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工友风韵(十三)

松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集特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固始著名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段宝林 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蓼城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府前,元光路边小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唐朝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定东南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政父子举亲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集安山别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有魏征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巾帼何曾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率领子孙五十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君驰援披红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孙陈元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跃马为战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负先祖创基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滨海福建开漳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千多年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代惠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忘祖地常捐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路建桥办学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处处留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孟凡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4,1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玉皇阁 </span></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是我的家乡固始县的一处重要的古迹,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被困固始时所建,所以有先有此阁后有此城之说。玉皇阁座落在县文化馆院内,属城中心地带。阁体建立在一个约三十米见方的土台上,台高约三米,台周用长青石砌筑,,向南正面有三处台阶和栏杆,皆用青石造就,行状与故宫里的宫前装饰相似。台的正中矗立着巍峨的玉皇阁。玉皇阁的建设采用了高超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上下两层,雕梁画栋,格子门窗,金黄色的琉璃瓦仍闪闪发光,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阁楼是四边形形,每个角都是飞檐,檐飞得很高很远,象八条飞腾的巨龙,奇妙的是每个檐下都安有玲铛,也看不见在哪里,却只要有一点微风,玲铛就发出悦人心脾的玲声。阁内有木梯登楼,放眼望去,街道,行人尽收眼底。 我的童年最喜欢的就是玉皇阁,因为我的家紧贴东门城墙,离玉皇阁很近,春秋之时每天放学后我就登上玉皇阁,在台基边的大青石上静静地坐着,这时我感觉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就在我身边,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就这样坐着,坐着……,直到天晚才回家。五八年重修玉皇阁,固始县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华寿山亲自主笔在阁的四面画了八幅画,是三国演义的插图。有长板坡,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断桥退曹兵等等,都是油漆作画,画技非常高超。这时候每天施工,而我仍然每天放学后到这里来,在大青石上静静地坐着,寂静和肃穆包围着我,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净化心灵,淘冶情操,只是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种力量。这是祖先的力量,是神的力量! 我们的家乡也有太多的奇迹,华寿山就是个奇迹。他自小入道观,是个道士,没上过学,却会写会画,会扎会裱,过年时找他写对联,须把字先写在纸上,让华寿山照着写,否则他不知道字怎么写。我们中华民族是神奇的,神奇的故事遍地皆是。可惜的是,在一代又一代百姓的呵护下的这座美丽壮观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玉皇阁在文革中被拆除了,留下了不可名状的历史遗憾!</p><p class="ql-block">高德启</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17日</p> <p class="ql-block">高老师的《我和玉皇阁》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固始名胜古迹玉皇阁的神奇和壮观,让我们对玉皇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关于玉皇阁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多半只是听说,并没有见过它真实的样子,倒是东门楼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深些,小的时候也曾徜徉其中,也曾光着脚踩在青石板上,任那汩汩流淌的清泉温柔地抚慰着自己的双脚,那感觉真是无比的惬意,只是东门楼子也和玉皇阁一样在破四旧的硝烟中灰飞烟灭。高老师满怀深情的描述有赞美,有感叹,更有无限的惋惜。的确是让人觉得惋惜,好在高老师用他清晰的记忆,还有他那灵动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玉皇阁的壮观面貌,相信大家通过这篇文字一定会对固始的玉皇阁有一个清晰而又全面的认识,感谢高老师的叙述。赞!</p><p class="ql-block">吴玉萍</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糊顶棚 (一)</p><p class="ql-block">吴玉萍</p><p class="ql-block"> 糊顶棚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在我的记忆中那也是过年时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了。那个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家都要将顶棚重新糊上一遍,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新糊过的顶棚又光亮又平整,顶棚下的标配是两盏亮着灯泡的大红灯笼,再有两边墙壁上新贴的年画相互衬托,相得映彰,屋子里真的是蓬荜生辉了,过年的氛围随之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顶棚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石膏吊顶,只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无法对顶棚这个东西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的,自然也无从体会糊顶棚的整个过程以及我们当时所能感受到氛围及乐趣。