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正太铁路故事—探寻正太老火车站

纳福

<p class="ql-block">清明假期的到来暂时缓冲了工作生活的忙碌,疫情原因没有安排外出,祭拜完先人后,便在家里整理藏品。</p><p class="ql-block">在整理文献资料时,我翻到了一些有关正太铁路的书籍,当时收藏时并没有一页一页地仔细看,趁着假期闲暇,拿出来开始逐一翻阅。</p> <p class="ql-block">我打开收藏的三张1904年修建正太铁路的《征地契约》时,发现出现井陉县的微水、翟家庄、南横口村时,立马来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王朝时代,除了有地契明确所有权的耕地、宅基地、家族山林等外,绝大多数土地为皇家所有。早先土地的征用也没有固定的法规,征地方式主要靠双方协商,地价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直到铁路建设兴起以后,大规模征地现象才在中国出现。</p><p class="ql-block"> 这张修建正太铁路的《征地契约》文书,采用薄宣纸模板印刷,毛笔填写,并盖有官印及原土地所有人和地保的“十”字画押。契约中有土地大小、方位、补偿标准。</p><p class="ql-block"> 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按照每亩地折合10两足银给予补偿。土地中有种植的农作物,给予籽种及人工费用作为补偿。</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张正太铁路征地契约,我有了寻根溯源的想法,计划沿老石太线去一趟井陉实地考察一下,为了更多了解微水、翟家庄、南横口村的情况,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课,仔细翻阅手中现有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清朝末期出版的一本《路政》,也就相当于一部《全国铁路时刻表》。书中记载了各条铁路线路的行车时刻表,每条线路上的车站名、到发车时间以及各站的公里数和车票价格。</p> <p class="ql-block">书中十三、十四页的正太线时刻表,表中记载那个年代从石家庄到太原共35个站,其中第九站是南横口。</p><p class="ql-block">据《太原分局志》记载,全线设车站34处,其中石家庄、太原为特等站,获鹿、井陉、娘子关、阳泉、寿阳、榆次为一等站,头泉、上安、岩峰、微水、乱流、白羊墅、、侧石、芹泉、东赵为二等站,其余17站为三等站。</p> <p class="ql-block">从时刻表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正太铁路是单线双向运行,每日上(石家庄)、下(太原)行各开行两组列车,对开的首趟车均是客车。石家庄站7点43首发车,9点34到南横口站,停留2分钟。正是正太铁路的开通,历史上河北四大古窑之一的南横口的瓷器被销往了全国各地。由于是单线运行加上当时运力和线路技术有限,正太铁路最多只能对开两趟列车,这就涉及到对开的列车必须有会让站,分别是阳泉站、乱流站、坡头站(通过时刻表推算出三个会车站),这就保证了列车的运行安全。</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25年(1936年)正太时刻表,改线后夜间加开一趟列车,车次变成1/2次快车、3/4次慢车、6次混合列车。七七事变后1937年正太铁路沦陷,出现一个时期的停运。通过车次由原来的11/12次变成1/2次的变化,可以看出正太线的重要性 。</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重点提到南横口站?因为我发现在收藏的一幅1939年的铁路线路图中,标明的正太铁路线只有34个车站,缺失的正是南横口。相同的线路不同的记载,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带着疑问我特意跑去市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井陉县志》交通篇中找到了有关翟家庄、南横口站的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井陉县志记载 正太铁路最原始的线路由获鹿县以东入县境,沿着当时的古驿路,顺着绵河左岸蜿蜓到达县城。然后再绕行雪花山麓,经过乏驴岭隧道,就行驶在绵河的右岸山腰,向西到达娘子关站,全境铁路线路大约百里。初次路线(自头泉入境,向西经上安、白王庄穿山洞出,至微水南鹅毛泉折而南行,至南横口村又向西,经西河、东窑岭,至南关再西行,经蔡庄至乏驴岭穿洞出,过绵河经北峪、张家洼、南峪,而达娘子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查找井陉县县志,证明1903年开始修建、1907年通车的正太铁路线上有南横口站。</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加完善的实地考证南横口站,我带着正太铁路的《征地契约》驾车来到了陶瓷古镇南横口村,由于疫情防控,村口有村民把守不让进村。