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 高红丽</b></h1>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暖花开,疫散有时。2022年4月8——10号,15——17号,“新洲区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如期开课,班主任徐颖霞和陈俊老师组织来自新洲区各小学的七十多位语文教师相约云端,共品教学盛宴。本次培训有三个板块:直播学习、线上资源学习和学员在线研讨、考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直播学习</b></h1> 六位授课老师仪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他们观点鲜明,思路明晰,见解独到,每个人的讲座都精妙绝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再谈“立德树人”</b></h1> 4月8日上午,培训中心靖同咏老师的讲座《再谈“立德树人”》拉开了直播学习的帷幕。靖老师围绕“立德树人”和我们交流了四个话题:认同职业,立德树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爱岗敬业,提升素养;关爱学生,为人师表。<br> 靖老师结合切身体验侃侃而谈,让我们对“立德树人”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是他用十二个要点完美诠释了身正为范——态度友善、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有耐心、公正、宽容、伸缩性、兴趣广泛(博学多才)、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性、对差生的关注、有方法和幽默感。他还提出了促进专业成长的做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开启思维之门,品味童话之美</b> </h1> 4月8日下午,高小燕老师的讲座《开启思维之门,品味童话之美》带着我们开启了一场梦幻的童话之旅。高老师从妙用插图,品童话故事之美;立足要素,品童话语言之美;激活思维,品童话想象之美;润物无声,品童话精神之美;拓展延伸,品童话创作之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品味童话之美的具体做法。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她结合实例生动地介绍了立足要素,品童话语言之美的方法——潜入文本,涵咏语言;巧妙补白,丰富想象;角色互换,感知形象;合作表演。不仅如此,高老师还提到立足要素,品童话语言之美可以搭建图画支架、词句支架、和表格支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指向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b></h1> 4月9日上午,刘畅英老师的讲座《指向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让我们对字词教学和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分类识字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的主要有:按照人物和事物分类学习、按照词语的特点分类学习、按照事物(人物)的行为分类学习、按照事物的类别分类学习。阅读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的主要:梳理同一类事物比较阅读、在系统的想象中推进阅读的深入开展、在情境任务中完成文本阅读与能力的对接与转化。<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04“双减”背景下,如何教会学生阅读</b></h1> 4月9日下午,曾慧老师给我们分享的讲座专题是《“双减”背景下,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她从书本中的课文教学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交流。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归纳出了了解文章大意的11种方法:抓基本要素法,题目扩展法,预测推断法,点线结合法,抓人物关系法,以词串文法,抓句归纳法,段意归并法,列小标题法,单元主题导向法和复述法;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析题明情法、找句明情法、析主要内容悟情法、对比析情法、利用单元主题猜情法、结合时代背景悟情法、赏析句段品情法、抒情批注法。<br> 曾老师期盼所有的语文老师,在双减政策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影响并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伊甸园,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习惯,成为他们成长的助跑器,成为他们精神的家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小学习作编排序列与教学建议</b></h1> 4月15日上午,新洲区教研室的张燕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是《小学习作编排序列与教学建议》。她首先介绍了统编教材的六种变化:先识字后拼音,双线组员,特殊单元,开始关注问题,阅读表达并重和长课文增多、大量阅读。表达有三种途径:课文中的随机训练,每单元的写话、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和独特的作文单元。然后交流了习作单元的创新编排特点。习作单元教学要注意整体备课,避免一课一练;精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习作例文不要单独成课。<br> 张老师还提出了单元习作教学建议:通读教材,把握序列;聚焦目标,前后联系;创设语境,激发动机;建构支架,精准训练。还结合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落实这些建议。<br> 最后张老师分享了三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精选习作内容,激发写作动机;明确目标要求,体现发展梯度;加强过程指导,避免畏难情绪;养成修改习惯,培养自主意识;凸显交际功能,增强读者意识。还以四下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为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b></h1> 4月15日下午,特级教师陈桂馥给我们带来了本次培训的最后一个专题讲座《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通过她的讲解让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文本解读”从“素面朝天开始”素读的第一步是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素读的第二步是以教师身份自主地阅读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首先是发现文本的课程“意蕴”,然后是“还原”方法和技术在文本中的运用。陈特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线上资源学习</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01基于主题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实施策略</b></span></div></h1> 4月10日上午,我们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精彩讲座《基于主题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吴教授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语文学科单元整体设计主要特征: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语文要素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挑战性言语实践活动为主要的学习组织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持续促进学习为学习评价取向。<br> 然后吴教授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为例,交流了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熟读课文,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第二阶段:确定探究方向,查找整理资料,自主探究。第三阶段:完成专题习作,召开专题研讨会。<br> 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近伟人,学讲故事”单元整体设计为例,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结合课文朗读,认识生字新词,练习写字。第二阶段: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第三阶段:讲述课文中伟人故事的实践操作。第四阶段:收集伟人故事,举行“伟人故事我会讲”主题活动。<div> 在单元主题的学习活动设计中首先要根据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好一个真实情境的主题任务,这个主题性任务能够反映学生通过本单元深度学习以后在思想情感上的收获,在语文能力上获得提高。接着将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为主的一个学习活动。