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祖母

努哈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作者:东方人</p> <p>  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每当清明,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回黄冈老家为祖母扫墓。</p><p> 祖母去世那年,我才十四岁,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葱少年。但,祖母离开的那一天我悲痛欲绝,恸哭不止。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 到亲人故去时的悲哀和绝望。</p><p> 祖母于我,有再造之恩;而我对祖母则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厚情感。</p> 情之所起 <p>  我一岁多的时候,母亲因一次意外溺水身亡。当时我年幼无知, 并不明白生离死别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母亲去了哪里,只是每天傍 晚时分,天黑了,我就哭闹着要找妈妈。这时,我的祖母总是满含热 泪、俯下身来,紧紧地搂抱起我,并不停的安慰着我,直到我满面泪 痕地在她怀抱里朦胧睡去…。</p><p> 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祖母的呵护下度过的。她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奶奶对孙子的疼爱,而更多是她代替了我早逝的母亲, 给予了我无穷无尽的“母爱”;她不仅哺育了我成长,而且还教会我 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满了人间大爱的种子, 这些种子在我日后的人生道路上生根开花。</p> 幼年不幸 <p>  幼年丧母,本是人生之大不幸,但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真 是屋漏偏遇连阴雨啊!在我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 7 岁,一个 5 岁;一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悲苦!按常理说,我生不逢时,又惨遭幼 年丧母的厄运,在那个哀鸿遍野的大饥荒年代里,是断难活下来的。在我们同族里,就有好几个孩子被饥饿夺去了生命。</p><p> 但,我的幸运,在于 我有一位伟大而坚强的父亲和祖母,是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扛 起生活的重担,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我们闯过了“鬼门关”。他 们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千方百计保住我们仨兄弟的“ 口粮”;他 们含辛茹苦,度日如年,把我们拉扯成人。再造之恩,比山高,比海深!</p> 代行母职 <p>  熬过苦难深重的幼年,我进入了迷茫朦胧的童年。在朦胧中我有 太多太多的迷惑:为什么我没有妈妈?我的妈妈去了那里?每当看见 别人家的孩子扑在妈妈怀里吃奶、撒娇或逗乐,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 的向往和悲伤。一天夜里,我睡在祖母的足头裹着被子啜泣,祖母听 到了,立马翻过身来将我揽入怀中,问我为什么哭呢?我说“想妈妈 了 ”!她接着又问:你可记得你妈妈的模样?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祖母长叹一口气说:可怜的孩子啊,连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 么想妈妈呀?!于是,她一边抚摸我的后背,一边对我说:你妈妈是 镇上长大的姑娘,身材娇小,皮肤白晢,喜欢看书,平时总戴着一副 金边眼镜,显得特别的文静和秀气。与你父亲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她 穿一身朱红色的平绒旗袍,配戴一个白银项链,梳着一对又粗又黑又 长的麻花辫;脸上略施粉黛,人面桃花,笑容满面,全湾子来喝喜酒 的人,无不夸赞你妈妈是个“大美人”唷… 。时至今日,我对母亲的 所有印象,仍然停留在祖母当年对我的这些描述之中,仅此而已!因 为我没有看见过一张母亲生前的照片。</p><p> 没有妈妈的童年,无疑是悲惨的童年。但祖母以她特有的方式和细腻的感情,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同龄的孩子比较,我得到 的生活照料和家庭温暖可能还更多。我的身上衣、脚上鞋,都是祖母 亲手缝制的,既合身又合脚,穿着舒适大方,常常引来年轻妈妈们羡 慕的目光。</p> 禁父续弦 <p>  为了让我们兄弟仨有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祖母很决绝的反对 我父亲续弦。父亲是独子,也是孝子。祖母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守寡,独自将父亲哺养成人。所以,父亲对祖母很孝顺,祖母不同意的事情, 父亲是绝不会去做的。</p><p> 其实,父亲在当地算是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有一定的国文基础; 自幼师从叔父学得一手好珠算,在方园几十里的黃州老家,他是远近 闻名的“铁算盘”。他的珠算可以打通关,我见过他将算盘顶在头顶 上“盲打”,而且还不会出错!新中国成立后,他利用自 己的专长, 积极投身农村水利建设,经他设计和施工的大小水库和堤防就有 30 多座(处)。他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土法上马,为人所称道,大 家都尊他为“水利土专家”。