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一缅怀杨奔先生

杨观达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杨奔先生的名字是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看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最早看见杨奔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在老家张家堡,常常与叔叔彻夜长谈;最早跟他接触交流是八十年代末,好奇走进了他的《霜红居》;而真正了解他的是今天,收集阅读了他的文章和故事,仿佛跟随着他漫步在过往的人生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长岁月</b></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原名杨丕衡,笔名南樱、辛夷、昧尼。生前系浙江省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顾问、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温州诗词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23年3月18日诞生于平阳县宜山区慕贤东乡十都张家堡(今龙港市张家堡社区)一户农家,家境困难,少年多病,性格内向多感,家庭生活来源主要靠母亲纺织筒布维持全家生计。</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的祖屋在张家堡十景之一的银井的东岸,本地人称为“九间”。银井位于中仓与九间之间的三叉河中。传说明朝年间村中富户为避开倭寇掠夺,沉宝物于此,有时夜有银光闪烁,故称为银井,清朝诗人杨仙凡曾作七律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井深川连脉四通,银河派衍镇村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屏姿色欲冰霜夺,烛彩源嫌烟水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镪何年生址底,朱提亘古隐明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月华远射寒光净,天地炉应不断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杨奔的祖屋是一排九间的房屋,系其祖父辈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杨奔儿子帮泉、帮志等在金斗河边建了二间的双层楼。西边对岸就是杨嘉孚、杨玉笙的中仓大宅,大宅呈三进式,现在叫“三退屋”,三退一共有四十多间房子,大宅西边有一座附楼称西庑(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刘绍宽1879~1919在此居住了40年),西庑南边是杨玉笙的味义根书斋馆,清末民国中仓出现了6名国学生,其中杨寿南在清末留学日本,对岸财主家的文风也给了母亲要送杨奔发蒙读书的强烈期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29年发蒙于张家堡关西小学,同年发蒙的还有后仓的杨忠道(美籍华人、著名数学家),任教老师杨仲坚。杨仲坚老师系张家堡后仓著名乡绅杨配仁的后裔,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书斋中藏书很多,自幼聪明好学的杨奔受到了杨仲坚老师的喜爱,杨奔在小学期间向杨仲坚老师以及后仓家族书斋中借阅了全部所喜爱的书籍,其中也有到张家堡清末举人、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杨悌杨悌府上借书,杨悌也经常躺在竹椅上跟他聊天。杨仲坚老师还带着杨奔去拜见江南镇董事会总董、关西学校创办人杨慕份,受到了杨慕份的赞许,这位双目失明的杨老爷是这样跟杨奔说的:</p><p class="ql-block"> “听说,你爱看书、能作文?”他问。我“唔”了一声,“好好看,用你的眼睛。我看不见了,只能用耳朵。唉唉,谁再给我发蒙?……”(详情见霜红居散文集-发蒙)</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32年10岁和杨忠道一起在宜山小学读高小,与著名书法家陈步宣等同学,著名书法家谢云是校友,时任广西出版社社长的谢云曾为杨奔散文集《深红的野莓》作序发行,当时班主任是名师黄仲迪老师。杨奔在宜山小学期间有二篇作文被上海春明书局编入《小学生模范作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由于家境困难,无法继续上学,1935年,他才13岁,便跟沪山蔡家处姜岩生先生学塑佛,那是姜先生20岁,姜先生曾经是小学教师,在雕塑和国画方面的造诣很深,杨奔也学到了雕塑和国画的技巧,80年代的他还出了一本画集《桑下书》。姜先生非常喜欢杨奔,他们谈画论文,亦师亦友,在学习塑佛的3年,他们主要是在慕贤东乡十一都孙店的涌泉禅寺工作,当时涌泉禅寺在著名佛教禅师昌定住持的倡议下拆建重修。 </p><p class="ql-block"> 释昌定禅师是一名得道高僧,俗名陈沛坤,炎亭人,人称炎亭僧或圣僧,崇拜者众多,随缘弟子中有南麂岛开拓者王理孚、浙江第一届省议会审议长汤国琛、少将参谋杨启修、少将师长吕融、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杨悌、中将军事谘议陈蔚等社会名流,亲传出家弟子有西震、西慈、西万、西涨、西玉等数百人。杨奔和姜岩生先生在工作之余也经常与昌定禅师交流佛法,并且与禅师成了忘年之交。1849年杨奔参加湖岭游击队的时候,独自一人到大罗山深山洞窟里拜访昌定禅师,1983年他还到涌泉禅寺和炎亭圆屿寻找禅师生前留下的足迹,写下了“登圆屿-怀昌定禅师”、“补昌定句”,借此纪念心中的昌定禅师。(详情见霜红居散文集-炎亭僧、深红的野莓散文集-大罗山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露锋芒</b></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38年16岁通过杨仲坚、黄仲迪等老师的介绍,到十一都仙居小学教师任教师,1940年后在张家堡关西小学任教师。