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日志9.杂谈:理念、科学精神和事理逻辑

子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疫是一场战争,战略是最高决策层面决定的东西,如果形势变了,我相信决策层会有所改变的,我们无从置喙。我们今天聊聊有关执行层面的东西,譬如你的行动理念、科学的方法和务实作风,做事的逻辑等等。因为这些东西跟眼下正在进行的这场防疫与抗疫斗争的一些具体政策要求,方法和措施、工作流程设计和作业标准有关。没有这些个“讲究”,再好的战略也实施不好;反之,则战略或有瑕疵,但也能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理念。我们很多人潜意识里已经把理念当成一种政治说教,是一种价值观灌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做任何事,从事任何职业,其实都要有一种理念作为支撑。理念就是你行动的最高目的,是你职业行为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你所有的工作目标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这个理念,不存在为了实现眼前的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需要放弃根本性的工作理念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想所有的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工作理念都应该是救死扶伤吧。而我们抗疫的理念,也应该与人民健康卫生工作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我是实在想不明白怎么会在上海以及其他疫情爆发的城市,发生那么多无视眼前的生命危机的恶劣做派,用一个荒腔走板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一切为了抗疫”来搪塞?抗疫只是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这个目标任务必须服从服务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最高理念。</p><p class="ql-block"> 事急从权,体现的是个人智慧,更体现的是正确理念加持后的责任担当。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打赢才是将士们应时刻遵守的理念。陈赓大将曾有名言:枪声一响,作战计划作废一半!为什么?无非是讲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机动应变。但既然作战计划作废了一半,那又靠什么打好仗打胜仗?不就是靠“一切为了打赢”这个战斗理念的指导吗?所以那种没有正确理念指导,只有眼前目标任务,僵硬地教条地执行上级命令或者作战计划的人,是活不过一次战役的。要么被敌人干掉,要么被上级毙了。想象一下,上级命令你带一个排去占领一个小山头并阻击敌人,你用“一切为了攻占山头”这个口号来替代“一切为了打赢”这个理念指导你的行动,那能保证打胜打赢?</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面对的这个敌人能力超强,狡猾而敏捷,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是已知病毒里最强的,后面会不会更进化也未可知,庆幸的是它也在为了生存而妥协,减弱了自己的毒性。我们既无能力,也无必要用你死我活这种思路来跟他作战了。所谓抗疫斗争中的科学精神,首要的就是了解你的敌人,客观地正视它。所谓动态清零,应该是指清掉感染病例,而不应该理解成清除掉病毒,且即使是要清掉感染病例,现在看也非易事。我们要算算成本账,然后确定最优目标,打仗打的是后勤,是财力和人力。其次,科学精神还意味着尽量用高科技来替代大规模的人力,流调要更细致深入,大数据分析、匹配和标示出传播链要快速而精准。但我从有关方面每天都公布的相关阳性感染者的行踪轨迹里,读不到相关内容:即这个感染者他(她)的“上家”最有可能是谁?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被感染的?当时的他有没有戴口罩?诸如此类的细节信息一样没有。是无法利用大数据流调进行跟踪分析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么做?抑或是已经做了但觉得没必要告诉我们?但我觉得这很重要,因为这对我而言有巨大的参考价值,让我明白哪些场所比较危险尽量少去,哪些防护措施比较有效。还有,同样的“时空伴随者”,同样的“相逢与相拥”,为什么有的人就被感染了,而大部分人并没有,这里边的区别又是缘于什么?是运气还是别的什么?流调工作能更细更深入一点吗?</p><p class="ql-block"> 第三,防疫抗疫三年了,我们的防疫三件套还是那老三套。是没有研发新装备,改进老装备的必要了吗?就拿口罩来说,这是西方人发明的,今天这个防病毒的医用防护口罩也是西方人发明并制定了生产标准的,从面料到工艺。但现在西方人不愿意戴了,没有了市场,也没有了科研的动力。那我们怎么办?我们的材料学家,生物医学专家,卫生专家只能做做西方科学技术和概念的二道贩子吗?没有西方人的推动我们就到此为止了?就这样一直维系千秋万代?老实说我戴着现在这样的口罩很不舒服,以致于经常性的要摘下它“自由地呼吸”,而对很多体力劳动者来说,带着这种口罩从事体力劳动根本就没有可行性。现在南通曝出的很多感染者,大多数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不要轻易指责他们没有防护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他们的需要尽快研制新的防护装备才是正事。</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规则都是供常态下遵守的,但紧急状态下是需要打破的,而在实践过程中,更是需要不停革新的。国家层面的防疫指导方案是规定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类区域划分和各自的措施方案,但并没有对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定的大小有具体标准,对如何实施也没有发布具体内容。所以如何划区,如何隔离如何进行具体作业,都是各地各级政府自由裁量的。如果说开始时手忙脚乱没历史经验没感性认识,通过抄别人的和自己结合实际的初步思考制定出一些具体措施和工作标准。现在基本上已经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了,是到了修订制定新方案、新手段新作业标准的时候了。今天下午南通市区又发现多例阳性感染者,欣喜的是到目前为止,只听说封控了阳性感染者去过的市场、商场、医院等,没有大规模封控,全区域管控,全市防范。这是一种进步,是实事求是的改进,值得点赞。希望这种进步能迅速传导到物流环节,为我们城市的复工复产提供政策保障。</p><p class="ql-block"> 做事要遵循逻辑,逻辑是个哲学概念,但这里说的是事理逻辑,简单地说,不要前后不一、左右不一。譬如说要求不要大规模聚集,你动辄对阳性感染者经过的市场、商场、公共活动场所实行封控管理,关门停业,依循的是“走过了你走过的路,吹过了你吹过的风”的“时空伴随”逻辑。那么,现在大规模的频繁的全员核酸,采取的是社区设点集中采集,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像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我正常的上班工作和生活中,一年也发生不了一次,但现在是三天一次(前面甚至一天一次)。你这时就不怕我走别人走过的路,吹别人吹过的风了?事实上无论上海还是其他城市,这样的反映聚集式核酸检测带来传染高风险的呼声一直未停。有关方面就没有想想办法,怎么去改进?以机关、学校、工厂为单位采集为主,社区内退休老人小区内采集,有什么难度?人手不够你可以培训志愿者上啊。</p><p class="ql-block"> 絮絮叨叨这么多,昨天和今天的日志合为一篇。这些思考,其实既有在这场抗疫中形成的,更多的是日常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希望对朋友们有启发,抛砖引玉也是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