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牲口)——古籍里的曲周方言(三)

李明海

<p class="ql-block">  头,字面的意思大多跟脑袋、靠前等有关,比如蓬头垢面、头领等等。</p> <p class="ql-block">  要说头是指牲口、牛马驴骡,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当然了,现在这么称呼牲口的,年龄起码也得六十以上。</p> 解下缰绳还给卖主 在老家,跟“头”有关的还有一个俗语“卖头不卖缰绳”,也就是牲口卖给你了,可是缰绳不能随着牲口一起给了买主。缰绳的价值跟牲口的价值比起来微不足道,这个习俗让现在的我们确实不好理解。跟老人请教才知道,卖牲口留缰绳一是牲口跟农家的关系不一般,留个念想;再就是,以前买一头牲口毕竟也是置办一个大件,寓意以后还有机会再买,象征意义更大。 牲口市场 <p class="ql-block">  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这跟中国社会长期“重农抑商”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很大关系。于是在农村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头经纪”,他们头脑灵活、能说会道、熟悉行情,善于揣摩人的心理,专门为牲口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我觉牲口单位价值高(中介费自然也高)、交易基数大频率低(谁家也不会三天两头买卖牲口)、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条件是催生这一群体的土壤,像不像现在的房产中介?</p> 袖筒子里有乾坤 为啥这么多笔墨介绍“头经纪”,主要是他们交易方式很特别。经纪跟买卖双方讨价还价都是不出声的,而是通过袖口里的“捏鼓”使买卖最后成交。把时光镜头切换到三四十年前的牲口交易市场,你会看到一个男人把手伸到另一个男人袖子里,嘀嘀咕咕,“高了、低了、再添添、再让让”。至于价钱数额那就是靠手在袖筒里的“捏鼓”了,外人不得而知。这种传统交易方式不会因为一笔生意成交对整个市场有啥影响,满足了买卖双方的“个性化”需要,保护了经纪人的市场机会不会减少。 袖子里的“捏指头”,这又是中国数字表达的一个形式,不用说、不用写,用手比划,于是出现了“捏七、撇八、勾九”等等的特殊手语。现在的孩子们估计也接触过,但它的使用场景恐怕很少有机会看到了。 <div><br></div> 虽然有关“头”的十多种释义里没有跟牲口沾边儿的,但有个词语“头口”的解释:“丁口,人口。指骡马驴牛之类大牲畜。” 头口、丁口、牲口;牲口、人口、人丁。它们之间是不是还该有点儿啥渊源? 南北朝时税负情况,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头”和“丁”。通过翻阅有关文章知道,在南北朝时,牛马跟人一样都是要缴纳“丁”税,只不过是20头(匹)按一个人计算。相应的,家里有牛马,国家也会给你分土地,也就是“牛马田”,这种缴税制度至到唐朝才彻底取消。我个人分析认为,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马牛羊是牧区人们的主要生产资料,这种牲畜折合成人口缴纳赋税是国家税收历史上一个特殊现象。在中原地区,马牛主要是作为畜力,是工具;在牧区,马牛提供肉食,是劳动产品。就像会计记账,一般单位房产都会计入“固定资产”,可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没卖出去的房子就是“存货”,一个道理。</p> 看看几寸口,不能“图贱买老牛” 再就是“头”和“口”。我们老家描述牲口年龄不会说几岁,一般都会说“几寸口”,也就是几颗牙。以牛为例,刚出生的小牛没有牙齿;七到十四天长出乳牙,三至四个月长齐;一周岁后乳牙脱落,长出永久性牙齿;八个牙成为“齐口”,这个时候身体状况到达顶峰。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生产队“头圈(juan)”</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牲口基本退出生产领域,更多的是以商品面目出现,于是伴随它们的生活习惯、生产场景也逐渐谈出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