1942年到平阳郑楼“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培训一年,杨奔的品德和成绩被班主任张老师赞赏,并把他介绍到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二战期间,学校搬迁到福建建阳地方,因此段山路险要,桥梁倒塌,故去而不成。因此他也看透了反动统治政府的残酷现实,写下了诗《岁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戈遍野乱如麻,妻病儿饥夜已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壁呻吟瓶供水,一窗月色露惊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声嘹亮来何处,酒味氤氲有几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岁暮人忧生计绝,漫老顾影悼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 我小叔就是杨奔先生的学生,小叔父天资聪明,努力好学,得到了杨奔先生的厚爱,50年代考入广东气象学院,毕业后分配洞头气象站,因历史原因回到原平等中心学校教书,文革后期任校长,杨奔先生与小叔父是忘年之交,80年退休后在老家张家堡居住时,经常与小叔父彻夜长谈,先生的儿子杨帮泉、杨帮志与小叔父也是好朋友,莫逆之交,先生的小女儿杨京蝉是小叔父最得意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在1943年转到担任雅店桥小学教师,1945年转到绿萍乡小学(现江山小学)担任教师。</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在1946年经原“郑楼师范学校”的张老师(平阳人,浙江大学张树森院士--待考证)的介绍到宁波鄞县师范学校任教。1946-1948年师范教书期间发表了数十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以第一部散文诗歌合集《描在青空》尔饮誉文坛,浙江报刊竞相褒扬他的作品和人品。一位高小毕业生被老师推荐到师范学校任教,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乃至全国也是绝对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翟光辉在《美丽的旧书》里这样写道:《描在青空》,昧尼著,收诗歌15篇、散文17篇,题记与跋各1篇,未央社版,扉页引自梁宗岱译法国梵乐希的诗句: “女神,女神,水的女神啊!我来这百静中献呈我无端的泪点”</p><p class="ql-block"> 他在题记中慨叹过多的忧患剥尽了他的欢笑,从荒岛似的岁月里学会了从晶莹的泪光中看取悱恻的人生,但他又不甘于寂寞,有时还要在蔚蓝的明空下舒展一下梦的翅膀,这便是这本小书的来由,与这集子命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翟光辉收藏了杨奔的处女作《描在青空》,上面题的却是“给王氏姐妹,昧尼,1947.8.宁波”,还钤有一方淡淡的印章,这王氏姐妹是谁?,是他在甬江边邂逅的村姑?是他在乡村教书时认识的乡村女教师?其中一个是他后来的恋人在刚刚认识的时候?抑或是他在几十年后写的《苦恋》中的女子?至今仍然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革命生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48年下半年离开鄞县师范到温州《浙瓯日报》和温州市城南小学各任半职。冬季参加湖岭游击队(浙南游击队)在游击队政委郑光顺身边担任文秘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奔先生在1949年5月温州地区解放后,分配到瑞安县政工组工作,1949年12月又调到温州地区任地委宣传干事。1950年春担任《浙南日报》副刊编辑。因为他曾经在仙居小学和雅店桥小学教过书,情况熟悉,1950年冬被抽调到宜山区仙居地方搞土改工作,为解放后的地方事业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慧眼识珠</b></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51年初到温州党校学习,重新回到《浙南日报》任副刊编辑。他在副刊上开辟一块“新苗”园地,先后发掘一些写作人才。如著名文学家叶永烈、著名画家赵瑞椿......</p><p class="ql-block"> 叶永烈,著名作家,温州市区人,父亲叶志超是温州是社会名流,曾经担任温州商业银行行长、瓯海医院第四任院长,历任温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叶志超和张家堡的杨悌是至交,叶家和杨家在清末民国期间都是当地名门望族,50年代杨悌去世后,他的太太伍鸣凤带着儿子杨士璁、杨士琯,女儿杨惠芬在温州市区居住。</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1岁的叶永烈在上小学5年级,他写了一首短诗,投放到家门口附近的浙南日报社的投稿箱,4月18日收到一封信,写着“铁井栏29号叶永烈小朋友收”的信封,信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b> 叶永烈同学:</b></p><p class="ql-block"> 你的稿子收到,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祝进步!</p><p class="ql-block"> 浙南日报副刊组</p><p class="ql-block"> <b>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b></p><p class="ql-block"> 自从诗词在《浙南日报》副刊发表后,叶永烈从普通的少先队员连升三级,当了学校少先队宣传委员,也鼓励他以最优秀的成绩走向高中大学,走在文学的道路上,通过杨奔老师的关怀和推荐,叶永烈多次在各级报刊发表诗词。</p><p class="ql-block"> 叶永烈本想考北大中文系的,却在姐姐的提议下考了北大化学系,也许是命运巧合,他把化学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碳的一家》就是他将文学与化学结合在一起的科普小品。