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层林尽染》

淡淡忧伤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20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的作品。他在1962年至1964年间曾七作《万山红遍》,成为画史佳话。此件作品为第二幅,创作于广东从化。 《万山红遍》在表现技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大面积使用颜色。李可染先生在《万山红遍》中的大胆实践,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传统笔墨的语义与形态,实现了艺术语言与精神表达的完美结合。 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突破传统文人水墨程式,创造了融墨的深厚韵致与色的纤华浓丽于一体的现代诗意山水图式。 画面主峰矗立,顶天立地,气象沉雄博大;红树层峦,密密匝匝,韵致幽深;溪岸、飞瀑、房舍点缀其间,为全画画眼,于深密厚重中蕴含空灵之气。作品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将山水画提升到一种理想化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境界。 艺术家简介<br><br><br>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著名中国画家。<br><br>1920年,少年李可染拜乡贤画家钱松龄为师,启蒙学习绘画;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师从潘天寿等先生;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法籍教师克罗多,同时得到林风眠先生的提携;1938年,参加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从事抗日宣传画创作;1949年,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受聘为中国画副教授;1954年,与张仃、罗铭组成写生团旅行写生;1957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1962年,创作《万山红遍》(第一稿);1973年,作《树杪百重泉》;1987年,作《漓江归帆》。<br><br>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实践开风气之先,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他的山水画,画面墨色浓郁,深厚质朴,在层层皴擦之间展现出一片天光烂漫的美好景象。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创作,既与传统文脉保持密切关联,又大胆融汇西方造型艺术的科学要素,最后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面貌。<br><br>李可染先生不仅在创作实践方面造诣深厚,在艺术教育方面也成就卓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李可染先生桃李遍天下,“李家山水”已然蔚为大观。<br><br>在文化繁荣的新时代,再读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实践及其经典画作,必将对我们理解”守正创新“的意义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李可染先生艺术实践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