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岁月的深度——谭学荣的中卫情怀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悼念谭学荣老师</b></p> <p class="ql-block">谭学荣老师(刘忠群摄于2013年7月1日中卫某宾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沐 浴 家 风</strong></h1> 应谭学荣之邀,王学义为谭学荣父亲谭少云画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的家风代代相传,维系着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谭学荣老先生与许多在文化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一样,对文化事业的钟情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谭学荣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中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谭学荣曾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最优秀的教务主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他治学严谨,对学生严厉,提倡学富五车而毁掉了锦绣前程。他在中卫整整生活了40年,中卫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他也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卫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追溯谭学荣的家世,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他们耀眼的光环也曾是谭学荣血脉中的根。他的祖父谭德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书法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曾与友人合出《十人书画册》、《三谭书画集》,并在当时的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三谭”书画展,引起轰动。其作品著述有《海香诗抄》、《海陵印存》、《海陵书画集》等。他的父亲谭少云,20岁时拜吴昌硕为师,攻书画、篆刻,得到真传,成为吴门高足。1957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其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50件。谭学荣的父亲一生书画作品甚丰,出版的书画册有《吴昌硕、谭少云书画合集》、《艺海书画谱》、《海陵谭家书画舫》、《十家书画集》等十多种。谭学荣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敬仰有文化的人。当时,家里摆满了祖父和父亲的书画。每逢传统节日,他都会得到一些书画小礼品,年幼的谭学荣非常高兴,有时也就拿起父亲的画笔涂抹几下。父亲见他聪敏好学,就悉心传授、精心指点,他由此开始了五彩缤纷的梦想。水乡景色,令他心旷神怡;荷塘写生,他也仿父亲学画。儿时梦想的生活,就是将来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当个书画家,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用笔描绘塞北江南的绮丽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喜欢读书的谭学荣,从小就领略了读万卷书的家风,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他说这种能力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他曾经读过的书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几乎无所不包。广泛的阅读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也为他后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艰 难 的 探 寻</strong></h1> 2016年4月给莫家楼乡亲们的信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10月19日中午,一列火车将谭学荣送出上海到达银川。当时的银川有火车经过却没有站台,他和一批右派在没有站台的地方下车,脸上一片茫然。眼前的银川没有房屋,只有帐篷,真正的建筑只有一座水塔。所谓的贸易也就是几个小商店、小吃店。然后,一辆全程都在咯吱咯吱响的卡车又把他送到了中卫。中卫当时的情景更是让他吃惊,不但车站没有站台,连电灯也没有。一盏煤油灯挂在一个树桩上,使他想到曾在电影上看到的西伯利亚,恍惚间,他竟以为自己置身于西伯利亚了。后来,一辆木轮牛车来接他,说是接,却不让他坐车,只让他把行李放在车上。那天已是深夜,因为没有灯光,到处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他是一个习惯于思考的人,他深知,他在一个没有站台的地方下车,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他想,他必须要重新认识自己。</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年代,谭学荣和许多人一样,经历了各种运动的冲击,他在中卫柔远扫过大街、掏过大粪,挨斗挨打,受过很多苦,但也有一些温馨的回忆。他庆幸在他艰难的人生岁月中,认识了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何满子先生虽然也受到运动冲击,但他平易近人,谈笑风生,国学根底深厚,学识渊博。他从何满子先生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守情操的品格和忍辱负重的精神,特别是何先生传递给他一种信念,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要停止学习,学习和人生是紧密相连的,有所学,才能有所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再者,就是注重做人,无论生活露出怎样的面孔,都要坚信春天会来,阳光终将铺展在未来的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学荣回忆过去,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有真情洒落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让他久久沉浸于激动中。