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昆山、太仓和张家港也连续出现多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为了有效斩断病毒传播途径,昆山、太仓和张家港相继实行静态管理。这周苏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比前几周明显增多。担心苏州也要静默,一些市民开始囤购超市生活用品,一度出现了部分超市货架空柜现象。为了打消老百姓的恐慌心理,周二(4月12日)苏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了目前苏州没有封城计划。而周三的一场及时雨降温10℃左右,气温重新回归到常态化。</p><p class="ql-block"> 本打算周日继续去苏州爬山,可计划赶不上疫情变化。由于苏州火车站周边区域外来求职人员及关联人员中陆续发现阳性感染者,在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6个市辖区,进一步升级了疫情防控措施。担心车子经过封控区或管控区而变黄码,于是就取消了原计划的爬山。</p><p class="ql-block"> 午休后忽然想起被遗忘的老街。于是带上相机前往老街去走一圈。途中顺便去看看庆丰桥。这座拱桥建于70年代,后来重新翻建。</p> 记得上中学时,有时走这座桥去牛舌湾绕一圈再回家。 <p class="ql-block"> 庆丰桥的东面是以前的粮油仓库。桥名“庆丰”寓意粮油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 一会来到也已修缮一新的观音桥。观音桥是芦墟古镇现存最古老的桥,原名泰生桥,什么时候始建已经无从考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镇上有识之士吴之湄等人募集资材重建泰生桥。观音桥属吴江市(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p> <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在桥的北侧石缝中长有一棵石榴树,还有枸杞等其他灌木类植物。听说那棵石榴树在修缮石桥时被移植到了汾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音桥上向北望去,市河中已不见七八十年代来来往往的船只,只留下一条静谧的小河。</p> 正感叹市河的寂静时一只小船悠哉悠哉地摇入我的视眼。 经过这条熟悉的弄堂时,感到特别的亲切。 <p class="ql-block"> 一会来到洪昌桥。桥南面的那两个店面是过去前店后作坊的洪昌酱菜店。</p> 桥的西面是一条市河的支流。支流的北侧保留有一段跨街楼。 <p class="ql-block"> 芦墟跨街楼,又名骑街楼,是芦墟古镇的特色。建于清中叶至明国时期,由一组建筑组成。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民居相连而住,廊棚、水阁,河埠由此而形成,芦墟跨街楼因此得名,也形成了水乡古镇的建筑特色。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防火烧掉大片民房,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现保存完好的除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西栅跨街楼外,尚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南洋旅馆、南袁家浜北岸、西北街洪昌板桥以北到牙防所等五段。</p> 原先横跨市河石阶板桥已改成新桥。 站上新桥放眼望去,河岸两边布有一座座河桥头。河桥头是过去来往船只停靠的小码头,也是古镇人洗菜洗衣取水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每年都会到这家老街糕团店来买几个青团子尝尝。</p> 始创于乾隆三十六年、前店后作坊的生禄斋。现今虽然已关门歇业,但里面仍住有几户人家。 保存完好的沈氏跨街楼。 虽然老街冷冷清清,但跨街楼内两侧的小五金店和日用品小店一直坚守在跨街楼里。 在沈氏跨街楼的南面就是横跨市河的人民桥。人民桥一带是以前热闹的农贸市场。 人民桥旁立有一块介绍芦墟三桥的石碑。 这又是一条市河的支流——西栅港。河流的北侧也有一座跨街楼。怀德堂就在其中。 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怀德堂,现今大门紧锁。以前镇上的医院就设在怀德堂里。 后来一场火灾毁了怀德堂,近几年才被修缮完工。 试着从西侧的弄堂走进去看看,但无果而返。 走廊空无一人,只有一把靠墙的破旧长椅。 西浜里的一处跨街楼。 东南街的一处跨街楼。 杭氏跨街楼。 市河两岸的樟树从北一直延伸到南。 以前听人说起过芦墟城隍庙,但不知它位于何处。原来它就在这里。 沿街一直往南行,不知不觉来到了登云桥。登云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曾迁至城隍庙前的岳家浜。后因市民行旅不便,于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于此。以前在登云桥的西侧有个轮船码头,但现在已不复存在。 站在登云桥上可望到对面浙江的水闸门。 临水而坐不也轻松惬意? 在登云桥驻足观赏一会后便沿西南街往回走。河对岸边这棵老樟树枝叶繁茂,完全遮掩住了住宅。 几只鸭子悠闲地在市河中游来游去。 外面的疫情并不影响古镇老人的日常生活。 西南街的跨街楼。 回望河对面的跨街楼。 保存完好的许氏跨街楼。 返回到人民桥时再回望一下许氏跨街楼后随即返程回家。 芦墟古镇周围的许多古镇如西塘、周庄、同里和黎里等已开发成旅游景点。而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芦墟古镇不随波逐流,仍保留着古朴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