<br> 最后,吴教授指出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要确定挑战性的主题学习任务。主题学习任务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单元主题要融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围绕单元主题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活动主导的教学过程要做到有计划地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多样的学习活动为主;将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制定好持续性评价方案。<br> 总之,语文课要围绕重点设计教学,大胆舍去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这样的语文课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更加充分,语文要素落实更加扎实。<br><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b>”</h1> 0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4月10日下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谢春涛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中国党史专题讲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谢教授指出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政党繁多,难以数计,但是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成立近百年,连续执政70多年,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样的政党还很难找到第二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应该从历史中找寻答案。他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二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四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新常态,新思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与教研创新”云论坛</b></h1> 4月16日上午,我们观看了“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与教研创新”云论坛。<br> 原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将成为教育新常态。大规模在线教学是“以战代学”“以战代训”。有机融合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相辅相成”。要建立能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工作机制,未来已来,趋势难逆,教育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不可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趋势更不可逆,更好地拥抱趋势,是我们所有教育者的使命。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月霞主任所作的报告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前提和未来走向》,她向我们介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所经历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交流了三个话题:一是扎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是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罗滨校长分享的是《线上与线下:赋能师生学习的新范式》,首先她交流了2020年难忘的百天教学与教研,并进行了自我分析;然后交流了线上与线下给师生赋能,重点和我们介绍了三个关键词“转化”“激发”“引领”;接着介绍了线上与线下学习新范式:本源——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科学,创新——内容方式;最后分享了《海淀区中学学科线上教学评估标准1.0》。 上海市教研员徐淀芳交流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与教研创新》,结合实际详细分析了两点:一是从在线教学实践反思教研;二是面向未来的教研创新思考。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PPT制作实战与技巧</b></h1> 4月16日下午,郑州大学郑春华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制作实战与技巧》。PPT的制作步骤为:确定主题、构思逻辑、组织材料、系统排版和修改完善;PPT课件的设计要素有:文本、音视频、颜色、形状、动画和图像。文本设计要关注四点:字号选择、字体样式、文本排版和可视化设计。文本排版主要方法有:提炼关键词,划分段落,聚拢;改变字体颜色,突出重点;拆成多个页面;要点一条条显示;文本对齐,图文对齐。文本排版的关键是:精炼内容,减少文本;提炼关键词,字少,字体大小适中;拆分页面,一页5——7行字;划分段落,段落距离要比行间距大一些;注意对齐;通过改变字号、字体、颜色,突出重点。<div> 视觉化的要点是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多化少,少化图,要把抽象的文本、概念或数据转化成图关系图。图表是PPT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元素。我们要学会用图表说话,迅速传达信息,直接专注重点,更突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信息表达更生动、易理解。<br></div> 图像本身就是信息内容的一部分,图像能辅助主题或内容的表达。图像的排列位置要符合人的观看习惯,符合三等分原则和均衡原则。单图排版的要点是:小图点缀、中图排列美、大图冲击力;双图排版的要点是:并列或对称。多图排版的要点是:讲究布局排列之美。制作PPT,不使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片,不使用清晰度不高、有码的图片,不要用劣质、无关的剪贴画。 色彩分三种:一次色(原色)、二次色、三次色。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有冷暖之分,可分为三个类别: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暖色系活泼热情,冷色系低调沉静。PPT用色基本原则为:符合视觉感受(舒适、不突兀、不刺眼);符合颜色的象征意义(绿色青春、红色喜庆、蓝色科技等);整体风格统一(如:相同级别的标题用相同的颜色);色彩不超过三种,一般主色、副色、强调色,避免花哨;用相邻色表达风格,用对比色体现差异。<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小学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解读</b></h1> 4月17日上午,吴忠豪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讲座《小学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解读》。他从什么是语文要素、抓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聚焦阅读能力把握年段目标、重在养成学习习惯、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让我对统编教材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明晰的语文要素有了全面的了解。<br> 吴教授还通过语文新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举例,与我们分享各年级的“语文要素”,如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教材是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将语文要素的“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将整套教材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有梯度地螺旋上升的特点深入剖析,为我们明晰如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落实语文要素,建构语文能力,形成素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员在线研讨、考试</b></h1> 4月17日下午2点,全部学员在线参加考试。 此次培训为期六天,报告精彩纷呈,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操的实施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将学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竭力打造全新的自我,努力做教育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