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个人简介</font></b></h1> 大家好!我是光谷第二十九小学的曹宁宁老师,任教语文学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div> 比起对古诗的积极启蒙,现代诗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世界。在繁杂的生活中,我们经常看重那些有用之物,而忘记欣赏无用之物带来的美好。而我认为,诗歌带来的精神体验能弥补生活中缺失的很多东西。事实上,当它真正进入我们的心灵,它能证明我们活着,我们有情,我们思考。</div><div>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湖北女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作者简介</font></b></h1> 作者余秀华,1976年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的小村庄,脑瘫患者,长期生活在乡间,凭借自己对诗的喜爱,她把那泥土中的生长,门墩上的期望,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很多人把她比作是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但她却说“不,我就是我,我就是余秀华。”<div> “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余秀华诗观)</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内容简介</font></h1> 本书是当代著名女诗人余秀华的首部个人诗集,共收录其精选作品100余首,内容始终围绕爱情、亲情、生活感悟和对外面世界自由的向往。她以为“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这也就是书名的由来。<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目录页</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推荐理由</font></b></h1> 一、语言纯真,情感坦率。<div> 白云、蓝天、麦田、河床、黄狗、飞鸟、玫瑰、桃花、春风、月光,这是她诗歌里常常出现的意象,她用最为纯真的语言描述她眼里的村落,以及由这片土地滋生的爱与恨。她不雕琢生活,她只如实记录疼痛。这本诗集包含了她对生活、孤独、亲情和爱情的真实态度。她的诗或许不够大气不够广阔,没有涉及家国情怀,但她的诗写尽了人生透出的苦难与悲哀,心中的挣扎与渴望。如她所言,诗是她的拐杖,撑起了她的身体,也让她在漫长而黑暗的人生里看到了一丝光亮。</div> 二、仍旧热爱,坚持自己。<div> 美好的东西是无目的无形式的。她爱星光、爱云朵、爱露水、爱风里自由生长的万物。她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于人生圆满的人而言,热爱生活正常不过。但对于从出生就陷在贫穷与残疾的泥淖中的人来说,热爱生活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与生俱来的自卑、负罪感、破坏欲是刻在骨子里的,而流淌在血液里的,却是对自由、对健康、对想要的爱情的模样的向往。一边是冰,一边是火,身心总处在矛盾焦灼之中。她对生活的爱,是观人生百态后的大彻大悟。灰色是她诗歌的底色,残缺之下,对爱的信仰使她的诗在覆盖了一层细碎灰尘的同时,也折射出了神圣的光辉。她的诗不完美,那一定是她足下的土壤太过贫瘠。但至少在她理想的国度里,她的人生应该是自得完满的。<br></div> 三、这是观摩世界的独特视角,窥见不一样的天光景色。<div> 人们常爱说,“上帝给你关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但我感觉,余秀华的残疾与天赋并不是一个所谓人生配置的交换,而是相辅相成的——她对世间的感受是纯粹而恣意的,为她注入了不掺杂念的专注冥想,这些揉碎的景象,就像在读电影小说里浮光掠影的情节片段,只言片语隐藏着巨大的情绪。若文字是载动她的秋千,那大自然的每一缕风,一滴雨,一朵花都是将她的灵魂推向天空的双手。诗歌中淡淡的思虑像什么呢,像雨后寂寥的竹林,是沉静而清澈的,淅淅沥沥敲在光滑的青苔岩壁上,叩响读者与作者共振的心弦。<br></div> 四、学会与疼痛和解,许自己一丝生活的浪漫。<div> 不管是写苦难、写难过、写内心的卑微,她笔下细腻的文字总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命运让她背上了一些弱势,却从不让这生命卑微存在。在她的诗中,她总能看到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红透的树冠、拐角的牵牛花,各种花草树木琐碎小事,都有可以张望到的美好。</div><div> 人情冷暖,沉浮不断,短短几十年,太多太多的生命活得一样,也不一样。我们总是奔波于世间的各种所谓名与利,忙着生忙着死,以至于这个所谓的破碎人间,总会让你感到讨厌,但读完她颓丧中带着美好的诗后,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多爱自己一点。尘埃里,也有浪漫,不是吗?<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读后感悟</font></b></h1>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每个人都是一扇半开的门,通往公共的房间。”而诗集,像是一扇全开的门,通往个人的房间。所以历来,对某一个诗人的诗,没有办法做到所有人都喜欢。有人批判诟病,有人不忍卒读。<div> 批评她的人大抵就是,她的诗,读来感觉赤裸,欲望与表达都是横冲直撞,回味还带渣滓,离不开农村的土气与残缺的自怜。但是这些人也许没有真正地将那些文字读进去吧。</div><div> ”天空把所有鸟的叫声都当成了礼物,才惊心动魄的蓝。“</div><div>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div><div> “在春天的列车上,有人为我让座,不是因为我摇晃的身体。”</div><div> 惊人的想象力,令人赞叹不已的文笔,余秀华的诗的出现,应该说是我们的幸运,这份灵气,这份动人,这份纯真情怀。诗人这个门槛看似最简单却也最难,最简单是因为只有寥寥数语,最难是因为没有几个人有那种石破天惊的想象力和震动人心的笔触。</div><div> 余秀华的诗里,</div><div> 有美好——“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道路上带,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她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div><div> 也有灵魂思考——“我双手托举灵魂,你咬不咬下来,都无法证明你的慈悲。”</div><div> 也有无奈——“雪下不下得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掩饰不了一生的荒唐。”</div><div> 更有遗憾——“没半点风声,命运却留下指纹,爱你却不能过问。”</div><div> 余秀华的诗,到底怎么样呢?其实事实早就给出了答案,她受各电视台网站的邀请,收获了很多粉丝的热爱,给很多人以力量,在当今的中国诗坛,她的诗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无数人在批判她的同时,却也情不自禁一次次朗读她的诗歌。她用她的作品,证明了她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没有任何附加条件,非要说残疾,这人世间谁又一定完整健全?“没有谁在雨里,没有谁不在雨里。”</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读书笔记</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好句分享</font></b></h1> “人间不会高过一棵白杨树 而有可能低于它的倒影”<div>“生活让我们都无法走更远的路 连抒情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div><div>”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千山万水以后,在许多人以后,从容地走来 让你陷进巨大的沉默,无法动弹”</div><div>“月色照不照,深渊继续深着”</div> 她,是不卑不亢的,是倔强勇敢的,是与众不同的,是独立清醒的。她,就是余秀华。如果你也恰好喜欢,就去读一读她吧!