(续)</p> <p class="ql-block"> 糊顶棚 续(二)</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有屋脊的,和现在的高楼大厦自然没法比,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美化居住环境的渴望与追求,于是,人们就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为了使屋里看上去整洁美观,好多人家都根据房间的尺寸,用竹竿和麻杆绑扎成一个平面的吊顶,用粗的铁丝吊到房子的顶端,然后在上面糊上报纸,再在报纸的外面糊上一层白纸,这样看上去既整齐又美观,而且白白的顶棚也让房子里亮堂了许多。糊顶棚是一件需要爬高上低的活,那时候我们都还小,因此,糊顶棚的工作基本上都由父亲具体规划和实施,而我们则在一旁打个下手,刷刷浆糊或是递个纸张什么的,也算是发挥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作用,因此我们一个个也都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做事向来讲究,对于糊顶棚自然也是严格要求,不容许有半点的马虎,经父亲的手糊出来的顶棚不止是边到边,角到角,而且横竖成形,每一道边都宽窄一致,不偏不倚,看上去就像用直尺画出来的一样,因此,我们家的顶棚也成为很多人家的样板,亲戚邻居都跟着效仿,年后来家里拜年的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仰头欣赏一番我家的顶棚,在一片赞赏声中,我们内心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糊顶棚 续(三)</p><p class="ql-block">为了在过年的时候给人以崭新的面貌,我们家一般都是在腊月的二十六七才开始进行糊顶棚工作,而在这之前,父亲已经将从市面上买回来的大卷的白纸连同从亲戚那里找来的报纸一起逐张折叠整齐,再用刀片裁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用来糊顶棚的浆糊也是自己用生面粉加水搅拌后放在炉火上熬出来的。由于两种纸的厚度不同,父亲对于浆糊的使用也是区别对待的,刷报纸的浆糊稍稠一些,而刷白纸的浆糊要稍微稀一些,按照父亲的经验,刷报纸的浆糊若是太稀,很容易导致中间的部分往下垂,这样就影响到了整体的美观,并且还容易破损,而白色的纸张相对薄一些,刷稠的浆糊容易起皱,那样的话顶棚的表面就不光滑了,父亲的经验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由此可见,任何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全家总动员也就开始了,搬桌子,挪板凳,再烧上一盆炭火,屋子里顿时暖意融融。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各就各位,有的刷浆糊,有的递纸张,像流水线一样作业,而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当然就是糊了,这个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工作自然就由父亲来完成了,父亲站在由大方桌,小板凳叠加起来的脚手架上,手中的操作工具是一把干净的扫把,父亲先是从我们手中接过已刷满浆糊的纸张,然后用手举着将前面的边角对齐沾好,再用扫把顺着纸的方向一扫,一张纸就妥妥贴贴的沾好了。动作娴熟,而且整张纸糊得不偏不倚,也不起皱,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就这样,父亲站在高处一排一排的往下糊,我们则源源不断的将刷满浆糊的纸张一张一张递到父亲手中,一家人忙得井然有序,旧的顶棚也就在这忙碌中不断发生着变化。(续)</p> <p class="ql-block"> 糊顶棚 续(四)</p><p class="ql-block">糊顶棚工序繁多,耗时也比较长,全部程序完成下来差不多得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因此等到顶棚糊完时往往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不过我们并不觉得疲倦,反而很享受那份改旧换新的过程,同样我们也在不停地享受着炭火上的美味。炭火一方面是用来取暖,一方面是用来烘烤刚糊过的顶棚的,此外在我们忙忙碌碌的时候,一旁的炭火也不寂寞,过年刚蒸的包子、花卷还有煮好的腊肉香肠都让我们一样一样搬到了炭火架上,对此母亲向来不会加以限制,反而还很支持,看到我们吃得香,母亲就跟吃了开心果一样,满脸都是笑容。除此之外,母亲通常还会张罗着熬上一锅银耳红枣羹,或是做上一锅香喷喷的鸡丝汤,待我们完工时每人再美美的喝上一碗,因此,糊顶棚的时候,屋子里也总是飘荡着食物的香味,这香气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糊顶棚的进程,忙碌的间隙吃上一口又焦又香的烤馍,那滋味真的让人回味无穷,而那一片片被炭火激发的嗞嗞作响的腊肉香肠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我们的味蕾,当滴落的油珠在炭火上腾起一串串白雾的时候,我们跳动的味蕾也被欢快的愉悦着。那是属于我们的烧烤,也是属于我们的糊顶棚时光。(续)</p> <p class="ql-block"> 糊顶棚 续(五)</p><p class="ql-block">边糊顶棚边享受美食自然是人间的一大乐事了,除此之外我们还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那些被用来糊顶棚的报纸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阅读兴趣,我们通常是一边干着活,一边读着报纸上的文字,有谁读到好的内容还会大声读给其他人听,有时也会相互传阅,再有的时候就索性给剪下来,于是很多简报变成了“剪”报被我们收藏起来,等到顶棚糊完,我们也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记得有一次在报纸上读到叶挺将军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立刻就被吸引了,当时我并不知道叶挺是谁,但我深深的为作者的大义凛然所感动,这首诗我只读了两遍,就完完全全记了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忘记,后来我知道了叶挺,知道他是一个将军,同时也是一个英雄,我崇尚英雄,更崇尚那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浩然正气。阅读让我们受益良多,而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血液中生根发芽。那些年,我们一边糊顶棚,一边集体读报纸的场景是温馨的,也是快乐的,至今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美好,令人怀念。</p><p class="ql-block"> 顶棚每年都糊,随着岁月的积累,顶棚也变得厚重,厚重的顶棚承载的不止是它该有的使命,同时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人许许多多的欢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推陈出新,很多东西被替代,就像石膏吊顶替代了纸糊的顶棚一样,但有些东西能替代,有些东西却无法替代,而那些无法替代的东西就只有在记忆的长河中去找寻了。(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摘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家故事》文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吴玉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