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函谷关

静之

<p class="ql-block">  2020年的11月上旬,北方寒冷的冬天正在逼近,我们已经在南方游玩了一些日子,必须赶紧北上回家“猫冬”。于是从成都出发穿越秦岭,沿连霍高速公路,向东来到了函谷关一带,住了一晚游览了几处。</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此写下了旷世名著《道德经》;流传千年的著名成语“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出自这里;还有长安通往洛阳的崤函古道、函关古道、石壕遗址、雄关要塞……。这一带,值得细说的历史故事和传奇很多、名气很大。因此它是我一直想到函谷关走走看看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想象这里是一片荒芜旷野,亲临其境却是另番模样。函谷关景区很大,越往里走,似乎有种气场推着人前行,不觉中脚步越走越快。我不住地打量着周围的地势风貌。这里,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望黄河。既有黄河远上的深远开阔,又见山势绵延起伏的屏障。蜿蜒的黄河与雄关相望,千百年来黄河水流冲击形成的宽敞壕沟,嵌在茫茫旷野之间。如果把这片长久的寂寞之地与古道和雄关要塞联系起来想象,这儿就是一片烟障之地了,古战场的厮杀声和硝烟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从而带出一种气魄如在目前。</p> <p class="ql-block">  登上关楼眺望,视野里有“登高一呼,山鸣谷应”的气势,会觉得自己在俯瞰这片江山。前方不远处一位老者骑青牛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是乘紫气东来的老子缓缓向这里走来。这时不禁要问,老子为何要出关?去哪里?史料没有记载,因此有多样猜测想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出关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诞生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年迈老子骑着青牛,一路向西,来到了函谷关。守关的官令尹喜见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要出关隐居,便提出要求:能否留下一篇著作,作为批准出关的条件?老子只能服从,于是一口气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写完就出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关于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出关的一段描写,很有情感和图景。他写到:“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后,终于骑上去了。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埈坂的大路上慢慢走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走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古而来的那些思想精神的巨人,几乎都是风尘仆仆地走在路上,如老子、孔子等。他们不仅留下了千里脚印,更有思想流传千古。但是,如果没有函谷关的守卫者,老子的伟大思想就被风吹走了。这样的偶然成就了千古的思想巅峰。鲁迅的描写有很强的代入感,万丈西风里圣人的背影;白黄青灰色渐渐消失于杂草丛生、灰蒙迷离的千里古道之中。远古圣人与近代文人的哲思与美学,让历史传说由远及近,浓缩成近景。历史典故加持上艺术手法,让存于脑海的虚妙印象,在遗址处生出那么一点点真实的感悟。因此,这类历史文化公园承载的意义丰富又多维,游历起来比只看美景有意思得多。</p> <p class="ql-block">  没有通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对其内容知之甚少,只是拾记片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在《道德经》里,大地万物、治国修身等等精神形体,千古流传,没有折损。有时拿来读读,尽管文字有些生涩难懂,但敬畏是必须的。亦可作为一种精神滋养和能量补充。</p> <p class="ql-block">  老子写《道德经》的太初宫。</p> <p class="ql-block">  成语“鸡鸣狗盗”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语 “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 传说守关官令尹喜一日登台望远,见东方有紫气浮关,认为紫气升腾即是祥瑞之兆。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徐徐而来。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后人将这一小山包起名望气台(又叫瞻紫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函谷关向西是函关古道,一条黄土路贯穿关楼城墙拱形门洞之下,直指荒草丛生的远方。夕阳下,小路被威严壮观的关楼呼应得凄迷而幽远。</p> <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位于豫、陕、晋三省交汇处,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崤函古道的谷口尽头就是函谷关。老子骑青牛由东向西,是沿着这条路到达函谷关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的主干线路,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世界申遗项目中,崤函古道是其中唯一的“道路”遗产。</p><p class="ql-block"> 关于古丝路的东方起点是长安,还是洛阳?史学家们有点争议。然而,刘秀光复汉朝建都洛阳,那时古丝路畅通,这种历史长河里的空间蜿蜒,才是吸引人的。</p><p class="ql-block"> 崤函古道艰险难行,看上去坡度挺大,车子需要几匹马拉才行。丝绸从南方来,走水路汇到黄河口,再运到长安。试想,那时走正路子过潼关可能要交税,“走私”的话,就得走这难行的崤函古路了。🌝🌝</p> <p class="ql-block">  现存崤函古道的石壕段遗址,全长约230米。马和骆驼的蹄印痕、车辙碾轧的沟壑、栓马石、纤夫手抠处等遗迹,深深浅浅、坑坑洼洼的令人吃惊。这些原汁原味“古丝绸之路”的“路”痕迹和实物标本,实在让人震撼。石壕段其中的一小段遗址被回填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 修缮清理加固的遗址区域,只见几辆施工车和三、五个工人,看样子正在打造成景区。现今的荒野之地,基本见不到游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马队休息处的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回填保护起来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路旁不少的野柿子树,挂着红彤彤的累累果实,随手摘了几个,有点硬,放到车里,取个“事事红”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接近傍晚,天色灰黯,周边的风貌很原始很自然。古道看上去,宁静而有力度。这时要有点马鸣声,与自然浑合一起,会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意境,那就更动人心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