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引言:</font>笔尖在纸上轻巧地滚动,在纸笔接触之间,留下墨迹映出娟秀的字体。<br> 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但是其间所蕴含的故事却远远不止它的存在那样平凡。<br> 还记得当年的“圆珠笔头之问”。<br> 背后是“唯有精细,唯有一丝不苟”的中国工匠精神。</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窘境:“制笔大国”的笔尖困境</b></font></h1><h3> 李克强总理曾在一次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了我国依旧无法生产圆珠笔头的“秘密”。<br> “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遨游太空,能建造高铁纵横陆地,能研发蛟龙窥探深海,却无法在笔头安上中国制造的“球珠”。我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小小”的圆珠笔笔头却高度依赖进口。<br>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在行业光鲜数字的背后,是外国高昂的设备以及材料费用和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到手的微薄的苦力钱,透露出的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br>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公知以及群众都发表了自己的疑惑,都发出疑问,“我国拥有发达的钢铁产业,为何造不出小小的笔头。”一时之间,圆珠笔头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牵动着我国数以万计人民的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困境:小小“球珠”内蕴含的乾坤</b></font></h1><h3> 圆珠笔头并不如看上去那样简单且容易生产,其中所蕴含的对精度以及材料的要求无一不在考验着“中国制造”。</h3><h3>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需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在抵抗各种恶劣书写习惯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和滚珠完美贴合,书写流畅和出墨均匀,二者缺一不可。</h3><h3> 正因如此,笔尖的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尖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3丝。</h3><h3> 笔头组成的一部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此前都长期掌握在瑞士和日本等国家手中。球座体关键部位尺度精度要求在2微米以内,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微米,在笔头的最顶端,厚度仅仅只有0.3~0.4毫米。因为其后期所进行的高精度的加工,对切削和加工的高要求,生产所需的不锈钢原材料需要拥有极高的性能与品质。</h3><h3> 而笔头的另一部分,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也只高不低。笔头并非只是普通的小球珠,其内部还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生产加工中的一个小偏差都会对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产生巨大影响,其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的高要求,使得制造过程更为复杂以及精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如愿:无惧失败,数亿笔头终成“中国造”</b></font></h1><h3> 早在2011年,国家就开始了对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只为了为中国制造的圆珠笔安上中国制造的笔头。国家拨款近6000万元支持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力推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前进。</h3><h3> 因为笔头的生产没有可以借鉴的材料,所以研究人员只能独自摸索。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表示,要用钢材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将钢材调整到制造笔尖需要的最佳性能,而微量元素配比中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最后的质量,而这个配方,正是国外守口如瓶的秘密。“如果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产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王辉绵这样表示。</h3><h3> 为了找出最佳配比,太钢的研究人员花费数年,数不清次数的实验,无法统计的成分添加次数以及巨大的成本花费。终于在2016年9月,太钢集团笔头钢试验取得成功。在5年不计其数的失败后,电子显微镜下终于显现出各种成分分布均匀的笔尖钢。在十多次的大规模炼钢之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这批钢材,让中国笔的笔尖,最终骄傲地写上“中国制造”的标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回望:中国制造的中国工匠精神</b></font></h1><h3>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想要迈向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依旧不可忽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体来说依旧是严重短缺,在一些领域更是欠缺独具的匠心。</h3><h3> 如今都在大力推崇工匠精神,日本工匠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敬佩,而我们在传统行业中,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太少了。</h3><h3> 圆珠笔研究的意义远远大于本身,我们在材料选择、技术水平上不曾出现问题,创意与营销也并未与国际脱轨,真正出问题的是人心,是人与企业对财富的认识,人心浮躁之下,匠心的缺乏使得我国的工匠精神慢慢淡薄。</h3><h3> 我国要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不能仅靠有志向与技术的少数推动,而应该从人民群众开始,平复大家在快节奏生活中浮躁的态度,保有对工匠的敬意与关注,重塑中国制造的“人力基因”。</h3><h3> 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还是以来料加工居多,而其核心内容却无从掌握,低利润,低技术,是阻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难关。而近几年对外国企业的追捧,更给中国制造企业敲响警钟。要想自豪地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还是需要自身硬,需要唤醒慢慢淡薄的工匠精神。</h3><h3> 不论是先前的马桶盖,还是圆珠笔头,在匠人的推进下,在自身强大的工业实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不再会是阻碍我们昂扬前进步伐的难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反思:人人皆有麦克风时代的爱国热情</b></font></h1><h3> 信息时代,网络自媒体高速发展,人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百家争鸣的网络世界常常出现不和之声。</h3><h3> 正如此次“圆珠笔头之问”的起因,是网络公知、媒体以及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对此事高度的关切以及不解产生的。圆珠笔头的技术含量是高,但是其高投资低回报的特性使得其并非必需实现国产化。</h3><h3> 圆珠笔尖的成功研制无疑鼓舞了我国数以万计的人民,我国从大国发展到强国需要科学技术的强烈支撑,从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到综合国力强大的真正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匹配的尊重。</h3><h3>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国家的关注也到了空前的地步,不论是马桶盖还是笔头,都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发展的时刻关注。但在爱国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应有着清醒的头脑。如今的社会与国家要的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有人能够发出及时而理性的声音。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h3><h3> 迈向文明和谐的社会,追求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步入制造业强国的发展高速道。</h3><h3> 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不会再被外国在关键技术上卡脖子,人们不会再憧憬国外制造的强盛,国家终将屹立于强国之林,引领时代的发展。</h3> <h3><b>参考文献:</b></h3><h3>[1]《中国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圆珠笔头》李颖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7年第2期<br>[2]《圆珠笔头究竟需不需要中国造?》 惠杨 《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第4期<br>[3]《圆珠笔头成主角,为何如此火?》 魏路 《华东科技》2017年第2期<br>[4]《制造圆珠笔头有多难》 赵兆 《家庭科技》2017年第5期<br><br>图文编辑:张垒<br>本文为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史》课程作业<br>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即刻删除。<br>感谢陈印政老师指导!<br>感谢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