甜。</p><p class="ql-block"> 自家做的:红薯煮熟后,晒干,切片或切条;炒花生、向日葵籽(买得或种的);自家做散子;上学时抓一些放在脏不拉几口袋里,时不时吃一点。</p><p class="ql-block"> 还有,在夏天,有一个孙埠小贩,隔三差五骑一辆28自行车从宣城县城过来,后座驮着里外都用棉絮包裹的一个木头箱子,里面装香蕉冰棒和奶油冰棒,在劳动大学卖,香蕉冰棒5分钱一根,奶油冰棒7分钱一根,同样的冰棒,在宣城县城就分别是3分和5分,能在夏天吃上冰棒的人,不是独生子女就是领导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过年前买农村人家做好的炒米糖,放在旧的饼干盒里,吃几块抓几块,过完年要尽快吃掉,否则,天热了会化的,很粘手,而且不脆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2个妹妹,家里没有零食时,家里人会给我1角钱,让我到供销社买糖,然后我就用这1角买12颗锅巴糖,小妹分5颗,大妹分4颗,我分得3颗,通常我吃完后小妹还没有吃完,我就会向小妹讨,她有时会给我1颗,有时会咬半颗给我,长大以上我常对她说:我是吃你的口水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立医院杜剑平</p><p class="ql-block"> 2022.4.18</p><p class="ql-block">现在爆米花的人看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