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的味蕾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吃了荤的,想素的,吃了素的,想着野的。这不,春天又来了,很多人就想吃野菜。野菜,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自然生长的植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自然中植物形形色色,每种植物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供观赏,有的成为药材,有的能够食用,而野菜属于非人工栽培且能食用植物。由于各地地形不同,气候环境不同,野菜种类也不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蕨菜,香椿头,荠菜,马兰头,芦蒿,马齿苋,地皮等各种不同菌类,都是人们喜爱的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菜受到季节和区域限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吃纯正的野味并非易事,要到山区或是江边的农家乐才能如愿以偿。城里餐桌上野菜多半都是种植的。经过人工驯化栽培的野菜,严格地说,不能称为野菜。</p> <p class="ql-block"><b>蕨菜</b></p> <p class="ql-block">野菜天然生成。从其外形上看,野生与人工栽培的有细微区别,总体偏瘦一些,如野生芦蒿的茎是白的,是埋在土里部分,而种植的茎是绿色,是地上部分,商品野菜追求产量,茎长得很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生荠菜生长于早春,寒气未消,叶面难免带有由紫而绿的痕迹,大棚种植的荠菜叶绿而肥,比较鲜嫩。香椿头也一样,野生的采自不同树枝,长短不齐,嫩度不一,而种植的香椿头比较整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在我的家乡大面积种植芦蒿,使用大棚,化肥,农药和催熟剂,人为地改变芦蒿的生长环境和生产周期,芦蒿失去了自然习性,这样芦蒿还能叫野菜吗?当然不是。种植的与天然生长的野菜味道也有区别,野生的清香浓郁,而种植野菜生长期较短,香味不足。</p> <p class="ql-block"><b>荠菜</b></p> <p class="ql-block">野菜生长有的通过种子随风传播;有的通过根茎延生叠代;有的通过菌种自动繁殖。因非人工栽培,没有列入农耕文明序列,尽管也能食用,只能用一个野字为前缀,予以区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菜属于小众食材,如:蕨菜烧肉,葱爆地皮,鸡蛋炒香椿头,荠菜水饺,只能出现在很小的范围,不像大众蔬菜那么普及,随处可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荠菜水饺有一种特殊清香,无需添加任何调料,口感清爽,非它物能比。一碗水饺,吃进春天,怎一个爽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b>马兰头</b></p> <p class="ql-block">在野菜中,我比较喜欢的是香椿头炒鸡蛋和荠菜饺子。我栽过香椿,一年后蹭蹭地蹿过二楼,够不着了,吃了一次只好作罢。否则,每年必须对香椿树实行腰斩,控制长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觉这样做有些不妥,为一己之私而让香椿树受尽折磨,我不喜欢这样折腾,也就放弃了。我还采集荠菜种子播撒在院子里,一到春天,院中空隙地上,树荫底下,墙基石缝中,到处都生出荠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声明的是,这种撒播与大棚种植完全是两码事,纯粹是野化种植。荠菜含有丰富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春天吃荠菜,才能体会到“野馔自宜清品味,世情谁识淡馨香”。</p> <p class="ql-block"><b>地皮</b></p> <p class="ql-block">野菜好吃,也不能绝对化。有些方面必须引起重视,首先,野菜生长环境很重要,受污染的土壤,如城市郊区渣土存放地,湿地公园行道树下,耕田的垄埂上,极容易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地方野菜不要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野菜上附着寄生虫或虫卵,必须用食盐加苏打粉浸泡,消除病从口入的隐患。第三,不要放得时间过长,防止变质,杜绝吃已经变质食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菜好吃,也不能多吃,野菜多属寒性,脾胃虚寒的人尽量少吃或不吃。吃什么,都要过过脑子,不能图一时之爽,有损健康。</p> <p class="ql-block"><b>香椿</b></p> <p class="ql-block">物以稀为贵,如今野菜成了人们追逐的佳肴,与我更是一件难忘的记忆。五十年代农村出生的孩子,都经历过共和国最困难时期,一度靠野菜充饥,如野菜糊糊、野菜稀饭、野菜粑粑,野菜窝窝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切身体验刻骨蚀髓,但我从来不怨恨那个时代。对一个人来说,苦并非坏事,吃过苦的人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得到一点甜倍感珍惜,一份暖意心存感激,一次帮助终生难忘。苦的土壤能培育人坚强意志和顽强韧性,有了坚强与韧性,就有了防身的“金钟罩”,不会轻易被困难曲折击倒,反之容易骨质疏松,不堪一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种观念却不能被一些年轻人认可,以至于出现啃老、躺平一族。有人说这是老年人和年轻人认识上有代沟,我不怎么认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美德,更是一种价值观,千百年来都能代代相传,为什么就不能为一些年轻人认同?毋庸讳言,这是教育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b>芦蒿</b></p> <p class="ql-block">原创/听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