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粪和背柴

祥龍遊天下

<p class="ql-block" deep="9">  六七十年代,农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处在部分贫困省份的农民更是如此:可以说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能满足,穿衣缺布,吃饭缺粮,即便有了粮食,怎么把它做熟又成了问题,其中最缺的就是燃料,现在说起来人都不相信,那时的牛粪、驴粪、羊粪、骆驼粪都是极其珍贵的燃料,柴草就更不用说了,家家的小孩子每天都有拾粪的任务,记得每到生产队给牲口集体饮水的时候,我们就兴奋地穿梭在牛群中间,还不时发出叫好声,空气中弥漫着快乐的气氛,我们小孩子自觉分定了各自的牲口,特别是牛,哪个是谁的,都默认了,谁也不和谁争抢,牛吃水的时候,我们提着粪筐跟在自己牛的屁股后,只要看到牛尾巴翘起、粪门张开就高兴得把粪筐放在牛屁股后,直接让牛把粪拉在筐里,如果来不及,牛把粪拉在了地上就赶紧用手捡起来放在筐里,生怕别人抢了去,那时也从来没觉得脏,好像一切都很自然,而且,每当把牛粪提回家,晾干以后,能够用它当燃料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就更觉得干这样的活太有意义了,干得也就越起劲了,只要发现哪里有牛羊驴粪,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捡回来,一点也不浪费。但仅这点牲口粪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最好的、用得最多的烧柴就是树秧子了,即修剪下来的树枝,可自家村里的树木不多,按人口只能分得有限的一点,怎么办?万河岸边的沙枣树林带就成了我们首要的去处,这个沙枣林带是国有的,是为了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而栽植的,是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才形成的,国家为了保护它,专门设置了国营林场,派专人看管,靠近我们几个村的那一段叫义粮滩林场。虽然距离十几里路,但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就要拿上草绳,五六个一伙去到林场拾柴火,我们家由于人口多用柴量大,不得不经常去背柴,当时,父亲当文书,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落在母亲的肩上,现在想想,那时的母亲真是太辛苦了,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没明没夜,干的活比男人还多,就这样还要干所有的家务,背柴更是离不开她,她去的次数最多,每次背的柴也最多,其实,你可能还不知道?背柴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背多背少无所谓,来去辛苦无所谓,关键林场护林员不让你背,一旦抓住就要没收柴火和草绳,尽管我们谁也没有破坏林木,柴火没收了不要紧,草绳没收了那就麻烦了,拧一根草绳可不那么容易,那可是家里最有用的东西了,没收了可就断了烟火,因此,每次背柴的人,除了心里担惊受怕、辛苦劳累之外,一旦被抓住,还得忍饥挨饿、苦苦哀求、想方设法把绳子要回来,有时,为了要回绳子,母亲和一起被抓的同伴不得不死磨硬缠,直到深更半夜才能回来,家里人急得出出进进、不能入睡,直到母亲回来方才安心。后来,我们长大了,也能够背动柴了,弟兄几个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主动去背柴,尽管背的少,绳索勒红了肩膀,柴火刺伤了脊背,有时累得站不起来,甚至有时被抓住一点收获也没有,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我们这个大家也在母亲瘦弱的肩膀的支撑下艰难地行进着……现在,生活好了,但只要一提及过去,我们就会心里发酸、眼里流泪、唏嘘不止、感动不已!一切又会历历在目,尤其是母亲背着大捆柴火、迈着艰难而沉重步伐翻沙越岭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p> 作者简介:许有祥,生于1964年10月,甘肃民勤人,正高级教师,曾荣获“甘肃省基础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酒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主、参编《寒、暑假作业》、《同步练习》、《全品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等教辅读物十余本,组诗《圣火登顶颂》曾获首届“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散文《真正的酒家——程老哥》荣获2022“文学典范杯”全国文学大赛三等奖;散文《天菠萝英黄花野菜》荣获2022年“光耀华夏”“诗苑杯”诗文征稿三等奖;散文《拾粪和背柴》荣获2022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笔歌盛世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优秀奖;散文《烧面饼的秘密》荣获2022“光耀华夏”首届“逸文杯”原创作品征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