记得他在原中卫县西园乡曹闸三队参加劳动改造时,乡亲们有很多人都因饥饿而全身浮肿,但家里只要做一点好吃的饭菜都要喊他去吃。一天,一个叫王生富的农民让孩子喊他,说是让他帮着算账。他进了王生富家的院子,王生富就把院门锁了,让孩子在院门外玩,却给他端上了两碗米饭和一点咸菜炒猪肉片让他吃。“文革”时期,他每天接受批斗,回到住的地方又冷又饿,有一个叫李学堂的学生提着瓦罐来敲门,瓦罐里装的是猪肉粉条和米饭。李学堂让他赶紧吃,并安慰他别怕,说他没啥罪状,是那些混蛋胡整人。在他后来重新走上教师岗位后,领导也暗中保护他,说县城复杂,让他到原中卫县柔远乡莫楼村学校去,结果他去后第二天上午,他的右派帽子就被摘掉了。是啊,这就是人生处处有真情。当生活变脸的时候人生并没有满盘皆输,而关键时总有温情在转弯处透出希望的光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谭学荣曾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人民相信党,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阳光。因此,无论自己处境如何险恶,他都保持做人的直正品格,人在党外,心在党内,时刻准备着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春风化雨沃桃李</strong></h1> 谭老师和学生在他们办的街头壁报前合影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学荣没有想到,他还有重新走上讲台的机会,那一刻他深感欢欣。想起过去了的20年,他被社会彻底地排除在外,对社会来说,他完全是个无用的人,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就他个人而言,受尽磨难但知识永存。当生活在召唤,自己又被社会需要时,他也重新体会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谭学荣视此职业为心中的圣殿,他不但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心中还有一把剪刀,他要像修花剪草一样精心呵护他的学生。他知道,要在教育上有所建树,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为此,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至今他的学生都人到中年,仍然记得他当初经常告诫学生的话,那就是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 </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很少,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基本上落榜。但谭学荣认为还是学生的眼界和思维都不够开阔,所以他让学生订阅全国性的青年报刊,以充实学生的头脑。那时,全班学生的零用钱都交给他存着,就连学生送他一个鸡蛋,他也按市场价给学生存款。等钱存够一定的数目,他就带学生到新华书店去购买课外书。学生不但从中吸收了营养,还养成了良好的抄读习惯,很快就提高了写作水平,就连“大批判专栏”也有一种面目一新的风格。据说他在中卫柔远中学教书时,差不多全校学生不管哪个班级的都怕他,他尤其喜欢管教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他说学生在家由父母管,到学校他就是学生的父母,他就要揪着耳朵管教。奇怪的是,学生都喜欢让他揪耳朵,被他揪过耳朵的学生后来回忆往事时都说,那一点点“疼”是恰到好处的,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有一个视谭学荣为恩师的学生描述,谭学荣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胖胖的身材、硕大的脑袋、头上没几根头发、一口标准的上海普通话,背起手来站在那儿一脸的威严,而笑起来却开心如孩童般,每根眉毛和头发都充满了笑意。从学生对谭学荣的描述来看,他不但是恩师,更是严师。历来就有严师出高徒之说,谭学荣曾带过的一个毕业班当时有60人,共有54人考上大学、中专,这在当时堪称教学神话。现在,他的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大多数在单位都成了小有名气的“一支笔”,并因此成就了各自的仕途之路。据说这种教学神话是不容易创造的,一旦创造,对当地教育事业的繁荣和振兴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学荣是一个蒙受了极大冤屈的人,他在中卫的前20年岁月被历次大大小小的运动涂抹得面目全非。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在20年的风风雨雨中,保存了自己最根本的颜色,努力地、尊严地、谁也拦不住地吐着自己本来的新绿。这根本的颜色,便是一位教师的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而王天下不与焉。”谭老先生就是从这里掂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也从这里获得了自己生命里最长久也最真实的自由和快乐。</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生命打开的窗口</strong></h1> 谭老师退休后回原籍江苏南通,图为一家人合影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想谭学荣儿时的梦想,确已从遥远至模糊,但他的教师生涯和他的那批生龙活虎的学生,又是如此地清晰和亲切。这让我们看到,在过去那段纷扰的岁月里,突然亮起了一把启蒙的火炬,从而使那些曾经荒芜的灵魂,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以解放、得以拓展,并使沉睡的潜能得以恣意释放的道路。然而,谁又知道,谭学荣这份执著的动力,竟然是来自一份对中卫朴素而平实的感情,这份感情来自40年和中卫鱼米之乡、花果之地的相依、相伴,来自对中卫的挚爱。</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谭学荣被平反了,这使精力依然充沛的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其实他可以调回上海工作的,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中卫工作。再后来,他又当上了原中卫县政协副主席,联系文教工作,组织领导县志编纂、文史资料整理等。在他看来,时代在前进,人的工作思路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步入歧途。他参与县志的编辑工作,不图虚名,只想朴素地企盼中卫的文化脉络再清晰一些,再强一些。特别是在编辑出版《中卫文史资料》时,他一丝不苟,对每一个在中卫历史上存有业绩的人名都不放过,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令很多人感动。