</p><p> 我母亲去世时,父亲才 30 岁出头。以他个人的条件,再续弦娶 一继母回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祖母在这 件事儿上,表现的特别强势和敏感,她不惜以牺牲自己儿子后半生的 幸福为代价,坚决阻止我父亲续弦!她说她这辈子看到太多“前娘后 母”虐待孩子的人间悲剧,她不能让她的孙儿们也遭此不幸。一些好 心人上门提亲,都被她婉言谢绝了。甚至,我外婆心疼父亲,还亲自 来做过祖母的工作,也都于事无补。祖母是吃了称砣铁了心,决不让“继母”进家门!她的这一决定,苦了我的父亲,幸运了我们兄弟。 有情乎?无情乎?道是无情却有情,若是有情却无情!</p><p> 祖母晚年的时候,也常为我父亲叹息。她说你们今后成家立业了, 各奔东西,有谁能照顾你年迈的父亲啊?!后来的事实印证了祖母的 担忧:父亲的晚年是孤独的,我们陪伴他身边的时间极为有限。</p><p> 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多年了。每当忆及祖母的叹息,我的心就一 阵阵的酸楚,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感叹:前人受苦,后人享福!我 的生命,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和幸福,是祖母和父亲两代人的奉献和 牺牲换来的!他们给予我的太多太多,而我能报答他们的却少之又少! 我此生不负天下人,唯独愧欠我的祖母和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在”, 没有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没有为父亲尽到为人子的孝道,是我终身 的遗憾!</p><p> 霪雨霏霏,杨柳依依;抚今追昔,思绪万千。</p> 坚毅刚强 <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命运对她如此不公,但她就是不肯向命运低头!她坚毅刚强,不 惧风雨;她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她百折不挠,勇于吃苦;她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她以满腔热血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她以伟大的母爱 和慈爱呵护着我们;她以东方女性惊人的毅力、耐力和意志力,披荆 斩棘,筚路蓝缕,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p> 勤劳节俭 <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勤劳和节俭,是祖母最为 鲜明的特征。她不论是参加集体劳动,还是做家务,里里外外都是一 把好手。她做事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她心灵手巧,工作效率极高;她白天出工挣工分,晚上纺线织布忙;她不仅是人民公社的生产 模范,而且还是勤俭持家的榜样。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样困难的年 代里,她开展生产自救,屋前屋后种瓜种豆;在荒滩坡地种土豆、种 红薯;到湖滨河畔挖野菜,挖红根;以粗粮补细粮,以杂粮补主粮, 以辅食补主食;苦心孤诣,惨淡经营,调度有方,护着一家人挺过了 三年大灾荒。</p><p> 后来情况稍有好转,我发现祖母做饭有个小秘密,她每次将已经盛好了的米,习惯性的回找一把放进米缸里。我不解地问祖母:为什 么要抓一把米放回去呢?她笑答:这是生活的小诀窍!一家人做顿饭 需要一升半米,从中抓一把米出来并不影响饭量;但是毎次抓一把米 攒下来,长年累月,积少成多,遇到灾荒年就能抵挡一阵子了…。她 还告诉我:“要将有时思无时,莫将无时作有时”。当时,我对这两句 话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有道理。</p><p> 后来,我经营管理企业时体会深了, 经常用祖母当年说的这两句话提醒和告诫自己:做企业要有风险意识, 要有超前思维;要有一定的风险拔备;计划要留有余地,不搞超能力 投资,不搞面子工程;发展要量力而行,消费适可而止;防止大起大 落;要细水长流,以丰补欠;稳健经营,健康发展,适度负债等等。</p> 心地善良 <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祖母一生菩萨心肠,慈悲为怀,为人善良;她富有同情心、同理心;同情弱者,怜悯苦难;她扶 危济困,乐善好施。遇到灾荒年,河南、安徽一带的流民,会大量涌 入到我们家乡乞讨。凡是经过我家门口的乞丐,祖母总会及时施舍, 不会让他们空走一趟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论哪家有困难,有急事、难事,她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p><p> 我清楚地记得,隔壁朱奶奶家劳力多,吃饭的人也多,家大口阔,每到月底 的时候,他们家粮食就不够吃了,等米下锅,总是祖母从节余的粮食 中给予接济。朱奶奶不知说过多少感激祖母的话!祖母经常教育我说, 做人要正直,要善良,要有担当;要行的正,立的稳;多行善,多积 德;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要知足,要惜福,要惜物;要特别爱惜 粮食;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与人为善,不要四面树敌; 要尊敬师长,礼贤下士等等,这些教诲如言在耳,铭记在心。</p> 知书达礼 <p>  </p><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个知书达礼的人。祖母出生于晚清光绪年间湖 北黄冈一个叫“李家寨”的古村落。这里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发源 于大别山西麓的巴水绕李家寨东去,经巴河古镇汇入长江。