</p> <p class="ql-block">南横口村地处石家庄市井陉县中南部,因村庄坐落在绵河和甘陶河汇流处,两河互为纵横,故取名为横口,居住在绵河南岸的以方位称南横口。这个传统古村落从西汉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到了唐宋时期,南横口村做为井陉县陶瓷业、手工业的发祥地,成为了井陉窑的主要生产地,繁盛时,村里窑炉多达8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陶瓷之都。根据史料记载, 正是因为陶瓷手工业的兴盛,正太铁路在此修建了车站,修建铁路时清政府还在在南横口村进行了征地。</p> <p class="ql-block">  现在陶瓷古镇南横口村也以改造成为井陉县有名的旅游景点—陶瓷水镇景区</p> <p class="ql-block">通往南横口村的横口大桥</p> <p class="ql-block">横口大桥铭牌</p> <p class="ql-block">来到横口大桥跟附近村民先打听老车站旧址,通过村旁小卖部的大爷引导我来到了位于南横口村南区第一户农家院内。</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左拐映入眼帘的就是石头建筑结构的房屋,与其他房屋明显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南横口车站站房原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户典型的农村四合院,北侧一处石砖建造的具有典型法式风格房屋。</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约50cm见方嵌凿的一个窗口, 窗口石横梁用楷书刻有“售票處”三个字,这正是南横口火车站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人指引,很难找到这个隐藏在农家院中的百年火车站售票房。</p> <p class="ql-block">老站房原来屋内由东向西分隔成三间,现在看到的是仅存两间房。东间就是工作人员的售票室,木门、窗户还保留着原貌,有木门的就是最中间屋子,是可贯穿通行的房间,而西屋是候车室。</p> <p class="ql-block">后来马家子女分家,就将西屋拆了,在此位置南北方向加盖了新房。中间屋后门已经用砖堵住这个门的进出口。右边西墙是西屋拆除后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东间屋外墙曾经长2米,宽1米的列车时刻表,如今已经斑驳模糊。</p> <p class="ql-block">现房屋主人叫马雨生,七十多岁了,具他介绍,当年他家祖上的一个邻居,可能先得知了修建正太铁路的消息,就用陶瓷窑置换了他祖父的8亩地,后来正太铁路征收这块地,并在此建造铁路车站,邻居因此得到一笔丰厚的补偿。马家换地虽然有些吃亏,但是磁窑给他家带来了收益,十年后在1919年由于正太铁路改线,南横口站被废弃,马先生祖辈又将南横口站及北边48亩地购回,并在此建造烧瓷窑,供家族生产、居住、生活。 我手里的这张《正太征地契约》上的卖地人马更万和地保(村长)贾喜连,马雨生老人看过后,都没听说过,但确定马更万应是马氏族人,按当时的年纪估算到现在应该在150岁左右,得是太祖以上的辈份,还需查马家族谱确认。</p> <p class="ql-block">马家的院外西南方向不到百米处的废品收购站院内有一间灰砖房,房屋西墙正门倒塌,现在用放弃的一节一节陶瓷管垒起一面墙,用以支撑房顶不致坍塌。仅存的三面墙,青砖显示着岁月的侵蚀,主人马雨生老先生介绍说这就是曾经的扳道房。</p> <p class="ql-block">沿着收购站外墙往后走,来到扳道房的后身</p> <p class="ql-block">扳道房后面景观</p> <p class="ql-block">走近仔细看可以看到房屋下半部分墙砖已经风化腐蚀非常严重。</p> <p class="ql-block">西墙有个窗户</p> <p class="ql-block">北墙也已经倒塌一半,只留下少半个窗户的砖框。</p> <p class="ql-block">扳道房旁边的烧瓷窑炉</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马老先生,然后顺着河道往南就到了翟家庄铁路桥,这个水泥浇筑的横梁桥是1956年建造的石太复线桥。</p> <p class="ql-block">三孔石桥就是翟家庄老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石桥刻有建造年代民国九年1920年,证明此桥是正太铁路在1920改线时建筑的。</p> <p class="ql-block">石桥桥洞壁上的翟家庄标牌,这是进入翟家庄村口唯一标志的铭牌。我两年前来过这里,就在村口桥旁边竖着有一块大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翟家庄”三个大字,石碑背面刻有翟家庄历史起源。现在不知什么原因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通过走访翟家庄村民和老村支书,得知现在还有两处原铁路线路遗迹,洪水冲垮铁路桥的桥墩残骸。