1962年中秋节,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叶永烈提着自己的成名作《十万个为什么》去了杨家,自这次见面后,两人便主动开始了书信往来,1963年叶永烈大学毕业,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和叶永烈虽然神交已久,但真正见面却是在36年以后,1987年春节前夕,叶永烈和妻子杨惠芬一起回到龙港张家堡探亲,同时也有幸拜见在张家堡寓居的杨奔先生,这是当年老编辑和小作者会面,也是两代作家的会面。杨奔先生发蒙读书的杨仲坚老师就是杨惠芬的堂兄,而哪位江南镇董事会总董、关西学校创办人杨慕份就是杨惠芬的堂伯伯,杨惠芬的祖居“奉直大夫第”离杨奔先生的旧居才100多米,按照张家堡的辈份,老师杨奔还得叫学生叶永烈为姑父,这也许就是缘分,1997年又一次携夫人杨惠芬从上海到张家堡看望杨奔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书育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在1953年担任永嘉中学教师;1954年参加省文代会,是温州最早的省作家协会会员之一;1956年下半年调到瑞安师范任教;1962年调到马屿中学任教;1968年任瑞安曹村附中部教师;1969年调大南公社附中部教师。1975年再次调回马屿中学高中部任语文教师;1977年调麻步中学教师,1979年调到温州师范学院参加编纂《中华汉语大词典》兼任温师院讲师。 由于杨奔先生的没有经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常常受到排斥和压力,在这26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连续调换了8所学校,经受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摧残了他的身体素质。他一生坎坷,青壮漂泊,大半生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命运多舛,但是他从不向人提及,一个人默默忍受着。在他的精心培养和鼓励下,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比如瑞安师范的项剑萍(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等等,真所谓:一生勤耕耘,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笔耕不辍</b></p><p class="ql-block"><strong> </strong> 杨奔先生在1980年办好退休和干部离休手续,并继续在温师院任教,聘任为讲师,1981年在《平阳日报》社担任顾问,期间到宜山中学任高三复习班老师,1982年到苍南县地名办公室工作。在这改革开放后的12年里,杨奔先生结束了几十年的风云激荡,结束了半辈子的忧患余生,于是他敝帚自珍,把一直未曾发表的文章结集问世,先后在各地出版社出刊发表,如《南雁荡山》、《外国小品精品选》、《外国小品精品选续集》、《苍南历史人物传记》、《深红的野莓》等等,同时他还在手机散文集《霜红居夜话》等书籍材料。</p><p class="ql-block"> 杨奔先生1981年7月回到离别几十年的老家张家堡居住,岁月无情催人老,昔日同村少年郎,今朝遇见鬓成霜,在张家堡乡亲的眼里,他是一位不太善于交际的老者,很少在祠堂庙宇前炫耀自己的革命历史和文学成就,他的生活很规律,我经常看见他早上提着竹篮去祠堂对岸的菜场买菜,他喜欢买豆腐、蔬菜之类的菜品,如果是双休日,他必定会到平等中心学校旁边的小叔父家聊天,他们是师生更是忘年之交,他们有谈不完的话题,往往是快到已时才提着蓝子回去。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在聊“霜红居夜话”的话题,我就感觉到非常好奇,杨奔伯伯不是住在两层平房吗,哪有什么霜红居啊?后来在一次下乡的时候经过他的故居,看见满头白发的杨奔先生在楼下坐着,就大胆地问了一句:“丕衡伯伯,你家的霜红居是什么样子的啊,我想参观一下可以吗?”,伯伯看了一下我,笑着说:“你想看啊,跟着我来”。我就顺着伯伯的脚步踏上木楼梯上了二楼,环视一周,发现朝南前面的是伯伯、伯母俩的居室,后半间简直就是书屋,一边沙发旁边的木柜子、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另一边的办公桌上铺满了画画的纸张,有画筒、笔筒,靠着墙边有一盏台灯,墙面上挂着二副画,一幅书法字画写着《霜红居》,置身其中,满满的一股书香味缠绕在我的脑海中,这是我唯一一次去过霜红居,也是我崇拜先生的开始。</p> <h3><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骥伏枥<br></b></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杨奔先生的夫人在1987年秋后因病治疗无效,在张家堡去世,先生在夫人病中悉心服侍,端茶喂药,写下了感人的《中秋挈病妇归故里》,夫人去世后悲痛欲绝,深深怀念,连续写下《悼内子》五首:</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生身微贱负良辰,夜织晨炊剧苦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楼前手植木芙蓉,几度秋来对素容。</span></div><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在自家门前亲手植木芙蓉,写下《除夕独坐》以表明对夫人的思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夜徘徊坐未安,千家万户笑团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虚堂已怯音尘寂,孤家还伤尸骨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衰病缠绵余药饵,豪情零落厌杯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诸孙庭下烟花闹,更共阿谁指点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杨奔先生在1988年的春天先后去江苏、河南、山西、四川以及湖北等地浏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的游记诗篇,比如:过徐州、过开封、过洛浦、过巩县、洛阳、龙门石窟、中岳庙丐群、达摩洞、关林、白马寺、潼关、半坡遗址、秦俑坑、乾陵、华清池、章怀太子墓、西安碑林、夜过秦岭、武侯寺、杜甫草堂、都江堰、黄陵庙、黄鹤楼等23首诗词,即减轻了对夫人的思念,领略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弥补了他一生忙碌而缺乏旅游的遗憾。