巴水是一条名人辈出的河流。千百年来,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孕育出巴河流域代代人杰。仅是中国近现现代史上许多文臣武将,名宿大家,科学泰斗,都集中出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以李家寨为原心,方圆二十里地遍布了李四光、熊十力、闻一多、闻立鹤、方本仁、方达士、 张浩、林彪、林育南、陈谭秋、陈树三等名人故里和家乡,真可谓物 华天宝,人杰地灵。</p><p> 小时候,祖母带我回她娘家省亲,总会讲一些李家寨读书人的故事。她说李四光自幼聪慧,记忆力超群,三、四岁就 会背诵《三字经》、《曾广贤文》和唐诗宋词,长辈们都夸他长大一定 有出息。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而时习之”等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都是我平生第一次从祖母口中听到的。她总是鼓励我用心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多用功,用苦功。 </p><p> 我发蒙上小学背的书包,还是祖母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我一直背了好几年。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上我没有让祖母失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每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总会拿着成绩单和小奖状、小红旗等,兴高采烈地送到祖母手中,这时,她的脸庞就会露出 喜不自禁的微笑。也许,这就是我对祖母生前的唯一回报!</p><p> 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上我没有让祖母失望,学习成绩一直 名列年级前茅。每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总会拿着成绩单和小奖状、小红旗等,兴高采烈地送到祖母手中,这时,她的脸庞就会露出 喜不自禁的微笑。也许,这就是我对祖母生前的唯一回报!</p> 重情厚义 <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个重情厚义的人。祖母生长在农村,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但她却深明大义。她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分寸感。她在娘家、婆家及乡亲中威望很高,大家都比较尊崇和认可她。人生短,日子长;有些婆媳、姑嫂、妯娌、叔侄之间闹些矛盾在所难免,遇到这些家长里短的事,祖母总是居中调和,化解了不少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她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中间人只能劝和,好言相劝,不能火上浇油,激化矛盾。</p><p> 祖母很重感情,很讲情份。她对长辈孝敬,对晚辈怜爱。亲戚六眷,远亲近邻,不管那家有婚丧嫁娶或大事喜事,她都会一一照应周 全,礼性到堂。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情大于天”!不能欠人 情债,她把人际间的礼尚往来看的特别重。</p> 洁身自好 <p>  我忘不了,祖母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她的心志很高,有执着的信 念和追求;面对苦难的人生,她不苟且偷生,也不随波逐流。她讲究 礼义廉耻,讲究温良恭俭让;她为人不做作,不矫情;她襟怀坦白, 落落大方。她外表端庄慈祥,内心从容淡定。她身作布衣,心有锦缎; 她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p> 一往而深 <p>  在祖母身上,既能看到中国农村妇女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又能看到封建礼教对她们这一代人的束缚和残害。一个活化标本,就是祖母的那双“三寸金莲”小足。我小时候很好奇她那前尖后圆的畸形小足, 不时还帮她搓一搓、揉一揉。她告诉我,旧社会的女孩子都要裹足,而且裹的足要越小越好,女人的足大了不雅观。祖母的足,是标准的 “三寸金莲”,堪称极品。可在我看来,那极品小足与她高大身材极不般配,走起路来躜躜前行,给她的生活和劳动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p><p> 在精神层面,封建礼教的毒害可能更深。“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于祖母而言,已是根深蒂固的了。她年轻守寡,从一而终,独自哺养我父亲长大成人;她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变,矢志不移,坚守贞节,静心修为,被人奉为“节妇”和楷模。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由于机缘际遇,祖母被迫选择了一条清教徒式的人生之路,并且“虽九死犹未悔”,其志洁,其行廉;其情可悯,其途当悲!感念祖母悲苦的一生,我心凄凄然,戚戚然!</p><p> 大别苍苍,巴水茫茫</p><p> 山川之美,日月同光</p><p> 祖母之风,山高水长</p><p> 童年远逝,梦回故乡</p><p> 再造之恩,没齿难忘。</p><p> 祖母,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p><br></p><p> 二 0 二二年四月二 日于武汉</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