同时打听到翟家庄村口的石碑,据说是附近施工,清理垃圾时给清理走了,实在太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仅存有通往南横口站铁道桥的两个桥墩遗迹。一个在陆地上,另一个在甘陶河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翟家庄站房西面远景</p> <p class="ql-block">车站一楼是候车室,这里没有设售票处,旅客都是上车补票。</p> <p class="ql-block">翟家庄站二楼是站长及工作人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翟家庄站整体结构并不是法式建筑结构,也不是日式结构。翟家庄站四个字上方有个突出的五角星,无疑暴露了年代,只能是建国后修建。之后在80多岁的村支书口中,得到了印证,这是在1958年修建石太复线时筑造的站房。</p> <p class="ql-block">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我收藏的文献,了解清楚了南横口站在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时就已建成使用,1918年至1919年正太铁路线改建头泉至南关的线路,自此线路由头泉村南过隧道,直至上安村南,折而西越岩峰穿洞,至微水西南,经南河头,翟家庄穿洞过桥,直达南张村,又穿河东隧道,达井陉南关车站。从此正太铁路南横口站废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横口站,自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到1919年改线,在正太铁路线存在了10来年,见证了清末、民国正太铁路的初始建设 ,100多年前的 车站旧址被保存下来,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顺着甘陶河的河道一直往南就到了位于北秀林村的两个铁道桥。</p> <p class="ql-block">铁道桥的旁边就是日寇修筑守桥炮楼。</p> <p class="ql-block">铁道北边是两排砖石结构的瓦房,这是是驻扎在此的日本守桥官兵的住所。现在已经放弃。</p> <p class="ql-block">顺着铁道线往西走800米左右,就在铁道线旁南边10米多的空地上,摆放着一个废弃铁道桥梁钢架,远看还以为是个货车车厢。</p> <p class="ql-block">桥架长约20米,框架中间长出来的树都比胳膊粗,说明放这很长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整体框架全部是用铆钉固定,没有焊接痕迹。与乏驴岭铁桥相似。</p> <p class="ql-block">走近目测桥架宽度不足两米,这就正太窄轨铁路桥架,铁桥安静的躺在这里,锈迹斑斑仿佛在无色的述说着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在1938年—1939年之间拍摄的,当时国民党军队撤离时将该桥梁炸毁。照片中日军守卫修复好的铁路桥,仔细看可以看到铁道已经改为标准轨并保留原来的窄轨,使得窄轨机车和准轨机车都可通行。钢架桥同废弃的桥梁架相类似。老照片印证了废弃的桥梁架就是正太铁路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往回走来到了南河头村,见到了正太铁路南河头站铁道桥,并通过村民找到了南河头站遗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铁路桥旁边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两面交叉中华民国国旗的上方是1919年</p> <p class="ql-block">通过村民指引,顺着铁道线往南走约200米处,就来到了南河头站的原址所在地,原址已经变成了南河头村的公墓。</p> <p class="ql-block">山丘上树的位置就是为我引路的村民他家祖宅,居他说原先周围这片地都有房屋,后来都搬走,现在看到的墓地,原先就是村子老祖先的祖坟。现在成为村里的公墓。</p> <p class="ql-block">公墓北面是车站站房遗址。村民说,这里原是货运站,有很多建筑还有几个装卸煤炭的桥架,现在南河头站的遗址被泥土碎石掩埋。昔日车站货场装卸货物的繁忙景象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来南河头之前,也是先打听到老车站早就拆了,原地还保留有一些建筑遗迹,可惜全部被掩埋。</p><p class="ql-block">日暮降临这时一列开往石家庄方向的货运列车,驶过南河头老站!如果时光穿越,我仿佛看见百年前正太铁路线上正在行驶的列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政》正太时刻表、清光绪正太铁路《征地契约》、农家院里的正太铁路老车站,追寻历史足迹,老物件讲述老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