(见杨奔诗集-披肝草)</span></div><p></p><p></p><p></p><p> 杨奔先生1989年到县志办公室工作,任《苍南县志》副主编工作,居住在女儿京婵家。杨京婵姐姐是一位书香气十足的大美女,应该比我大5岁左右,八十年代我经常去河滨西路的苍南县防疫站开会培训,离京婵姐姐家很近,宜山医院同事潘姐姐的公爹也是县志办公室工作,与杨奔伯伯是邻居,我和同事姐姐在午休的时候一起去看她的公爹周先生,刚好看见杨奔伯伯,顺便去小坐了一下,只见他们县志办公室的都是退休的老教师,每个人的房间都堆满了各种的资料,真的从内心佩服他们无私的尊业奉献精神,他们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丰碑。</p><p> 杨奔先生的1991年是一个痛苦之年,长孙因先天性疾病医治无效去世,长孙幼时曾跟随祖父旁边成长学习,他也喜欢文学,先生对长孙也是疼爱有加,这对一位将近古稀之年的老者无疑是天大的打击,先生连写四首《悼亡孙》来寄托思念之情。</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 《悼亡孙》四首</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小相随似客儿,群从辈里见岐嶷。<br>兰摧桂折原堪痛,更值风华待展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濒年求药灌灵苗,荡产倾家意未消。<br>瘦骨支离犹把卷,双目炯炯话明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丹枫落尽晚枝寒,万念俱灰好盖棺。<br>地下会逢亲阿奶,为言不久永团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老树孙枝竞被戕,茫茫墓草对夕阳。<br>遥知碧水丹山外,琼姊兰姨各断肠。<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h3> 杨奔先生为了减轻对爱孙的思念,不顾年事已高,通过回忆往事,收集解放后30年的散文诗词,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考察地方志史,1995年以后陆续出版《苍南方言名物考》考证、《披肝草》诗集旧诗词、《娑婆片》散文集。1998年-1999年又出版《霜红居夜话》、《弦柱杂贴》,写出如此大量的文集志史,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汗水啊!</h3><p></p> <h3><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李满天下</b></p> 杨奔先生在2001年迁龙港镇的大儿子杨帮泉和江湾路大孙女杨*丹家居住,此时他已结79岁,但他还是不甘寂寞,经常到龙港外滩、涂厂涂园等漫步走访,出版了画册《桑下书》。2002年的2月18日,120多位当年温州、瑞安、永嘉师范的学生代表从各地赶来,汇聚龙华大酒店举行庆贺大会。马屿高中1976届毕业生李强(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发来传真贺词:“祝杨奔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当瑞安师范1959届毕业生项建萍(温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宣读叶永烈先生(因其他原因未能到现场)从上海向杨老师发来贺电:“杨奔老师:在我童稚之年,得到老师倾心培养,使我走向文学之路。铭刻在心。欣逢老师八十大寿,遥祝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学生叶永烈敬贺。”全场同学报以热烈掌声,无不点赞叶永烈先生是尊师的楷模!在场的学生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成就向杨奔先生表示感谢,庆宴席上大家吟诗作对,热闹非凡,这是杨奔先生最大的欣慰。<div><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敬灿--书贺杨奔老师八十大寿<br>文坛谁不识,挥笔足称雄。<br>鹤发浓情在,冰心才气宏。<br>难忘桑下恋,笑看野莓红。<br>少壮黄杨厄,杖朝欣大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郑祥芳--恭祝杨奔老师八十大寿<br>八迭春秋弹指过,滋兰树惠盛弦歌。<br>萤窗凿壁年华去,文坛教坛业绩多。<br>炫服几人媚恶俗,素衿犹自濯清波。<br>后生小子非无赞,流水高山难唱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温从杰--寿杨奔先生八迭二律<br>赋罢归来鸟向林,江湖萧飒旧胸襟。<br>喜培桃李功名簿,垂爱诗书岁月深。<br>且倚杖藜春试笔,漫蓉樽酒夜横琴。<br>门前碧水公园在,好借风前月下吟。<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详见(杨奔老师八十诞辰纪念册-杏壇耆英)</span></div></h3></div></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垂青史<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杨奔先生不顾满头银发百病缠身,在2003年以</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81岁高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与林勇合作出版《南麂岛》、受苍南宣传部委托,带病校注“苍南文化丛书”元朝张著诗作《永嘉集》,2003年12月1日凌晨4时与世长辞,享年81岁。</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噩耗传遍了曾经的同事好友,学生后辈,大家无不让感到惊讶叹绝,学生后辈和师友们悲痛欲绝,他们以各种方式来悼念尊敬的杨奔先生。