而他亲笔撰写的《饲鹤赠鹤》、《于右任与先祖组云公》、《关于王树楠》、《朱圈奖掖受用终生》等文章更是一种精神的向往和象征,就像是把一些文化的苗子放入了中卫的土壤里,小心侍奉者,待其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学荣一生中最重要的岁月是在中卫度过的,他对中卫的情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个人也有了突出的变化,思想上渐趋宁静、安详,工作上变得老到娴熟。特别是他对“寺庙文化”的关注和重建,以其朴素情感和含蓄的运作深得人心。追问一座城市的起始,毕竟历史的烟波太过苍老,已经无法回答过于琐碎的问题。谭学荣小心翼翼地探路,进入中卫高庙这个古老的大门,呼吸吐纳,徜徉流连,自有一种精神索求的念想在内。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为高庙求得了一批名人字画,以此来充实高庙的文化气息和另一番景象。同时,他也希望这些名人呕心沥血的字画在中卫高庙永存,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卫的一点馈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一个著名画家的后裔到一个右派,再到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和一个政协干部,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见证了谭学荣在文化事业中的跋涉、付出和收获的硕果。那是一种空荡的安宁,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浓郁的知识分子情结的气息,一种在大起大落的生存格局里沉积下来的漂洗过的、暴晒过的纯粹和洁净。40年的生命如一只巨大的沙漏,一刻不停地在消解着他的能量,曾经的梦想,曾经艰难的求索,曾经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还有那些在寻常日子里尊谭为恩师的学子情怀,都是那样湿润和饱满,支撑着一个直正的知识分子的脊梁,继续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谭学荣老先生回到江苏南通安度晚年。他心胸豁达、通晓事理、积极乐观,以老而尚健之躯坚持读书学习,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在中卫生活久了,他深感中卫人的乡情比地深,只要彼此交情深,就是要头颅也愿意献出来。屈指算算,他离开中卫也有10年时光了,他时刻关注着中卫的消息,并潜心编审了《高庙保安寺》一书,向名家讨赠相关名胜景观的碑记等。他的学生,现任中卫市文联主席的范学灵多年来一直关心着他,定期寄给他《沙坡头》杂志,并委托女儿范敏去南通探望他,他更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这让他恍惚中以为自己又回到了中卫。原来,中卫才是他真正的家乡。因了这些,他晚年的生活不仅热闹了,也有了味道。虽说他人不在中卫,但心却在中卫,对中卫的爱也源源不断,还有那些绵延几十年的充满着渴望和希冀的目光,穿越厚厚的岁月尘埃,把我们的心胸和眼界也拓展得如此辽阔高远起来。我们由衷地祝福,谭老先生身体健康,生活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源:2011年11月4日《中卫日报》)</span></p> 应谭学荣之邀,王学义为谭学荣孙子百禄画《百犀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缅 怀 谭 老</h1><div>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谭老师自沪辗转至莫家楼,滞留中卫四十年,这个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为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革除几千年来社会之积弊,改造各级层认知。提倡上山下乡,走进广阔天地,让知识与实践结合,让知识份子与劳动者结合,故此有了谭老师与莫家楼,与中卫的种种交集与锲念。<br> 斯人已矣,个体的命运,是时代大幕下的掠影,“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某个身上就是座大山。”社会的巨手,拨出的旋涡,裹挟着人前行,不经意间就左右着人的命运。有的人终生以闪光超越平凡的心智,豁达的人生态度,去利他利众生。有的人始终颟顸奸顽,任性妄为,为一己之私狗苟蝇营。有的人一生不曾开悟,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今天,我们缅怀谭老师,这位大德老人,也是历史回望的另类方式,苏轼因乌台诗案谪黄州,为一家生计计,开荒地与城东坡地,故曰东坡居士。谭老师根植莫家楼多年,心宽体胖,人曰谭胖子。胖瘦盖因其形,不掩其教化乡里,开示蒙童,传道播德之美名。<br> 今逢盛世,莫家楼古镇殷念复兴,古镇明智之士,当摒弃杂欲,以谭老为楷模,发仁心,聚念力,图故里复兴,方为正解。</div><div> (作者:许汉超,工程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div> 谭老师回忆往事诗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谭老师一路走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何新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闻恩师驾鹤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顿时泪流满衣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学岁月遇恩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道授业记忆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救我水火涅槃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变轨迹天大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结善缘普众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亦师亦父想念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心中的潭学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乔维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秩三初识命知公,正茂风光到镇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桃李滋繁寒暑度,心连道合未秋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君临政协修铅志,吾赴东园炼铁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别经年无汝讯,阖然仙逝报南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