</span></div></h3><div><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州诗学会<br>久享令名,大众新闻尊老宿;<br>乍传噩耗,诗坛旧雨痛招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苍南县诗词学会<br>横溢才华,文笔从来夸巨匠;<br>倾颓砥柱,艺林多少哭良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瑞师首届毕业生<br>杏坛折桂,杜鹃啼血三江泣;<br>文魁绝维,蝴蝶舞魂五岳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叶永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亲手扶我踏上文学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甘露润苗永记启蒙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林英才<br>苍山耸翠,儒范诗风标百世;<br>鳌水流芳,文章道德誉千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鲍克让<br>哲人已逝,骚坛学苑痛失栋梁砥柱;<br>风范长存,道德文章堪称后世楷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刘祖珍<br>书生本色,学者风仪,<br>坐守青毡数十年,自甘负重含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经历弯弯曲曲,岂料沉疴作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虽殒方岩,</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堪噩耗忽传,</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苍山瓯水尽含悲,白发黄童同送驾;</span></div>艺苑飞花,杏坊放彩,<br>亲栽桃李三千树,夙愿修文言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写成卷卷篇篇,于兹韵味长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誉盈翰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博得德才兼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墨客词林皆敬仰,人间天上共招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高福云<br>贤耶?圣耶?星耶?非耶?<br>淡泊一生哀作古;<br>利哉!名哉!恩哉!怨哉!<br>虚怀若谷叹先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林 勇<br>望重德高,文坛陨巨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悲桃哭,越地失良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王高委<br>《青空》星陨,文坛画苑齐悲《桑下》;<br>《弦性》音凝,鳌水瓯江争颂《野莓》。</h3></div>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弘扬光大<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杨奔先生的的文章特别接地气,贴近生活,表面上没有激情,内在里是冷静的思考,含蓄的表达更显得有深度,更值得回味。他的文章我还没有读完,他的故事也远远没有听完,他的文学成就来源于自觉和勤奋,他的文化修养来源于真善美,杨奔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耕耘的一生,是文学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要学习杨奔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虽出身贫寒却能自觉学习,虽成绩优秀却还能坚持阅读课外读本,少年如此,中年也如此,晚年还如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要学习杨奔先生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身处困境还能热爱教育事业,学习他处处与学生打成一片,学习他善于慧眼识珠发掘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要学习杨奔先生傲霜斗雪的生活意志。不管人生坎坷,青壮漂泊,老年丧偶,晚年失孙,还是命运多舛,政治上遭受的不公,但是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忍着,言辞不多,冥然兀坐,默默地来,默默地去,用激昂的斗志迎接生活的挑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们要学习杨奔先生高尚的人生境界,他一生淡于名利,掘于交际,埋头耕耘于“自己的园地”。杨奔先生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他没有给家人留下财富,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学生的眼里他是为人师表的师者,在朋友的眼里他是一位情深潭水的知己,在我们后辈的眼里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他是张家堡族人的骄傲,更是龙港市人民的骄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h3> 本文参考有关杨奔先生的文章文献资料,特此向原著的老师们表示感谢!!!<div><br></div><div> 杨观达2022年4月18日夜于龙港闲鱼电竞酒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